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學懂弄通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主題。梳理百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展開的歷史進程,明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命題,是基于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中國責任與世界擔當、中華文明視角與人類文明視角之間的互動中提出的。把握歷史,立足當下,明確未來,方能在新征程上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主動
中圖分類號:D61;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2 — 0025 — 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①。歷史主動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歷史規律、世界發展趨勢、中國基本國情的深刻把握,百年奮斗歷程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歷史任務、使命擔當的科學研判,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性與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精神力量來源于對實踐客觀規律性的把握,把握歷史,明確未來,方能主動書寫新征程上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八百余年世界現代化史、百余年黨推進民族復興的奮斗歷史中,探尋新時代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明確歷史主動源自理論清醒和政治堅定,集中體現在黨百年推進現代化發展的客觀實踐歷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探索中、源自對國際形勢變化和世界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的強大生命力的文化自信。
一、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源自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清醒和政治堅定
從工業化初始到現代化開拔,再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成熟定型,是中國共產黨時刻保持理論清醒,堅定理想信念,把握歷史主動,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展現巨大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工業化探索是在近代中國宏大歷史邏輯中開啟的。時值近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我國工業化無法實現發展。
社會主義中國的誕生為實現工業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1949年建立了屬于全體人民的新中國,為進一步開展中國現代化推進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和社會保障。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開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提出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展現出以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為主的現代化探索之路。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證明了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之爭已塵埃落定,資本主義道路無法幫助中國完成工業化道路。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才能建成,現代化才能獨立自主的開啟。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犧牲小我,熱血奮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和現實實踐,克服千難萬險獲得巨大成就,是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政治條件形成的重要時期,為中國現代化積累大量寶貴的經驗,提供理論準備和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活力顯現
從小康社會命題的提出,到總體小康的實現,再到啟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現代化作為新時期的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得到豐富發展。小康道路上的探索由自覺到自信自強,走出了現代化的歷史主動,走出了現代化的中國理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將工作重心調整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宏圖愿景,清晰地樹立在黨和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同于西方國家那樣的現代化,中國人以小康社會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宏圖愿景。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同志依據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肩負的歷史任務、以及自身情況,圍繞“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問題接續探索,創造性的提出“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自身之問,并予以清晰地解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重要方面,說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建設一只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除此之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尋求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成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重要性議題。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借鑒世界發展經驗和教訓,總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高速時期,適時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理念”,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貫通地位,現代化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即中國現代化的總體布局由經濟現代化逐步擴展,中國現代化建設從一維向多維不斷延展,現代化格局逐漸明朗,“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全面發展理念得以呈現。這一歷史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得物質保障和體制保證。
(三)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此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奮斗的永恒目標,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黨的十九大報告,接力指出一個新征程已然展現在黨和人民的面前,黨的兩個百年目標在此交匯,偉大的勝利令人歡欣鼓舞,新征程的趕考仍需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①”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偉大命題,深刻地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以及怎樣實現”,具有中國氣韻的現代化科學路徑這一主題。之后,在世界政黨會議、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儀式、世界文明大會等各種場合,習近平多次從多角度詮釋中國式現代化,從理論框架、實踐路徑、歷史脈絡、本質特征到原則要求,形成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闡述,使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清晰可見、更加明確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