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祝合良(1966—),男,湖南衡陽人,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品牌管理與流通經濟;通信作者:李曉婉(1993—),女,遼寧大連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與流通經濟。
摘"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建設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舉措,降低交易成本是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為此,基于交易成本的視角,分別從促進市場流通、交易環節精簡、交易基礎制度規則保障與多地域文化認同四個方面剖析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機理,進而提出其實現路徑: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促進流通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交易平臺共享,打造全國統一交易平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現全國產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強化文化認同,形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共有理念。
關鍵詞: 統一大市場;強大國內市場;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F123.9;F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24)03.0100.09
一、引"言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十四五”期間,大力發展國內經濟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部署。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根本要義是更深層次地挖掘我國超大市場規模的潛力,擴大市場容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是我國有效利用大國經濟優勢,挖掘超大市場規模,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國內市場質量而最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舉措。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根本特征是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順暢流動,其關鍵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具體體現在:從宏觀層面看,全國市場范圍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持續擴大國內市場規模,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微觀企業層面看,解綁企業所面臨的過重交易成本約束,降低企業生產經營負擔和決策難度,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擴大生產和投資規模[1,2];從微觀消費者層面看,在供給有效性一定的情況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振消費信心,增強消費能力,擴大內需規模。近年來,經過一系列經濟改革,我國市場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但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形成高標準市場體系,價格機制和商品交易機制有待完善,企業和消費者依舊面臨較為嚴重的交易成本約束[3],進而阻礙了統一大市場建設。因此,研究如何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升全國市場的規模經濟效應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目前,關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強大國內市場的含義。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強大國內市場是指規模龐大且結構合理、暢通融合、供需匹配、經濟拉動力強并在全球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內需市場[4,5]。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既要求足夠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不斷升級的國內需求質量,也要求具備持續增強的創新能力和不斷提高的國際化程度[6]。(2)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在經濟維度上,強大國內市場為國內大規模生產創造了外部條件[7],是一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8,9]。一方面,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能夠有效促進交易成本降低,引致消費需求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10];另一方面,通過虹吸效應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集聚于國內市場,有助于驅動創新能力提升[11]。在政治維度上,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增強國內經濟發展內生穩定性的關鍵[4],是我國經濟良性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家特定優勢”[6]。(3)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路徑。一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舉措和應有之義[11];應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將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作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主攻方向之一[12]。二是發揮流通業的引領作用。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推進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路徑[5]。新發展格局下,應以流通創新為著力點,充分發揮現代流通業在推動供給端和需求側優化升級上的引領作用,鞏固我國的生產優勢和超大需求優勢,并應充分發揮流通業鏈接國內、國際市場的橋梁作用,加速形成強大國內市場[13]。三是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應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挖掘消費增長空間,將推進消費全面發展作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動力[14,15]。同時,持續增加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預期,并著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是夯實擴大消費的根本基礎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內容[16]。四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提高商品、服務、要素跨區域流通效率的重中之重,是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和發達狀態[17,18],必須充分認識到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關鍵環節,應將提高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核心路徑[19,20]。
