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鳴
摘 要:肉類產業的產業鏈較長,一頭連接農戶,另一頭連接居民,是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黑龍江省作為糧食大省,大力發展以生豬產業為主的肉類產業,不僅能夠提升省內肉類市場的保供能力,而且也能為黑龍江省成為我國重要的肉類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保障。因此,建議把握近年來豬肉出省取代活豬跨大區流通的趨勢,構建現代化肉類產品流通體系,以擴大肉類產品消費、重塑肉類產業流通格局為重點,實現全省肉類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肉類產業;生豬產業;肉類消費;鄉村振興;流通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2 — 0021 — 04
肉類產業的產業鏈較長,一頭連接農戶,另一頭連接居民,是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黑龍江省作為糧食大省,大力發展以生豬產業為主的肉類產業,不僅能夠提升省內肉類市場的保供能力,還能為黑龍江省成為國內重要的肉類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保障,同時還可以吸納農民就業,實現糧食過腹增值。2023年黑龍江省政府將肉類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點工作,提出了堅持“穩生豬、擴牛羊”,加快推動全產業鏈發展等要求和政策措施。
一、黑龍江省肉類產業發展基礎和動向
近年來,黑龍江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充分利用糧食大省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生豬產業為主的肉類產業,實現了糧食過腹增值,促進了鄉村振興發展。
(一)優良的資源環境優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黑龍江省地大物博,發展優勢明顯。飼料資源豐富,綠色種植面積大,尤其是哈爾濱市,地處北緯44度至46度之間,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有充足的綠色飼料來源;氣候冷涼,疫病發病率低,特別適合養殖業;毗鄰松花江,水源充足,畜禽疫病較少,屬于畜禽疫病清潔區;生豬品種優良,瘦肉率高、質量好,在省內外深受市場認可。黑龍江省生豬、肉牛出欄量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為綠色肉類生產提供了基礎。與四川、河南、廣東等生豬產出大省相比,黑龍江省生豬產業在全國處于中游位置。但綜合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產業水平、科技保障等各項資源來看,黑龍江省完全具備步入第一梯隊的基礎和潛力。
(二)養殖規模不斷壯大
2008年,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五千萬頭生豬規模化養殖戰略工程規劃》,重點支持家庭牧場、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建設,同時鼓勵龍頭企業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化養殖基地,近年來生豬規模化飼養的比重大幅提升。根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數據,2019年黑龍江省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達1888個[1]。豬肉產量有了較大提高,全省生豬生產能力實現了躍升。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近5年黑龍江省生豬出欄都在2000萬頭左右,其中2022年豬肉產量為191.8萬噸,生豬出欄量為2317.3萬頭,豬肉市場供應充足,實現了由豬肉銷區省份到產區省份的轉變。
(三)南豬北移的政策導向為生豬養殖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策空間
隨著南方水網地區出臺了更加嚴格的環保政策,我國生豬養殖業南豬北移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農業部《生豬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黑龍江省列為生豬產業發展潛力區,該《規劃》指出:“潛力增長區包括東北4省和云南、貴州2省。該區域發展環境好,增長潛力大,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區域內建立了生產和加工基地。該區域生豬生產發展在滿足本區域需求的同時,可重點滿足京、津等大中城市供應。預計年均增長1%-2%,成為我國豬肉產量增加的主要區域。充分利用該區域在環境承載、飼料資源、地方品種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轉變生產方式,高起點、高標準,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增產增效。主要任務是,發揮資源優勢,建設一批高標準種養結合養殖基地;做大做強屠宰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肉品冷鏈物流配送能力,實現產銷對接;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保障種源供給”。黑龍江省抓住“南豬北養”的良機,近兩年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一批集團化農牧企業、上市公司在省內布局生豬產業項目,國內生豬養殖十強企業先后進駐黑龍江。河南牧原、廣東溫氏、北京大北農等14家大型企業集團已在黑龍江省建設大型生豬養殖場,釋放生豬產能500萬頭以上[1]。
(四)肉類產業發展極大地帶動了鄉村振興
肉類企業大量雇傭當地農民,同時,部分農民還會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形式從事生豬生產。肉類產業促進了農民就業,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鄉,充分利用了產糧大省在飼料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完成了糧食過腹增值,極大地促進了黑龍江省的鄉村振興。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省畜牧業產值1842.8億元。近兩年,黑龍江省肉類加工產業年創產值達3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百萬[2]。許多縣、鄉政府因地制宜,開展養豬、養雞、養牛產業,將養殖業作為留住農村人口的重要抓手。
