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等
摘 要: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我國許多古鎮面臨新經濟與原有產業發展的矛盾;城鎮化的發展,加劇了土地資源緊張的狀況與古鎮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該文以常德市桃源縣桃花源古鎮為例,在突出核心資源與價值、構筑“隱逸、質樸、和諧的心靈家園”型古鎮適宜的空間組織模式,培育新農村田園化功能區等方面,探索新形勢下古鎮空間等級劃分與古鎮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桃花源古鎮;生態旅游;空間等級劃分;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158-03
Abstract:After many years of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many towns in China fac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industries,the intensific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in tense situation intensifie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Taking the ancient town of paradise in Taoyuan County,Changde City for example,highlighting the core resources and values,to build "seclusion,pristine,harmonious spiritual home" town suitable pattern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cultivate new rural areas,and explore the town spatial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hinking of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Key words:Paradise town;Eco-tourism;Space classifi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古鎮介于鄉村與城市之間,是在千百年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聚居地[1-2]。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古鎮生態旅游越來越得到游客的青睞。隨著古鎮旅游的逐漸升溫,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問題愈加明顯。這些問題給古鎮的原始風貌和特色資源帶來了嚴重破壞,也使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3]。雖然桃花源古鎮仍在建設中,但隨著江南古鎮的發展桃花源古鎮建成后的問題顯而易見,因此,提前為桃花源古鎮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索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桃花源古鎮概況
桃花源古鎮”位于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湖南常德。古鎮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國家4A級旅游景區。桃花源古鎮占地面積約106.67hm2,古鎮建筑總面積約70萬m2,其中核心景區建筑面積約40萬m2,其他景區建筑面積約30萬m2,項目以人文主題公園為主,配套住宅為輔,以中華傳統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傳統建筑文化為載體,展現幾千年“陶淵明隱世文化”大型人文主題文化旅游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筑群。
2 生態旅游景點公共空間等級劃分
2.1 公共空間等級劃分原則
2.1.1 整體性原則 也稱完整性原則,即應有整體性保護觀念。既要保護街區的傳統格局、街巷肌理、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還應保護其空間環境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環境與景觀,包括古樹、山石、水體等環境要素,同時保證居民利益不受侵害[4]。
2.1.2 原真性原則 除了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應按《文物法》執行外,對歷史建筑、歷史傳統和歷史文化名鎮古村也應按上述原則進行保護,要盡量展示建筑歷史的真實性,尤其是外部風貌與環境應原汁原味地予以保護。
2.1.3 可讀性原則 要深入挖掘保護下來的傳統建筑與居民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充分展現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揭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中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容,使之能獲得社會更廣泛的認知和解讀。這正是保護所要求的文化遺產特色的展示性和可識別性的具體表現。
2.1.4 可持續性原則 要使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留傳后世、永續利用,必須要有科學的保護方法,使之真實地可持續地保護下去,并應加強保護工作的科學管理和經營。
2.2 公共空間等級類型劃分 旅游,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就是一個和外界交往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發生在家庭和工作場合之外,因而這一行為的發生空間—旅游景點也就是一種公共空間[5]。將旅游景點作為公共空間進行等級劃分,對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考慮到小城鎮生態旅游景點的特點,一些對旅游景點劃分影響較大的指標難以量化或難以獲取,因此,對旅游景點分類暫作定性分析。通過定性分析將生態旅游景點的空間等級由高到低劃分為Ⅰ、Ⅱ、Ⅲ、Ⅳ級:Ⅰ級為綜合型旅游景點,多為國家級保護區,這類旅游景點一般在小城鎮經濟發展中占據中心地位,規模大、綜合性強、建設規劃合理,普遍能夠貫徹實行整體性、原真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4大原則[6];Ⅱ級為市郊型旅游景點,多位于小城鎮的邊緣地帶,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在景觀上與鎮區連成一片;Ⅲ級為公益型旅游景點,用于免費為為游客提供游憩、休閑的場所。這類旅游景點由于條件、資源的限制而只能就堅持原則中的某一點進行發展;Ⅳ級為經濟型旅游景點,以發展小城鎮經濟,為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表現為正處于發現問題階段而無法貫徹達到四項原則中的任一點基本標準的旅游景點。
3 桃花源古鎮生態旅游景點面臨的問題
3.1 居民存在利益分化,未能實現人與景整體發展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景點的開發會給各利益群體帶來不同的影響[7]。桃花源古鎮的建設使得當地居民面臨著利益分化的危機,由此各群體反應并不一致,但大多數人對古鎮開發還是持有歡迎和肯定的態度。而對于少數利益受損者,在古鎮開發的過程中遭受著失業、經濟困難等危機,這就與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社會發展趨勢相違背。