綜上所述,降低交易成本是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但目前缺乏以交易成本為視角的研究。為此,本文基于交易成本視角,探究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機理與路徑,以有效利用大國經濟優勢,挖掘超大市場規模,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國內市場質量,最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二、建設統一大市場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系
(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基礎
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與平穩運行必須依賴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本質上要求市場必須是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而《意見》中所強調的“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等內容正是我國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現實需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形成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從而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最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地方市場分割、地方保護政策長期存在、商品要素資源自由流動長期受阻、基礎設施無法“硬聯通”、市場信息“軟銜接”程度不夠等將嚴重影響市場流通效率,對提升我國整體供給能力、實現供需平衡、促進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暢通循環及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產生負面影響。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當前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應將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為重要基礎,以建成高標準市場體系,發揮大國經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并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支撐
從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統一市場形成的歷史進程來看,其是以大機器生產和技術進步為基礎,不斷深化社會分工、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的過程[17,21],也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居民需求提高而協同擴大國內市場范圍、提升市場容量的過程[22]。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商品要素資源順暢流動與市場范圍擴大進而形成國內統一市場,是一國在實現技術進步和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國民經濟由大變強的必要條件。
從我國國民經濟未來發展目標來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根本要義是要更深層次地挖掘我國超大市場規模的潛力,擴大市場容量。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高效運行,鞏固市場資源優勢,全面釋放國內市場規模潛力。《意見》中所強調的“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消費服務質量”“建設現代流通網絡”等總體要求或工作原則,均能夠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重要支撐。
無論是從發達國家國內市場統一的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國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并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進程來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均應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支撐,必須全面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三)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目標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加速推進階段,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目標。可以預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成并不斷發展壯大后,必將持續激發國內市場發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此基礎上,我國市場運行效率必將有所提升,市場環境和市場質量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開放質量將實現躍升。具體來說:首先,若國內市場分割及其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內循環暢通的關鍵堵點被打通,商品要素資源的全國流通效率將大幅提高。其次,若公平、有效、透明度高的市場競爭環境及統一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規則得到優化,市場交易成本必將大幅降低,全要素生產率也將有所提高,國內企業的有效供給能力和供需平衡度將得到強化,市場規模必將進一步擴大。最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成后,在參與全球貿易的過程中,國內市場主體的統一性、協調性、穩定性更強,與國外優勢企業展開競爭合作時的底氣更足、談判能力更強,我國整體出口競爭力和國際市場規模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構建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三、我國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基本判斷
大國經濟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邏輯起點。已有關于大國經濟的研究發現,我國經濟強國發展的初始稟賦條件、基于國內市場發展總量指標、市場經濟發達程度等已具備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邏輯起點,并在某些條件上擁有比較優勢,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依托國內市場實現更大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23]。例如,在資源稟賦上,我國領土面積在世界排名第三,人口總量位居世界第一,自然資源種類豐富,發展國內經濟的初始稟賦條件優渥;在經濟總量和供給能力上,盡管近幾年受到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動蕩和新冠疫情的內外沖擊,但我國2023年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26萬億元,5.2%的GDP實際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①,國內經濟穩定性和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同時,人均GDP達到89358元,同比增長4.7%②。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的持續提高,表明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基礎更加牢固、質量更加完善、動力更加充沛。