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全民知法、守法則是法律實施的關鍵。自法律誕生之日起,普法宣傳就成為法律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中國法律史上,人們對于普法宣傳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明清時期,普法宣傳被納入國家法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傳統(tǒng)中國的普法宣傳具有獨特的魅力,為提高古人的知識文化水平,維護社會安定作出了貢獻,是今天普法宣傳工作的良好鏡鑒。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了普法宣傳的雛形,即“懸法象魏”。據(jù)《周禮》記載,“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懸教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乃施教法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彼^“象魏”,即是古代宮門的高樓。每年新春伊始,朝廷把法律禁令懸掛在宮門高樓上,讓百姓知曉遵守。此外,朝廷還要派出“布憲”之官,到四方去宣講法律。值得一提的是,呂思勉先生曾指出,“魏”是“闕”,即宮門高樓之意;而“象”,是指法律。象懸于魏,即是象魏。為什么把法律稱為“象”呢?呂先生也作了闡釋,遠古時期文字不發(fā)達,百姓也大多不識字,所以“象”應當是“刑人之象”,即圖畫,“畫刑人之狀,以怖其民”。到了后來,才逐漸把圖像轉化為文字形式。
由于史料的缺失,三代以前法律宣傳的具體面貌今天已很難知曉。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法制狀況日漸成熟,留下了不少文史資料。當時,各國的法律大多不向世人公布,而是藏之秘府,所謂“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者子產(chǎn)“鑄刑書”,即把法律鑄在鼎上,向國人公開。這是我國法律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也是一次重要的普法活動。當時,以晉國大夫叔向為代表的許多人都反對子產(chǎn)的行為,認為這種行為必然會引發(fā)紛爭,擾亂秩序。子產(chǎn)不為所動,最終實現(xiàn)了鄭國的富強。到了公元前513年,晉國也開始鑄刑鼎??鬃颖硎痉磳?,發(fā)出“晉其亡乎,失其度矣”的哀嘆。
雖然遭到諸多反對,可實踐證明公布和普及法律的確有利于富國強兵。隨著法家學說的興起,特別是商鞅變法的成功,法律宣傳開始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漢承秦制,雖然推崇儒家學說,實際上卻是“外儒內法”,非常重視立法和司法工作,并且提倡在執(zhí)法中教化百姓,這其實也是一個普法的過程。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數(shù)量稀少,普法工作往往以官府張貼布告為主,官吏負責講解,百姓圍觀學習,口耳相傳。
明清以前,朝廷雖然也展開普法宣傳工作,但總體而言,方式比較單一,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有限。到了明清時代,普法宣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之所以如此,與明太祖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和極力推動有著密切關系。朱元璋出身寒微,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重視立法和普法工作。底層苦難的經(jīng)歷讓他對基層生活了如指掌,使他對普法的重要性有獨特認知,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講讀律令”條款的設立,成為中國普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大明律·吏律》“講讀律令”條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規(guī)定,“凡國家律令,參酌事情輕重,定立罪名,頒行天下,永為遵守。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每遇年終,在內從察院,在外從分巡御史、提刑按察司官,按治去處考校。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初犯罰俸錢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三犯于本衙門遞降敘用?!睆拿鞒_始,科舉考試采取八股取士的辦法,唐宋科舉考試中的明法科被廢除,官吏的法律素養(yǎng)普遍不高。這一條款的設立,有利于提高鞭策官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
