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偉等
摘 要:水稻病毒病以前在興寧市屬偶發性病害,2012年起連續發生,呈上升趨勢,該文根據其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提出了通過栽培和治蟲防控對策。
關鍵詞:水稻病毒病;防控策略;興寧市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95-02
水稻病毒病是由水稻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其生長發育的重要病害,在田間主要表現為禾苗植株矮化、僵硬,初期成集團式分布,嚴重時甚至整田連片發生。水稻病毒病的種類較多,目前全球已知的有16種,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有11種,包括普通矮縮病、黃矮病、瘤矮病、鋸齒葉矮縮病、簇矮病、黃矮病、草矮病、條紋葉枯病、東格魯病、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1]。其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水稻種植區,只有普通矮縮病和條紋葉枯病等幾種病害在東北稻區發生。興寧市發生的主要有瘤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齒葉矮縮病,具有間歇性、局部性、爆發性等特點。2012年前這些病害在興寧市屬偶發性病害,以致農戶把集團發病的誤認為是不合理施用肥料或農藥所致;感病早,病株全田均勻分布的,常誤認為是由種子問題所致;而大面積連片發生時,不僅影響產量甚至會引發群眾上訪等社會問題。
1 發生特點
1.1 間歇性 水稻病毒病在該市屬偶發病,在該市發生較少,鮮有記載,只有2001年晚稻,龍田鎮曲塘村近20hm2水稻因受病毒早期侵染水稻,發生嚴重[2],此后很少發生。2012年起呈連續發生,并呈上升趨勢,其中2012年發生333.3hm2,2013年1 400hm2,2014年1 000hm2。
1.2 局部性 2012年至2014年興寧市水稻種植面積22 566.6hm2以上,2014病毒病發生面積1 000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4.43%,其中坭陂、永和等3個鄉鎮占發生面積的91.3%。
1.3 擴散性 該病2012年發生333.3hm2,主要發生在坭陂鎮豐嶺村,此后以豐嶺村為中心逐年向周圍的永和、刁坊等鎮村擴散。
1.4 季節性 據調查統計,2012至2014年都是晚造重于早造,早造極少或零星發生,且叢發病率低,一般田塊叢發病僅為0.03%。晚造占全年發生面積的96.5%,且叢發病率高,2013年坭陂鎮豐嶺村0.15hm2水稻叢發病高達91.7%。
1.5 集團性 發病田塊中,晚稻秧田多靠近早稻田或玉米地的,可能是因早稻收割后飛虱、葉蟬轉入秧田為害所致。本田初期感病的,全田呈集團式分布;秧田期感病的,初期集團式明顯,病情嚴重時,病株分布均勻。
2 發病規律
病毒病的發生輕重,主要取決于帶毒昆蟲數量和帶毒蟲源遷移時期。帶毒蟲源遷移越早,蟲源基數越大,則發病越重。病毒在媒介昆蟲體內或越冬卵內越冬,第二年帶毒成蟲遷入秧田和早栽本田時,成初侵染源。凡有利傳毒媒介昆蟲發生的條件,都是病毒病發生的有利條件之一。據觀察調查,冬春干旱溫暖或上年治蟲不力,造成蟲口基數大,以及玉米、雜草發病重的條件下,傳毒媒介傳播到水稻上的病毒源就多,發病就嚴重。
3 防控對策
水稻病毒病主要是由獲毒越冬若蟲在第二年春天適宜條件下羽化為成蟲,從越冬場所轉移或遷飛到稻田而引起發病,無毒飛虱、葉蟬等傳毒蟲媒通過吸食病株汁液而傳病,使病情不斷擴展,目前還沒有直接有效的防治藥劑。
水稻感染病毒病的時期,主要在秧田期和本田返青分蘗期。水稻秧苗愈幼嫩則愈易感病,發病率愈高,發病程度愈嚴重。其傳毒媒介為稻飛虱、葉蟬等,因此只有在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帶毒蟲源防控工作,生產中可采取“切斷毒源,治蟲防病”的綜合防治策略,實施“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方案,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防治關鍵時期。
3.1 栽培防治
3.1.1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布局 目前雖未發現絕對抗病品種,但各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生產中,可選用抗病品種實行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種連片種植,以減少帶毒蟲源相互迂回為害,同時,利于防治工作的開展。
3.1.2 選好秧田位置,培育無病壯秧 水稻、玉米等感病寄主作物種植面積大、田間雜草叢生,增加了傳毒昆蟲的橋梁田,將利于毒源的累積。因此,秧田應遠離感病稻田和玉米地,清除秧田邊雜草,培育無病蟲壯秧。
3.1.3 改進栽培方式,加強肥水管理 N、P、K配合施用,防止偏施N肥而致禾苗烏嫩過綠和蔭蔽潮濕,利于傳毒蟲媒發生。生產中不要讓稻田積深水;漏水田足水勤灌,干干濕濕;看苗情施肥,不偏施氮肥、不猛追肥。發病田塊,要及時排水輕擱田塊,利于新根發生。同時施用速效肥以恢復禾苗生長,增施P、K肥提高植株抗性。
3.2 治蟲防治
3.2.1 清除毒源 田邊、溝邊雜草既是部分病毒的中間寄主,也是一些傳毒媒蟲的越冬場所,如果不清除干凈雜草,將利于來年病毒病的發生。水稻收獲前鏟除田邊和溝邊雜草,消滅毒源、減少中間寄主上的帶毒昆蟲。冬季破壞傳毒葉蟬、飛虱的越冬場所,減少傳毒害蟲數量。對重發區的稻田,收割時齊泥割禾,及時處理發病稻草,并清除雜草等初侵染源,為來年毒源降至最低做準備。
3.2.2 實施“治蟲防病” 在秧針期和拋(插)前1~2d各施藥1次,667m2用25%吡蚜酮20g(或25%剿飛50g)沖水75kg噴施,施藥時秧田附近雜草亦必須同時施藥。移栽后加強監測,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選用對口農藥防治。
3.2.3 噴藥后拔病株 在大田零星出現病株時,先施藥防治,圍殲帶毒害蟲,防止擴散傳病,然后拔除病株,帶出田外處理或深埋田內,消滅病源,控制蔓延。拔除后補上無病株,保證全苗。拔除病株較多時,需加強肥水管理,適當加施速效肥,促進稻株生長,減少產量損失。
參考文獻
[1]李莉.王凱學.王華生,等.幾種常見水稻病毒病識別及綜合防治技術要點[J].廣西農學報,2010,12.
[2]石坤華.水稻瘤矮病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03,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