摘要:羊偽狂犬病是一種由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羊類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該病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公共衛生問題。為了有效防控羊偽狂犬病的傳播,科學規范的研究和綜合防控策略至關重要。本文綜述了羊偽狂犬病的研究進展,包括病原學特征、流行病學調查、診斷方法和防控策略,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羊偽狂犬病;偽狂犬病病毒;研究進展;防控策略
1 羊偽狂犬病的背景和病原特征
羊偽狂犬病是一種由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主要影響羊類動物,對養殖業和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偽狂犬病病毒屬于狂犬病病毒科,其基因組結構簡單但高度變異。該病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尤其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地區較為流行。病原體主要通過受感染的野生動物(如狐貍、狗、貓等)的唾液傳播給羊,也可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動物血液、皮膚、體液及傷口等而傳播。病毒在感染后會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神經病變和神經系統癥狀,最終導致動物的死亡[1]。
2 羊偽狂犬病的經濟和公共衛生意義
羊偽狂犬病的發生不僅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對人類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偽狂犬病病毒不僅可以感染羊只,還能夠感染其他動物,包括人類。羊偽狂犬病的威脅提醒了公眾對于養殖場、農村地區以及野生動物的安全意識。加強對羊偽狂犬病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疫病的認識和應對能力,有助于減少潛在的公共衛生風險。因此,加強羊偽狂犬病的研究和綜合防控措施對于維護養殖業的穩定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至關重要[2]。
3 羊偽狂犬病的病原學特征
3.1 偽狂犬病病毒的分類和病理特征
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一種屬于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大型DNA病毒。PRV毒株的致病病理變化有強有弱。強毒株的致病性高,在羊全身各個器官中都可以增殖。而弱毒株則表現出較強的神經親和性,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所有毒株引起的眼部病變并不明顯。但是強毒株不同毒株之間的病理變化也各不相同,而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是一致的。強毒株可能導致腦膜、腦組織和脊髓的血管擴張充血,腦回變平,腦溝內積液量不一。感染強毒株的病羊的患部皮膚充血,毛發脫落。大多數感染的病羊胃內空虛,胃底、幽門區和十二指腸黏膜充血并出血。某些毒株引起肝臟、腎臟和脾臟充血,肝臟、脾臟等處有散在的白色小壞死灶,膽囊腫脹并充滿膽汁。某些毒株引起肺部充血和水腫,出現暗紅色質地較實的局灶性病變,某些區域的肺組織呈現氣腫,色澤蒼白。同時,心外膜出現出血。弱毒株的病變主要集中在腦部,與強毒株引起的病變相似[2-3]。
3.2 病毒的傳播途徑和致病機制
偽狂犬病病毒通過狐貍、狼等野生動物的唾液、血液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給羊只,進入機體后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嚴重的神經癥狀和死亡。偽狂犬病病毒在接觸宿主細胞后,通過病毒表面的結構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進而侵入宿主細胞內部。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內,偽狂犬病病毒釋放出其基因組,并利用宿主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制進行復制和轉錄。病毒基因組經過復制和轉錄后,產生大量的病毒顆粒。偽狂犬病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復制和積累后,會導致宿主細胞的破壞和溶解,進而引起組織病變和炎癥反應。偽狂犬病病毒在感染后,可以通過神經逆行傳播,沿著神經纖維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這導致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和神經組織的破壞[4]。
4 羊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4.1 流行病學調查的目的和重要性
流行病學調查是了解羊偽狂犬病流行特征、傳播途徑和影響因素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確定羊偽狂犬病的傳播途徑、感染源以及傳播速度等重要信息。通過追蹤感染病例和調查暴發事件,可以揭示病毒傳播的模式和規律,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羊偽狂犬病定期調查和數據收集,可以了解疾病的時空分布、發展趨勢和高風險區域,及時發現和響應疫情的變化,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流行病學調查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對羊偽狂犬病病毒的變異進行監測和分析。通過收集病毒樣本,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和比對,可以了解病毒的遺傳變異情況,為疫苗研發和流行病預測提供重要參考。
4.2 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與技術