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費規模上,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18元,實際增速為6.1%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帶動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穩步增長,達到26796元,實際增長9.0%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達到47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④,消費規模平穩擴大,內需拉動力增強。在經濟開放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近些年來,在進出口總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我國外貿依存度持續下降,說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依賴國內經濟的軌道,完全具備做大做優做強國內市場的實力。而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發展國內經濟,開放質量進一步提升,為世界經濟的平穩運行貢獻中國力量。在新型經濟形態的發展上,數字經濟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⑤。在驅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數字經濟的加速和穩定作用進一步提升。
然而,盡管從大國經濟所應具備的基礎條件和經濟特征來看,我國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備邏輯起點,但仍面臨很大挑戰。具體而言:從內部看,市場分割問題依然嚴峻,供需難以有效匹配,消費外流現象嚴重,國內流通成本過高而效率較低[24];從外部看,發達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制裁、部分國家的逆全球化行徑等均成為我國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外部阻力來源[11]。因此,必須尋求能夠進一步挖掘國內超大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強市場經濟體系的統一性及穩固性的改革手段與關鍵舉措。
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亟待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已有研究認為,強大國內市場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市場規模大、供給能力強、市場開放度高、創新能力強。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打破地方保護,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從而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提升有效供給能力、提高國際化程度并顯著增強國民經濟的創新能力。因此,可以從市場規模擴大、有效供給能力提升、國際化程度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四個方面討論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緊迫性。
(一)市場規模擴大迫切需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立足點在于充分挖掘超大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包含國內市場規模和國際市場規模,二者均需要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來實現進一步擴大。首先,從國內市場規模來看。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過世界人均水平,達到1.27萬美元①②。但是當前我國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影響國內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阻礙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并著重強調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以高質量的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正是重振國內需求、緩解供給沖擊,最終保障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良方。其次,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應通過不斷提升國際市場規模,以暢通“外循環”來增強國內市場實力。從國際市場規模來看,2023年,我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①,是世界貿易體系極為重要的經濟體。但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強,復雜程度不斷加深,加之前幾年全球新冠疫情和近期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沖擊,導致煤炭、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顯著上漲,國內企業尤其是下游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國內供給受到沖擊,嚴重影響了我國國際市場規模的擴大。同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壓制和技術封鎖,使得我國在芯片開發、核心算法等關鍵領域面臨脫鉤的潛在風險,嚴重影響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制約市場規模的擴大。此時若無強大的國內市場作為支撐和保障,則難以有效應對和反制,國內經濟的穩定性也將受到挑戰。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以全國一盤棋的方式幫助國內企業應對外部沖擊,使其在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時擁有國內超大市場規模的內部支撐優勢。在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創新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等方面,我國企業亦能擁有強大的競爭底氣,反制力和穩定性也必將有所增強,真正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二)有效供給能力提升迫切需要全國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
近些年來,我國已經具備相當強的供給能力,但在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上有所欠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依舊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具體來說:第一,供給難以高效滿足需求。在時間層面,我國供給或反應過度,導致短時間內的平行投資、重復開發造成資源過剩和資源浪費;或反應遲緩,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周期過長。在數量層面,面對短時間內暴增的需求時,市場供給無法及時給予數量和質量上的反饋,缺乏準確的預測能力和生產端、流通端的反應能力。在結構層面,難以有效滿足消費者在品牌質量、養生、環保和綠色產品等方面的高端需求。第二,未能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規定和行為依舊存在,企業競爭不充分、不合理。同時,規模化生產引發的壟斷問題和地區分割問題,破壞了市場價格作用機制,從而對發揮整體規模經濟效應、提升供給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第三,企業創新能力有所欠缺,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競爭重心放在了產品價格優惠、推廣媒介全覆蓋上,主動創新需求惰性較大;忽視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長期來看不利于消費規模和投資規模的擴大。提升供給的有效性,更好地吸引并滿足質量不斷上升、結構不斷優化的國內需求,對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至關重要。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決策,有利于解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能力提升問題。