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早逝,孔子悲不自勝,連呼“天喪予!天喪予!”《論語·雍也》中記錄了一段孔子對顏回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食瓢飲,至苦之境,而顏回樂在其中,似乎有違常理。明代張伯行編纂的《二程語錄》記載,北宋理學家程頤評價顏回,一語道破玄機:“顏子簞瓢,非樂也,忘也。”
程頤的意思是:顏回沉浸在對仁義道德的追求之中,對艱苦的生活早已忽略?!坝识萌剩盅韶??”在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時刻,“回不改其樂”,自然順理成章了。
“安貧”緣于“樂道”。顏回之“忘”,源于制心一處,古來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民國時期的《沙漠畫報》曾刊載四篇《燕園文苑傳》,分別介紹當時燕京大學的四位大師,其中之一就是到菜市場不會講價的經濟學家袁問樸。
袁問樸是教經濟學的,學識淵博,思想前衛。但生活中的袁問樸,其表現與“經濟學大師”的身份不符:一年之中只穿一件藍布衫,走起路來奇慢無比,好像一部老舊的火車,總讓人感覺動力不足。他雖然主修經濟學,但鮮有“經濟腦瓜”,買東西只問價錢,不會還價,人家要多少他就給多少。而且每次逛市場買東西給出整錢,他都不讓小販找零。袁問樸的太太怕他上當,很多時候會跟在后面代其還價,并要回該找的零錢。
了解袁問樸的人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這類學貫中西的大家,思想深邃的大師,有時會表現出異于常人的“低能”。這是因為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深邃”的事物上,無暇顧及其他。
無獨有偶。一次,有電視臺采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記者稱贊其夫人有眼光,搞對象時找到了“潛力股”。袁隆平一愣,偏著頭不解地問道:“什么是潛力股?”袁隆平是科學家、院士?!皾摿伞边@個詞大多數人都知道,但他不知道。他的心思都在雜交水稻上,在科研事業上,這與袁問樸買菜不會講價如出一轍。

“非樂也,忘也”——這個道理于世事紛繁的今天,更有再度闡釋的必要。
飛速發展的世界讓許多人失去了回歸自我的定力,很忙,又很迷茫,覺得什么都很新鮮,什么都想參與。時間碎片化,人們在各種誘惑中疲于奔波,難以專注,身心交瘁,百事無成。
中國臺灣地區著名漫畫家蔡志忠曾說,生命的至樂不是享受美食,不是度假旅游,不是奮斗之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制心一處、一境,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夢想。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天地間仿佛只剩他一人,有一條甜蜜的河流過身軀,能看到滿屋的光——生命竟然如此美好。蔡志忠的成功與對生命的體驗,何嘗不是“非樂也,忘也”?
只要我們立定高處,找到生命中的最愛,然后像上述成事者那樣制心一處,就有能力抵御各種誘惑,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計艱難,樂在其中,創造更大的人生之樂。
孔子曾這樣評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顏回師生二人,俱是“忘”的忠誠實踐者。這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宏大的追求,可以“不改其樂”,而且樂此不疲。
圖:王儉?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