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病例監測與報告、實驗室檢測、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以及空間分析等。近年來,其中分子流行病學技術的應用為羊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更加精確和高效的手段。這些工具和方法的綜合應用可以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幫助深入了解疫情的傳播特征和風險因素,為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5]。
5 羊偽狂犬病的診斷方法
5.1 臨床癥狀和病理學檢查
羊偽狂犬病患羊的典型癥狀包括神經系統癥狀、行為異常和癱瘓等。通過對患羊的臨床癥狀觀察和病理學檢查,可以初步判斷是否為羊偽狂犬病。
5.2 實驗室診斷方法
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離、免疫學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測。病毒分離可以通過組織培養、細胞傳代和動物接種等方法進行。免疫學檢測主要包括血清學試驗和抗體檢測,而分子生物學檢測則通過PCR等技術檢測病毒核酸。
5.3 流行病學調查
在羊偽狂犬病的診斷過程中,流行病學調查起著關鍵作用。通過追蹤病例、調查暴發事件和收集動物樣本,可以確定疫情的時空分布、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動物間的接觸情況等,為診斷提供重要參考。
6 羊偽狂犬病的防控策略
6.1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羊偽狂犬病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多種疫苗用于羊偽狂犬病的預防,包括滅活疫苗和重組疫苗等。滅活疫苗安全性較高,適用于全群接種;弱毒活疫苗對年齡較大的羊免疫效果更好。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種計劃對于羊偽狂犬病的防控至關重要。根據地區的流行病學情況和養殖條件,確定接種時間、接種頻率和接種對象,確保養殖羊群的免疫力得到有效提高。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化免疫策略。對于高風險區域或養殖場,可以考慮增加接種次數和劑量,以提高養殖羊的免疫力。定期進行免疫監測,評估接種效果和免疫水平。通過抗體檢測等方法,判斷羊群的免疫情況,及時調整接種策略,確保免疫效果。對于異地流動的羊群,應加強疫苗接種和檢疫措施。在羊群流動前后,進行疫苗接種和檢疫檢查,防止疫情的跨地區傳播[1, 6]。
6.2 野生動物管理
由于野狐貍、狼等野生動物是羊偽狂犬病的重要傳染源,加強野生動物管理和控制是有效防控的關鍵。建立野生動物疫情監測系統,密切關注潛在的病例和感染動物。通過定期監測野生動物種群的健康狀況和行為變化,及時發現羊偽狂犬病疫情,確保早期報告和應對。針對傳播病毒的吸血類昆蟲,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例如,使用昆蟲防蟲劑、滅蚊劑等,減少昆蟲的數量和密度,從而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采取適當的生物安全措施,減少野生動物與養殖羊的接觸機會。例如,建立有效的圍欄、屏障或隔離區域,阻止野生動物進入養殖場或與養殖羊接觸。開展關于羊偽狂犬病的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和相關從業人員對疾病的認知水平。通過宣傳活動,加強人們對于與野生動物接觸時的防范意識,避免潛在的傳播風險。對于發現的感染野生動物,采取適當的處理措施,如滅殺、焚燒或安全埋葬,以避免病毒的進一步傳播[2]。
6.3 養殖管理與衛生措施
合理的養殖管理和衛生措施對羊偽狂犬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包括嚴格的隔離管理、定期消毒、養殖環境的改善等,能夠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和風險。對引進的新羊群進行嚴格的檢疫程序,確保沒有潛在的感染動物進入養殖場。同時,對新羊群和生病的羊進行及時的隔離,防止疾病的傳播。建立完善的衛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潔和消毒養殖場環境、定期清理羊舍、合理處理排泄物等。減少病原體在養殖環境中的存活和傳播。定期請獸醫對養殖羊進行檢查,發現早期病例并及時采取措施。建立健康監測系統,定期對養殖羊進行健康檢查和疫情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當地動物衛生部門,以便采取緊急措施和協助疫情調查[3]。
7 結論
羊偽狂犬病是一種嚴重的羊類傳染病,對養殖業和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該病的傳播不僅會導致養殖羊的大量死亡和經濟損失,還可能通過感染人類造成人畜共患病,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科學規范的研究和綜合防控策略對于有效控制羊偽狂犬病的傳播至關重要。通過病原學特征的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的實施和診斷方法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防控需求,為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同時,加強疫苗接種、野生動物管理和養殖管理等綜合措施,能夠有效減少疫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羊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
參考文獻:
[1] 趙輝,郭照成,步帆,等.羊偽狂犬病的鑒別診斷及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7):43-44.
[2] 趙全明.羊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及預防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6):143-144.
[3] 周劍飛,林雄,徐衛兵,等.羊偽狂犬病的診斷與防治[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8(5):68.
[4] 柳占林.羊偽狂犬病的診斷與防治[J].吉林畜牧獸醫,2020,41(4):109-111.
[5] 占柱.羊偽狂犬病的綜合防制[J].獸醫導刊,2018(5):23.
[6] 陶順啟,張三軍.一起湖羊偽狂犬病的診治[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