首先,建設統一大市場將會提升全國經濟循環的暢通性,有助于打通供給質量提升與其他環節(如市場效率、生產率、居民收入提升等)之間的通道。因此,要牢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加大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升級的力度。其次,建設統一大市場能夠營造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市場競爭環境。具體來說:一是統一公平競爭制度規則,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發展;二是破除地方保護,糾正供給分割,挖掘各地比較優勢,從而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三是完善和統一各類與反壟斷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能有效規避數字經濟時代下更為隱蔽的壟斷行為。最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加快創新步伐,如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數據應用創新、各類數字化業務創新等,多維度、全范圍促進創新資源有序高效流通;并能顯著激發范圍經濟效應,實現各區域協同創新,真正以全國一盤棋的方式共建共享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三)國際化程度提升迫切需要發揮統一大市場的虹吸效應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需要不斷提高國內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國際化程度的提升,不僅體現為國際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也體現為出口競爭力和定價權、參與國際治理的話語權的有效提升,以及國內經濟對外部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于改革開放初期,當前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有了顯著提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前后,對外開放質量也在持續提高。“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開放模式逐漸淡化,對外開放更加注重對外部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的應用,更加注重加強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通。但是,目前激烈的大國博弈、發達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遏制和打壓,以及地緣政治沖突頻發等的負面影響,使得我國外循環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作為支撐和保障。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提升我國國際化程度從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有緊迫性。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使國內市場主體以更為統一和規模化的方式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協作,綜合競爭實力更強,對外循環受阻產生的各種經濟風險的應對反應也更及時且有效,國際核心競爭力能夠得到提升。同時,全國市場主體以統一而非分割的方式參與到全球貿易的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中,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和吸引全球創新要素資源、創新型人才,激發正向虹吸效應。例如,就發展數字經濟而言,數字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國均在搶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從規模上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的全球排名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總產值達到7.5萬億美元;從占比上看,英國、德國、美國的數字經濟占 GDP 比重位列世界前三,均超 65%;從增速上看,沙特阿拉伯、挪威、俄羅斯的數字經濟增速位列全球前三,均在 20%以上⑥。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優勢明顯,發展勢頭強勁,但在占GDP比重、增速以及產業數字化、三大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上并不具備競爭優勢,提升空間較大。因此,在發展數字經濟,尤其是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上,需要增強國內經濟實力以提高對國外數字技術創新資源、人才、資金等的吸引力。
(四)創新能力增強迫切需要統一大市場引導創新要素有效配置
當前我國依舊存在一定的創新資源流動區域壁壘。相較于商品市場,我國要素市場分割的情況更為嚴峻,各地技術交易市場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并且缺乏完善的創新資源共享體系,制約了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推動國內經濟實現技術革新和突破,迫切需要國內各地區各市場主體間更為密切和深入的合作。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國內市場能夠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進一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至關重要。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引導創新要素有效配置,有助于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的創新能力。首先,創新資源具有稀缺性,部分地區通過設置一系列市場壁壘以避免創新資源外流,以此鞏固本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其結果必然是在區域市場間形成創新資源順暢流動的屏障,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阻礙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打破行政壁壘,破除制約市場主體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消除創新資源跨地區流通壁壘,促進創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其次,中小企業是我國發展經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因此,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十分關鍵。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促進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并發揮大企業和科創平臺的協同創新作用,促使處于產業鏈環節中的中小企業能夠通過和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協同共享創新資源,實現融通創新。同時,《意見》中強調,建設統一大市場將進一步規范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著力強化反壟斷,并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原始創新和知識產權等實行更為有力的保護,從而激發其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最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發揮市場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一方面,市場規模和市場范圍的擴大,不僅能夠豐富創新技術應用場景,更能放大各市場主體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收益的優勢,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造動力;另一方面,數量不斷增加、質量持續提升、結構日益優良的市場需求也能夠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規模支撐,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五、交易成本視角下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機理