(五)鄉村振興政策為黑龍江省肉類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黑龍江省政府出臺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實施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率先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省的總要求。在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方面,提出堅持“穩生豬、擴牛羊”,加快推動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強化能繁母豬和優勢生豬產能保護。推廣“龍頭企業+基地”一體化經營生產模式,打造高端肉牛產業第一大省。在重要農產品調控方面,提出要落實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完善和強化調控政策措施,有效應對生豬市場波動。在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方面,提出要抓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積極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加速發展冷鮮肉產業,實現一產“接二連三”全鏈條整體升級。并提出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支持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等配套政策措施。
二、黑龍江省肉類產業屠宰加工情況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發展要求,和改造提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產業發展“三篇大文章”的正確指導下,黑龍江省生豬產量穩步提升,相關支持政策不斷完善,為肉類屠宰加工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和空間氛圍。
(一)精深加工能力不斷提高
近年來,國內眾多知名肉類企業到黑龍江省投資落戶,雙匯、雨潤、金鑼、長林、高金等國內肉類產業巨頭陸續進駐黑龍江,主要依托縣域形成了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鶴崗等五大生豬產業集群,逐步改變了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同時,秋林里道斯、太平商委、裕昌食品、巴彥萬潤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在省內外享有良好口碑的本省肉制品加工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
(二)屠宰加工企業經營模式和贏利狀況
黑龍江省內肉制品加工企業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企業自行收購生豬屠宰加工,屠宰和加工環節并重;第二類企業以收購屠宰生豬為主業,深加工能力較為薄弱;第三類企業不收購生豬,不從事屠宰業務,外購原料肉,從事肉制品深加工。
第一類企業既生產冷鮮肉投放市場,也生產冷凍分割肉,為其他肉制品加工廠提供原料肉,而且還將鮮肉進一步深加工,用于生產紅腸、火腿腸等高溫、低溫、中式、西式等肉制品。這類企業由于肉制品深加工能力較突出,品牌影響力較大,產品附加值較高,對生豬收購價格波動的消化能力較強。
第二類企業以屠宰加工廠為代表。主要產品為冷鮮肉、熱鮮肉和冷凍分割肉,其中熱鮮肉和冷鮮肉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冷凍分割肉受總部統一調度、供應全國市場。這些企業的盈利水平受生豬收購價格影響較大,在生豬收購價格低迷時,毛白差加大,企業有利可圖,會加大屠宰力度、增加屠宰數量和商業庫存,但是在生豬收購價格高位運行時,毛白差縮小,企業的處境則比較艱難。
第三類企業自身不從事生豬收購屠宰業務,原料肉依靠外購,雖然企業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小,依靠較強的品牌影響力,利潤相對穩定。
三、黑龍江省肉類市場流通情況
肉類市場流通關系著城鄉居民肉類消費,也關系著肉類產業健康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肉類產品流通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經營場所形式多樣,消費習慣逐漸優化,供求匹配程度不斷提高。
(一)多種流通業態并存
一是經營場所形式多樣。目前,黑龍江省各大中城市的肉類銷售網點已經形成了超市、專賣店、副食店和集貿市場等多種業態并存的格局。冷鏈物流銷售方式也被一些肉類加工企業所采用,特別是專賣店具有較強的供應鏈控制能力,是各業態中增長勢頭最好的。
(二)居民肉類消費結構多元化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黑龍江省城鄉居民肉類消費呈多元化趨勢,豬肉消費量占居民肉類消費量的份額逐漸下降,牛羊禽肉比重持續上升。
四、制約發展的因素
黑龍江省在21世紀初已實現了從生豬主銷區到主產區的歷史性跨躍,但是由于省內消費能力不足,省內肉類產品對省外市場的依賴性較強。據《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結合調研測算,近年黑龍江省年生豬消費量不超過1200萬頭,與2002年生豬出欄量相比基本持平,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全省生豬出欄量幾乎翻倍,但消費需求沒有同步提高,約占2022年出欄總數的55%,也就是說,生豬出欄增量部分主要靠省外市場消化。
(一)本地市場支撐力不足,消費能力有限
黑龍江省肉類產業發展產銷不平衡。據調研了解,位于全國第一梯隊的省外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在黑龍江省建設的屠宰加工廠年屠宰量與10年前相比有所下降,與生豬出欄量逐年攀升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說明屠宰量減少不是資源問題,而是因為人口外流導致的。同時,黑龍江省到京、津、滬、穗等主要消費市場存在運距較遠、運輸成本較高等區位劣勢,進一步削弱了黑龍江省肉類產品在全國市場的競爭力。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黑龍江省生豬出場價格在正常情況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當在全國性供過于求時會低更多。
(二)省內自主品牌培育不足,本省企業成長相對較慢
目前,黑龍江省的大型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大多為省外企業,這些全國知名企業投資落戶對帶動黑龍江省肉類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加快實現肉類工業產業化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但是省外企業也受制于總部的總體規劃和調動,自主發展動力不足。因此,目前黑龍江省肉類產業自主發展規劃、本省企業的成長空間,以及產糧大省的肉類產品綠色屬性都沒有充分地落實、利用和發揮。
(三)代宰企業數量仍然較多,代宰業務退出市場尚需時日
據《黑龍江省生豬屠宰行業發展規劃(2024-2030年)》,2022年末,全省共有生豬定點屠宰廠(場)251家,較2014年減少55%。但是,由于居民消費習慣仍然以熱鮮肉為主的情況,少數縣城的肉類市場還是以從事代宰業務的定點屠宰企業供應為主,市場對冷鮮肉接受程度不高,大中型屠宰加工企業生產能力不能充分釋放或者難以全面輻射和覆蓋。但代宰企業存在生產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較低,現代化流通體系沒有完全建立的弊端。
(四)全國性豬源短缺時會增加居民生活成本