第二部分規(guī)定,“其百工技藝,諸色人等,有能熟讀講解,通曉律意者,若犯過失及因人連累治罪,不問輕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謀反、逆叛者,不用此律?!钡谝徊糠忠?guī)制的主要對象是官吏,第二部分則是針對百姓,鼓勵他們熟悉法律,并且開出了獎勵措施。依照當代法學中的“軟法”理論,國家法中的鼓勵性、宣示性條款屬于軟法范疇,此條法律應當屬于古代法律中比較罕見的軟法性條款,這種鼓勵可以給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由于免于處罰只是針對那些過失、受連累等主觀惡性不強的犯罪行為,并未破壞法律的公正性。
第三部分規(guī)定,“若官吏人等,挾詐欺公,妄生異議,擅為更改,變亂成法者,斬?!贝艘?guī)定的目的在于維護法律的權威,禁止官吏隨意破壞法律,造成執(zhí)法不公。此處量刑很重,是朱元璋要求子孫后代對《大明律》“一字不改”祖訓的直接體現(xiàn)。就當時的立法水平而言,“講讀律令”條款內容清晰,責任明確,做到了“軟硬結合”,具有可操作性。也正因為如此,清軍入關后,《大明律》中的“講讀律令”條款也被保留到了《大清律例》之中。頗為遺憾的是,隨著吏治腐敗,講讀律令條款到了王朝中后期并未得到良好執(zhí)行,沈家本先生就曾批評其“淪為具文”。乾隆年間,有官員表示“律例條款繁多,難概責以通曉,奏請刪除官員考校律例一條”。乾隆帝最終否決了這個建議,他指出“誠以律例關系重要,非盡人所能通曉,講讀之功不可廢也”。
在法律實踐中,普法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古人早有深刻認知。為此,朱元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宣傳方式也由懸掛張貼向主動傳播轉化。洪武三十年(1397),年已七旬的朱元璋發(fā)布《圣諭六條》,為了便于基層執(zhí)行和百姓知曉,朱元璋用近乎白話的方式發(fā)布諭旨,他要求將這項舉措下沉到每個鄉(xiāng)村,以實現(xiàn)其教化善治的政治理念。“每鄉(xiāng)每里各置木鐸一個,于本里內選年老或殘疾不能理事之人或瞽目者,令小兒牽引,持鐸循行本里。如本里內無此等之人,于別里內選取,俱令直言叫喚,使眾聞知,勸其為善,毋犯刑憲。其詞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如此者每月六次,其持鐸之人,秋成之時,本鄉(xiāng)本里內眾人隨其多寡,資助糧食。如鄉(xiāng)村人民住居四散窎遠,每一甲內置木鐸一個,易為傳曉。”此外,朱元璋還設立了鄉(xiāng)里老人制度,由這些人負責調解基層的矛盾糾紛,在分擔政府壓力的同時,也起到了宣導教化、普及法律的作用。
清朝建立以后,對明代法制幾乎全盤吸收,順治帝將朱元璋的《圣諭六條》重新頒行天下,讓基層廣泛宣講。順治之后,康熙帝六下江南,多次前往明孝陵謁陵,寫下了“治隆唐宋”的高度評價??滴醯鄯浅UJ可朱元璋的《圣諭六條》,在此基礎上,康熙皇帝將這一圣諭擴展為《圣諭十六條》,頒行天下廣泛宣講。它的具體內容是,“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在《圣諭十六條》中,有多條內容與法律、訴訟密切相關,其中“講法律以儆愚頑”一條,即是當時的普法宣傳條款。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繼續(xù)大力推廣《圣諭十六條》。雍正帝做事向來一絲不茍,為了引起官民重視和便于基層宣講,他親自為每條圣諭撰寫了六百字左右的闡釋短文,總計一萬字,這便是著名的《圣諭廣訓》。在對“講法律以儆愚頑”條的闡釋中,雍正帝寫道,“法有深意,律本人情。明其意,達其情,則囹圄可空,訟獄可息……見法知懼,觀律懷刑。如知不孝不弟之律,自不敢為蔑倫亂紀之行;知斗毆攘奪之律,自不敢逞囂凌強暴之氣;知奸淫盜竊之律,自有以遏其邪僻之心;知越訴誣告之律,自有以革其健訟之習。蓋法律千條萬緒,不過準情度理。天理人情,心所同具。心存于情理之中,身必不陷于法律之內……時時以三尺自凜,人人以五刑相規(guī),懼法自不犯法,畏刑自可免刑,匪僻潛消,爭競不作。愚者盡化為智,頑者悉變?yōu)榱迹駱诽锂?,兵安營伍,用臻刑措之治不難矣?!睂⑸願W的法理融于平淡的生活,今日讀來也令人贊嘆。

雍正帝親自為每條圣諭撰寫了闡釋短文,總計一萬字,這便是著名的《圣諭廣訓》
之后,清代學者王又樸寫就《圣諭廣訓衍說》一書,幾乎全用白話文寫成。在每條闡釋之后,作者還把與之相關的法律條款用白話列明,告知違法相應的法律后果,此書受到廣泛好評,成為向基層宣講的重要參考書籍。
編輯:薛華? ?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