交易成本不僅包含買賣雙方從事具體交易活動所產生的成本,還涵蓋經濟制度建構及其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成本[25,26]。這就決定了交易成本既體現為運輸、存儲、配送等流通成本,尋找目標需求的信息成本和搜尋成本、產品議價和決策成本等事前成本,以及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監督和約束成本、契約成本等事后成本[27],也體現在政府對產權和交易的保護成本,以政策、法律、道德等形式對公平交易的保障成本、干預成本等[28],以及因政府過度干預市場而產生的制度性或體制性交易成本等[29]。
交易成本降低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我國目前存在較多阻礙交易成本下降的桎梏或阻礙,如全國范圍內仍未形成統一的交易規則,交易透明度較低;區域壁壘、顯性或隱性的地方保護現象依舊存在,人為地提高了商品要素資源的跨區域交易成本;無形的制度性成本掣肘,部分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設置跨區域交易壁壘,屬地管轄下的領地思維意識濃厚,增加了無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設統一大市場為弱化市場邊界、精簡交易環節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創造了前提條件、提供了關鍵舉措,為交易基礎制度規則提供統一保障,為多地域文化差異嵌入融合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共有理念,從而多維度、全方面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一)建設統一大市場為促進市場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創造了前提條件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了市場規模上的物質基礎和產業條件。但是,目前國內經濟運行效率受到跨地域商品要素流通不暢的限制,區域市場分割現象較為嚴重,市場邊界較強,抬高了企業物流、協商、監督、溝通等方面的費用,加重了企業交易的成本負擔。當全國市場流通效率較低,商品要素資源跨地域流通難度和成本較高時,區域內企業勢必逐漸形成避免跨地區交易的經營傾向,這不僅會加劇市場邊界和市場分割,區域經濟內部市場主體可能會出現資源內耗、過度競爭,更有可能導致區域內企業規模報酬遞減峰值過早出現,阻礙全國市場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影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弱化市場邊界,促進市場流通效率提升,進而降低交易成本創造了前提條件。具體來說:一方面,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核心要求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因而在企業市場動能一定的情況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暢通資源流通渠道,擴大企業市場范圍,進而充分享受全國市場規模經濟紅利創造了客觀條件,有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有助于推進國家交通綜合立體化、交通樞紐多層級一體化建設,推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區域一體化、城鄉融合化建設,顯著加深區域市場之間的交通一體化和便利化程度,提升市場流通效率進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建設統一大市場為精簡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供關鍵舉措
首先,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交易平臺優化升級并鼓勵打造綜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能夠通過為線上與線下市場交易創造統一的網絡交易環境、固定的交易場所,從而匯集更大市場范圍和更大規模的商品要素資源。交易平臺的優化升級,使得交易環節得到精簡,有效節約了包含時間、溝通、交通等在內的各種交易成本。
其次,建設統一大市場重點關注現代流通體系,并使得數據要素成為流通行業重要的戰略資源。其中,培育具有影響力的數字化平臺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依托數字技術增強各流通環節的瞬時聯通效率等,均是精簡流通環節的關鍵舉措。
最后,建設統一大市場要求形成有效市場,打造有為政府,促進政府市場職能盡快歸位。通過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等舉措精簡審批環節、簡化辦公流程等,均能充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建設統一大市場為交易基礎制度規則提供統一保障
我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需要依托高效率、低成本的宏觀治理體制和制度環境。政府為確保市場良性發展而進行規制,是否能夠保證宏觀治理的邊際成本低于規模擴張的邊際收益,是檢驗政府規制效果好壞的標尺,也是最大限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關鍵。
建設統一大市場是在超大宏觀治理空間下,提升政府規制效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戰略舉措。首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力求更大程度地發揮我國體制優勢。統一大市場建設設定了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妨礙商品要素資源暢通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明確了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定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與堅持放管結合并重、提升政府監管效能的決心。最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統一平等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等。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能夠指導各行政區劃綜合自身的比較優勢,破除交易壁壘,使其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而力求實現多行政區劃的協同發展。總之,建設統一大市場為行政區劃內部市場主體提供交易基礎制度規則統一保障,令其能夠根據自身發展的比較優勢,在全國低交易成本的環境中公平競爭。
(四)建設統一大市場為增強多地域文化認同、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共有理念
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內部及民族之間文化差異顯著。各地域之間若存在過強的地域觀念或“抱團”思想,在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宿層面,市場經濟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極有可能筑高交易壁壘,從而抬高無形的、軟性的市場交易成本,這十分不利于擴大市場規模,會阻礙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進程。而建設統一大市場將促進我國超多地域文化差異的嵌入融合,進而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共有理念。文化嵌入和融合的力量在于“潤物細無聲”,這是法律法規、制度規范等不具備的隱性優勢。而從經濟學理論來解釋超多地域文化差異嵌入融合的利好之處,便是信息不對稱程度的下降,溝通成本、協商成本、監督成本等交易成本的下降。
六、交易成本視角下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現路徑
(一)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加快流通業數字化轉型
