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濤 都曉琴

趙麗濤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上海市“陽光學者”、華東政法大學“經天學者”,曾獲華東政法大學“青年科研英才獎”。
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的關鍵,在于這種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至上”價值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煥發出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歸根到底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至上”作為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制定出的反映民眾共同利益的體系化規范。從本質上看,我們黨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是因為我們黨以“人民至上”的價值體系為核心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人民立場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是我們黨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品格最有力的證明。在當代中國,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實現和維護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與這個國家執政黨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初,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發展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中。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使其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中,必須從執政理念、宗旨目標、初心使命層面體現“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以期保持好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過程中,都貫穿著為人民服務精神,遵循為人民謀利益原則。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以群眾史觀為哲學范式。從實踐歷程看,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群眾史觀”,主張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并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和發展中體現出鮮明的“人民至上”價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通過社會實踐影響歷史的進程。
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為哲學范式創設和完善“中國制度”,把最廣大人民群眾視為“真正的英雄”,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讓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在“站起來”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功解答了“中華民族究竟走向何方”的問題,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建立新中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逐步確立并鞏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在“富起來”的歷史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面臨“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選擇,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社會主義建設的標準,充分體現出“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拉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序幕。在實現“強起來”的階段,中華民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態度努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鮮明地提出“人民至上”的理念,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什么時候我們維護人民切身利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會獲得廣泛認同,什么時候背離人民切身利益,探索就會遭受質疑。這種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總結“維護人民利益”原則的正面歷史經驗和汲取“背離人民利益”原則的反面教訓基礎上不斷趨于完善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狀況,把高質量發展和治理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時代,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正面經驗,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我們黨在長期治理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并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完善中國制度體系,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廣大人民參與的實踐土壤中生長與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植根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沃土中。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刻也沒有脫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實踐,始終將群眾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作為基本依據。沒有廣大人民的鮮活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無從談起。
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相統一的實踐中得以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的,這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熔鑄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鮮活實踐中逐漸成形和完善的。鮮明的實踐底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沒有過往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那么也就沒有如今更加成熟現代化的模式。二是植根于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新時代,現代化模式并不是一個靜態呈現,而是一個動態過程。這個“動態過程”必須立足當下的實踐特性,根據變化著的實際情況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三是適應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實踐探索。實踐沒有止境,現代化建設也沒有止境。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前景和未來樣態,不能機械地規定、教條地固化,而必須交由將來的實踐,不斷認識規律,根據新的實際情況繼續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在批判性反思與借鑒西方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西方社會實踐及其制度體系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有值得深思的模式。但是如果脫離自身實踐定位,照搬和移植就會囿于缺失實踐觀照而陷入混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是建立在別國實踐之上,而必須扎根于中國的實踐沃土,根據我們自身的時空環境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將合理成分融入我國現代化模式的“人民至上”價值中,并堅決抵制和拋棄不合理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順應全球化趨勢,沒有自我封閉、自我欣賞,而是在對比與借鑒中不斷開創新局面。建基于此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至上”的價值實踐作為評判標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陶醉,凡是有益于人民且為人民所接受的,我們就發展與完善,凡是有害于人民且被人民所反對的,我們就果斷批判與丟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網絡輿論場的價值共識凝聚機制研究”(19YJC710112)、上海市陽光計劃“新時代增強高校思政課對社會思潮的引領力研究”(項目編號:20YG39)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薛華? ?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