從歷史經驗上看,每當全國豬肉市場供應偏緊時黑龍江省豬肉都會大量外銷供應全國市場,省內市場豬肉價格上升幅度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比較典型的是2018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全國生豬生產大幅下滑,省內生豬出場價格和豬肉零售價格在較長時間內高位運行,2019年10月黑龍江省豬肉零售價與全國同步上漲到了豬周期的最高點,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五、對肉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建議
肉類食品產量穩步增長,消費能力日趨下降,產銷不平衡矛盾加劇是黑龍江省肉類產業今后一段時期的基本態勢。受制于養殖成本和疫情防控水平,短期內肉類產品難以大量出口,擴大銷量的重心應主要放在國內市場。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結束后,農業農村部不提倡活豬跨大區流通的政策導向為減少活豬出省,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深加工能力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將極大地推動肉品流通現代化進程。黑龍江省應抓住機遇構建現代化肉品流通體系,著力強化省內市場的保供能力并增強省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實現全省肉類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著力拓寬肉類產品銷售渠道
擴大肉類產品出省和出口規模是發展黑龍江省肉類產業的關鍵。要多措并舉擴大肉類產品銷路,破解省內市場容量有限的難題,堅持省內、省外兩個市場都要抓,省內市場主要側重于擴大消費,省外市場要注重開拓消費能力強的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市場,重點考慮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要積極引導冷鮮肉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作用,集中宣傳普及肉類科學消費常識,改變消費熱鮮肉的習慣,提倡消費冷鮮肉,提高肉品安全水平,增加品牌肉市場占有率,實現騰籠換鳥,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在養殖大縣統籌布局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推動初加工企業在鄉村的布局。
二是要鼓勵企業實施品牌化戰略。要深入落實省政府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強化黑龍江省作為大食物觀先行地的發展理念,以品牌農業為抓手。在產品種類和包裝上下功夫,解決肉類產品同質化、單一化和低水平惡性競爭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在大中城市設立直銷連鎖門店,支持加工環節與線上線下優質銷售平臺合作對接,有效暢通肉類產品銷售渠道。
三是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要加強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三方協作,積極開發市場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優質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以科技為精深加工賦能,進而拉動一產“接二連三”全鏈條整體升級。
(二)健全肉類產品追溯體系,為肉類產品行銷全國打開方便之門
從當前形勢看,健全肉類產品追溯體系勢在必行,一方面是提高肉類產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黑龍江省肉類產品信譽度,融入全國市場的必要條件。要堅持以肉類加工企業為軸,建立產銷一體的肉類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全程監管體系,跟蹤肉類產品流向,爭取經過3-5年的努力,全省大中城市全面實施可追溯,品牌龍頭企業應主動配合政府加快肉類產品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以此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三)加快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步伐
根據肉類工業發展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構建現代化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對現有的冷庫設施和冷鏈物流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的制冷設備、水循環設備。建設包括冷藏運輸車輛、冷鏈銷售和存放設施等全程肉類冷鏈物流體系,為擴大肉類產品流通,進入全國市場提供可靠保障。要落實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要求,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哈爾濱、齊齊哈爾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同時,應完善鄉村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和配送體系,實現城鄉冷鏈交通運輸一體化、冷鏈服務水平均等化。
(四)健全優化省內豬肉儲備體系,強化市場保供能力
從歷史經驗上看,每當全國豬肉市場供應偏緊時黑龍江省省豬肉都會大量外銷供應全國市場,省內市場豬肉價格上升幅度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方豬肉儲備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將一部分豬肉資源鎖定在省內市場以保市場底線的有效舉措。通過省內豬肉儲備體系強化市場保供能力、穩定豬肉市場價格,可以合理引導市場主體積極應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更好地保證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質量。
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要求要保有一定數量的政府豬肉常規儲備,保持必要的調節能力。目前,黑龍江省已經初步建立了省市兩級地方豬肉儲備制度。儲備方式采取了將儲備任務與企業經營業務緊密結合的方式,以訂立合同的形式,將屠宰加工企業的一部分豬肉資源特定化為儲備物資。將儲備寓于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中,政府負責給予少部分的管理費用補貼,但不負責收購生豬和凍肉,不沉淀財政資金,不承擔凍肉的市場價格風險,只是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優先保證政府收購,承儲企業正常的生產、銷售等均不受任何影響。為了暢通儲備計劃落實,讓更多居民在市場需要時可以就近方便地購買到所需儲備凍豬肉,地方儲備制度在儲備品種、投放地點等方面還需結合市場需求和承儲企業情況逐步調整增加,提高制度運行的穩定性、流暢性和實用性。
〔參 考 文 獻〕
[1]站上風口,龍豬如何實現“高飛”?[N].黑龍江日報,2020-08-31.
[2]黃春英.研企聯袂為肉類加工業賦能[N].黑龍江日報,2023-02-09.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