商品要素資源在區域間自由和高效流通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高效流通為市場經濟走向統一市場的高級階段創造了基礎條件和運行保障。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按照統一規則和制度順暢流通,流通主體、流通組織等在成熟的流通體系下高效運行,有助于市場經濟主體融為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因此,盡早盡快地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首要關鍵在于,通過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來降低交易成本。
為此,一是應加快我國流通業的數字化轉型,促使傳統的“推式”生產流程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拉式”生產流程轉變。傳統的先生產、后銷售的“推式”生產流程面臨較大的倉儲成本壓力,而進行數字化轉型能夠使得流通領域的循環流程和作用機制向“拉式”轉變。借助數字技術掌握市場需求信息,以用戶最終需求和真實訂單為導向進行按需生產、個性化定制,能夠極大地降低流通業的倉儲成本、信息錯配成本。二是應促使數據要素成為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戰略資源。充分利用數據要素資源,實現流通組織運行的系統監督,及時預警流通全過程的冗余或異常環節,徹底顛覆以往的人工監督報錯模式。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還有助于微觀主體獲得更多可參考的信息,全面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和購買決策成本。三是應培育能夠精簡流通環節、降低溝通成本的數字化平臺,以及具有一定規模、輻射全國的供應鏈企業,實現全社會物流的降本增效。依托數字化平臺,加快流通業數字化轉型,能夠增強流通業的集散分銷與購銷調存能力,削減不同流通渠道之間的溝通成本,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二)推進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打造全國統一交易平臺
交易平臺是為市場中有交易需求的主體創造和提供交易環境和各種交易信息,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交易行為的線下交易機構或線上交易載體。交易平臺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上的優勢顯著,如固定的交易場所或統一的交易環境、較為清晰一致的交易規則、較高的信息對稱度等,這些優勢均能顯著降低包括時間成本、交通成本、搜尋成本、議價成本、契約成本與不確定性成本等在內的一系列交易成本。因此,推進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著力點。
為此,一是應加強交易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硬件交易設施的基礎保障性和軟件交易設施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夯實全國統一交易平臺物質基礎。二是應保障交易平臺具有一定交易規模,以持續降低單位交易量的交易成本。交易平臺為促使交易完成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只有當交易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交易量的增加才能對交易平臺的成本產生稀釋作用,單位交易量的交易成本才得以下降。因此,國家層面應在交易規則全國統一和交易信息的發布、交割、清算以及結算方式等一致的前提下,允許全國各地各類型交易平臺內部展開產品跨平臺交易,保障各市場主體均能參與到全國跨平臺交易中。并且,還應促使各類型交易平臺在全國統一的框架下展開公平競爭,杜絕同類型交易平臺的重復建設和開發,避免地方割裂競爭和同質化競爭,以保障并不斷擴大各交易平臺的交易規模。三是要注重優化升級全國交易平臺結構,豐富交易平臺種類。例如,鼓勵發展各類權益類和合約類等綜合型交易平臺或交易機構;加快發展大宗商品期貨現貨交易市場,全力打造綜合性商品交易平臺;注重提升數據這一新關鍵要素交易平臺的規范性、統一性,降低各數據交易中心或平臺的區域分散性;借助新型數字技術提高各類型交易平臺的數字化和智慧化程度,增強交易流程的透明度和交易信息的瞬時共享性以實現平臺間的互聯互通,推進平臺資源整合共享。四是要統一全國各地各類型交易平臺的交易制度,加強正式制度對交易平臺的有效規制,糾正和補齊與保護公平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錯位和缺位。同時,還要重視如聲譽機制、品牌效應、平臺文化等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約束,并應合理界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約束的邊界范圍。
(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現全國產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在日常經營中,企業必須遵循和執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時所承擔的成本。政府對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進行規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可最大限度地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制度并非一定會增加交易成本,其關鍵在于政府是否設定了合理的制度安排,如與保護產權相關的制度就能極大地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并且,清晰的產權界定也能夠給予產權主體正向激勵。市場經濟主體若缺乏正式制度的產權保護,可能會尋求非正式制度方面的產權保護,這勢必會扭曲市場正常投資行為,更會增加尋租成本,加劇市場分割。
因此,一方面,應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有為”政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首先,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放、管、服”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打造良好政商關系。良好的政商關系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關鍵和基本前提。因此,要強化政府主動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意識。政府官員不能因高壓反腐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對企業和社會事務持觀望、拖延、推諉的態度,要意識到亂作為、互相推諉等與不作為、慢作為均是病態政商關系的表現方式。其次,應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精簡審批環節,優化評估檢測制度。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大改革力度,改變“喊口號”現狀;二是要強化審計監督,發揮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制度的“點名糾偏”功能;三是要整合相似評估檢測項目,杜絕重復檢測、形式化的檢測,并加快完善省(市、區)各等級評估審核互認機制。最后,政府還應充分利用成本低、效率高的數字技術手段,積極打造智慧政府,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另一方面,應盡快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現全國產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對此,首先,應加強正式制度層面的產權保護,加大產權保護制度實施和監管力度以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降低不確定性成本、契約成本等交易成本。其次,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平等的產權保護制度,并賦予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在產權保護上的平等地位,真正做到“平等保護”和“全面保護”。最后,應盡快豐富各地產權交易市場類型,盡快建成我國現代化產權交易市場網絡。現代化產權交易市場網絡是實現全國產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的前提條件,將進一步觸發產權交易市場加速資本、能源等要素全國暢通流動的經濟效應,并充分整合國內市場。