3.2 古鎮文化資源未能合理利用,其原真性受到破壞 在城鎮化和現代化背景下,古鎮原汁原味的氛圍隨著旅游活動的深入開展正在受到嚴重威脅。(1)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古鎮的人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當地居民作為古鎮傳統文化的載體受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而大量外遷,導致古鎮傳統文化的置換,使很多古鎮面臨著“空心化”[9]的危險。(2)古鎮內的民居建筑逐漸老化、年久失修。為了發展旅游,在古民居、古街區改造的過程中,對文物古跡“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把握不夠,嚴重破壞了古鎮的原真性和整體美感。(3)古鎮的商業氣息濃重。古鎮旅游的開發帶來了大量的游客,隨著游客的增加,古鎮變成了一個到處充滿吆喝聲的“賣場”。
3.3 古鎮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內容單一、可讀性低 古鎮的魅力不僅在于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還在于其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目前,我國古鎮旅游的開發還處在旅游開發的第一階段,即以觀光旅游為主、少量的休閑游為輔,對古鎮旅游資源的整體開發和整合不夠,旅游產品不但單一,而且雷同,沒有參與性很強的文化旅游產品,使得游客不僅無法讀懂古鎮的文化內涵,并且使大眾旅游很難體驗到古鎮游的差異性。
3.4 古鎮公共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很多古鎮為塑造自身特色的旅游形象,投入了大量資本提高其可進入性和接待能力。但是,古鎮的整體公共設施仍不齊全,其中排水系統老化、通訊設備陳舊、衛生條件差等問題給游客的旅程帶來了很多不便。并且,鎮內沒有明確地游覽路線標識和景區提示,景區缺少專業的管理者和服務人員;購物方面更是落后,旅游紀念品沒有特色,很多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無法激起游客的購物欲望。這些不但嚴重限制了古鎮旅游規模的擴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使旅游這種文化娛樂和享受型的消費活動大打折扣。
桃花源古鎮,國家欲將其規劃發展為4A級景區。就現狀分析來看,桃花源古鎮并未能很全面地從整體性、原真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四個原則上實現開發建設,由此將它定性為Ⅳ級旅游景點。
4 提升桃花源古鎮空間等級的措施
4.1 注重居民的參與和利益,保證古鎮整體性發展 古鎮非物質文化形態的載體是祖祖輩輩在此生活的居民,居民本身便是古鎮特殊的旅游資源,而不是旅游開發的累贅。因此,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關注他們的利益。一是改善古鎮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二是鼓勵古鎮居民參與到古鎮旅游發展中來,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保障其得到切切實實的實惠,使居民認識到文物古跡及傳統民俗的歷史文化價值,從而自覺地保護古鎮的風貌和資源,為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此外,政府部門也同樣需要關注社區居民的利益??沙闪⑾鄳摹氨忝穹罩行摹保皶r解決居民的問題。
4.2 增加強制性內容,避免古鎮的原真性遭到破壞 必須做到:(1)禁止現代化交通工具進入景區。保證景區內目之所及,全是久違了的明清小鎮民居,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明清街道、拱橋、流水,走在那整齊而又狹窄的石板鋪就的街巷里,穿梭于青瓦白墻、磚木相間的明清民居中,恍然行進在遙遠、古老的時光隧道里。一幢幢的房屋、一座座的石橋、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清麗、閑適、寧靜、令人流連忘返、大發思古之幽情,營造了一種自成體系而相對獨立的遠離都是喧囂的清幽古遠氛圍、使游客享受明清小鎮生活情調。(2)古鎮服務管理及經營人員盡量引入本地居民。本地居民是古鎮文化的載體,本地居民較高的參與度可以避免古鎮空心化,有利于形成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
4.3 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古鎮文化可讀性 桃花源要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品牌,才能吸收獨有的高端游客群體,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烏鎮的經營成功對桃花源古鎮的經營管理有十分現實的借鑒意義。烏鎮的文化內涵與桃花源古鎮的文化內涵是高度契合的,烏鎮花巨資打造的戲劇文化節同樣對桃花源古鎮有深刻啟示。桃花源古鎮也可以邀請專業人員進行深入研究,打造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
4.4 避免過度商業化、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實現古鎮資源可持續發展 避免過度商業化、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是保證桃花源古鎮能夠“而無車馬喧,并怡然自樂”的前提條件,深厚的地域傳統文化又是吸引游客進行深度體驗的良好誘因。(1)旅游公司組織專業的地域文化表演團隊入駐,不定期地進行表演。如:板龍燈、常德絲弦、常德大鼓、常德高腔、蝦燈舞、皮影戲等,為桃花源古鎮增添獨特的人文氣息。(2)邀請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書畫大家、常德籍名人大家在桃花源古鎮定居或開設工作室,不定期開設論壇講壇等,提高古鎮品位。(3)必須要避免過度商業化,不要讓古鎮淪為商場。而且賣的東西和其他地方一樣毫無特色可言,這樣會讓游客充滿反感。(4)完善古鎮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古鎮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根據Ⅳ級生態旅游景點的特點,以上遵循整體性、原真性、可讀性以及可持續性4個原則對桃花源古鎮規劃提出建設型解決措施,有望將其逐漸提升為Ⅰ級生態旅游景點。
5 結語
對小城鎮生態旅游景點分類是認識旅游發展規律的重要步驟,也是對較大區域范圍內旅游景點進行規劃建設和宏觀管理的基本依據。通過對桃花源古鎮公共空間等級的劃分,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古鎮的公共空間等級,又為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大空間。誠然,僅依據古鎮特點劃分等級、建設并不能完全達到成效,所以,如何對古鎮空間等級進行定量分析法、合理規劃是有待探討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黃瑋瑋,于波.新形勢下古鎮綜合保護與小城鎮功能轉型[J].杭州市城市規劃編制中心,浙江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三所,2010(3):42-46.
[2]李倩,吳小根,湯澍.古鎮旅游開發及其商業化現象初探[J].旅游學刊,2006(12):52-56.
[3]鮑蕊.關于古鎮旅游資源發展的思考[J].綿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2009(3):48-50.
[4]李先逵.巴蜀古鎮類型特征及其保護[J].中國名城,2010(5):36-44.
[5]劉高勇.旅游景點—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點思考[J].韓山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學報,2004.25(2):30-33.
[6]李同升,劉笑明,陳大鵬.區域小城鎮的空間類型與發展規劃的研究[J].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院,2002.26(4):38-41.
[7]高潤琛,戴紀瑤.江浙古鎮開發對當地居民的影響[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12):98.
[8]熊明均,郭劍英.西部古鎮旅游發展的現狀及開發模式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75-78.
[9]王云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及持續利用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0(1):104-10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