(四)強化文化認同,形成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共有理念
從經濟學理論探尋文化認同與共有理念以降低交易成本的路徑出發點在于:一個區域經濟內部各市場主體之間具有較為相似的文化基因(如文化源頭接近、地區方言互通、生活習俗相似等),會使區域內成員在經濟協作中更易于形成共同的發展目標,擁有較為一致的利益關系。文化認同可以減少交易摩擦,減少交易的溝通、協商、契約和監督成本。
為此,一方面,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成為全國上下的經濟發展共識。各地區管理部門應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做好組織實施保障工作,不斷強化認真落實《意見》的思想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逐步在全國各級市場形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共有理念。另一方面,用好文化認同這一降低交易成本的軟性工具。在劃定區域合作范圍時,要注重考慮區域內成員之間的文化認同因素,強化文化認同感。若忽視文化認同和共有理念的打造,區域內市場主體可能會因過于著眼于短期收益和短期成本的比較,存在使用破壞統一市場的競爭手段(如環環加價、歧視區域外企業、避免跨區域交易等)來獲取暫時性收益的交易傾向。而在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和經濟發展共識下,區域內市場主體則更傾向于將發展目光放在如何實現雙贏和多贏、如何實現區域內協作發展、如何提高區域市場一體化進而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來獲得規模化收益上,從而形成發展合力,共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注釋:
① 數據來源: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6714.htm。
② 數據來源:https://www.stats.gov.cn。
③ 數據來源: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6_1946622.html。
④ 數據來源: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6700.htm。
⑤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
⑥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
參考文獻:
[1]"Legros "P, Newman A F.A price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128 (2):725-770.
[2]"Young M "N, Tsai T,Liu S,et al. Strategy in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31(2) : 331-354.
[3]"陳釗,王旸.“營改增”是否促進了分工: 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6(3) : 36-45,59.
[4]"歐陽峣.大國經濟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
[5]"王微,劉濤.以強大國內市場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思路與舉措[J].改革,2020(9):5-14.
[6]"易先忠.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N].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9.03.13(4).
[7]"周懷峰.國內貿易需求對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以家電產品為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5):1-5.
[8]"Desmet K, Parente S L. Bigger is better: market size, demand elasticity, and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0, 51(2): 319-333.
[9]"Berry S, Waldfogel J. Product quality and market size[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0, 58(1): 1-31.
[10]劉志彪.重塑中國經濟內外循環的新邏輯[J].探索與爭鳴,2020(7):42-49,157-158.
[11]祝合良,李曉婉.數字經濟驅動強大國內市場形成的機理、動力與對策——基于我國強大國內市場形成基本條件與所面臨困境[J].中國流通經濟, 2022, 36(6):25-36.
[12]何立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9(2):1-4.
[13]汪旭暉,趙博.新發展格局下流通業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內在機制與政策思路[J].經濟學家, 2021(10):81-89.
[14]丁茂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路徑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1(10):57-64.
[15]關利欣,鄭思思.消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美國經驗及啟示[J].國際貿易, 2021(12):19-26.
[16]依紹華.實現消費穩步增長的困難阻礙與應對建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9(5):66-75.
[17]柳思維.關于促進形成強大國內統一市場體系的思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1):34-39.
[18]劉李紅,黃江松.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機理與路徑[J].新視野,2022(4):114-120.
[19]蔡國材,徐政,鄭霖豪.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3):17-23.
[20]劉晨冉,劉沖,牛逸婕.強大國內市場與經濟增長極培育——基于市場一體化視角的分析[J]. 產業經濟評論, 2021(4):73-88.
[21]林文益.貿易經濟學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5.
[22]紀寶成,柳思維,徐從才,等.商品流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23]歐陽峣,劉智勇.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基于異質性與適應性視角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10(11):26-35.
[24]劉瑞明.國有企業、隱性補貼與市場分割:理論與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 2012(4):21-32.
[25]Coase 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3(10):1-44.
[26]North D C. Transaction cost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San Francisco, CA: ICS Press, 1992.
[27]Williamson O E. The modern corporation: origins, evolution, attribut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1, 19(4): 1537-1568.
[28]Green J, Sheshinski E. Competitive inefficiencies in the presence of constrained transac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5, 10(3): 343-357.
[29]Ghali S, Zitouna H, Karray Z, et al.Trade, transaction costs and TFP: evidence from Tunisia and Egypt[R].ERF Working Paper,Series No. 807,2013(12).
(責任編輯:允萱,鄒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