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瑛
由上家提供原材料和配方,運送到自己的小作坊后重新配比,裝入品牌奶粉的包裝袋,再將“成品”交由上家售賣……一批批的假冒品牌奶粉,就這樣從王某的小作坊里流出。2023年12月,經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王某因犯假冒注冊商標罪被法院判處相應刑罰。
2021年2月,王某收購了一家代加工小作坊,開啟了魚飼料代加工生意。這家作坊一直如常運轉,當時間來到2022年,王某接到了一張頗為怪異的“大額”訂單……
“有一批奶粉需要你們代加工,加工費可以多給,接不接?”
2022年,王某剛接到奶粉代加工的訂單時,尚躊躇不決:自己做的是魚飼料代加工,之前并沒有做過類似的奶粉代加工。
“加工魚飼料不如加工奶粉,利潤更大,我們能給的代加工費也更多,代加工流程也差不多!”
就在王某猶豫的間隙,對方提出可以接受比市場價更高的代加工費,王某最終還是被對方的“高額利潤”誘惑所說服。
在詳細洽談訂單的過程中,王某了解到對方的加工需求是要將所提供的奶粉和植脂末以6:4的配比重新攪拌裝袋。這一代加工需求看似簡單,卻處處透露出詭異——包裝好的成品奶粉要重新配比裝袋,不就是把做好的東西再拆開嗎?!要求這么奇怪,不會是制假吧——王某雖然隱約感覺到對方的代加工要求不對勁,但考慮到收益,也沒有再多想。
談妥價格后,對方很快就將“原材料”運送到了王某的“小作坊”。包裝完整的品牌奶粉、經過簡易包裝的植脂末、空的貼標品牌包裝袋……看到貨車上裝運來的這些“原材料”,再想到客戶重新配比的要求,王某更加篤定自己的猜測,明確知道對方要自己代加工的是假冒品牌奶粉。
“反正只是代加工,貨不是我的,我也不是自己賣,那就不關我的事!”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即使知道了一切,王某也沒有準備停手。
將客戶的代加工要求安排給員工后,王某的魚飼料代加工作坊就開始了第一單“奶粉”作業。根據客戶提供的6∶4配比,將6袋品牌奶粉、4袋植脂末倒進攪拌機重新攪拌,再按照貼標品牌奶粉包裝袋的重量一份份重新包裝,就這樣,一批品牌奶粉“新鮮出爐”。
所有奶粉重新加工包裝后,王某隨即聯系了客戶將“成品”運走。這第一單代加工奶粉生意也如其所預料的,為王某帶來了不少盈利。
“做這樣一筆奶粉代加工的單子,可比之前的魚飼料賺得多。”成功做成第一單后,嘗到甜頭的王某開始承接更多的代加工奶粉訂單。
在利益的驅動下,這家魚飼料代加工作坊走上了所謂的“轉型”之路。
自以為做的只是代加工,并不參與其他流程?王某這種“自我逃避”式的想法很快也在一筆筆訂單中被打破。
客戶運送來的“原材料”有時并不能精確配比,而貼標的品牌包裝袋偶爾也會不夠,為了如約完成訂單,在客戶的要求下,王某逐漸開始了“代采購”業務。
買來缺少的植脂末、購入貼標的品牌包裝袋……隨著業務逐漸拓展,王某在不知不覺中越陷越深。
就這樣,數十噸假冒品牌奶粉從王某的作坊里源源不斷流出。而在數月前,這個出產“奶粉”的地方還只是個魚飼料代加工作坊。

檢察官調查涉案假奶粉
王某的生意做得火熱,殊不知自己的作坊已經被盯上。2021年6月,警方在工作中查獲一批假冒品牌奶粉,順藤摸瓜發現涉案網店與王某有資金關聯。
2022年8月,就在王某的員工準備將代加工好的貨物裝車運送給客戶時,警方當場查獲了這家假冒品牌奶粉的作坊,并在貨車上查獲王某發出的假冒品牌奶粉400包。經品牌方認定,該批奶粉均為假冒注冊商標產品。得知自己的代加工作坊被警方查獲,王某急忙趕往現場,被警方當場抓獲歸案。
“我覺得我就是幫客戶代加工奶粉,原材料都是客戶提供的,后面的銷售也是客戶自己去干的,和我沒關系……抱著僥幸心理,也是自欺欺人……”在被抓獲后,王某說道。
原材料是上家提供的,成品也是上家在售賣——王某就在這樣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入深淵,殊不知自己已經觸犯了法律的紅線。
2023年11月,上海市金山區檢察院依法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對王某提起公訴。同年12月,法院以假冒注冊商標罪依法判處王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15萬元。
王某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已觸犯我國《刑法》第213條,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王某自動投案,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可以從輕處罰。王某主動退繳違法所得,可酌情從輕處罰。王某認罪認罰,有悔罪表現,可以從寬處理并適用緩刑。綜上,法院作出上述判決。
我國《刑法》第213條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服務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判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食品安全事關民生福祉,容不得半點忽視,檢察機關將始終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切實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檢察官提醒,制假售假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商標管理秩序和市場競爭秩序,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商家做生意要以誠信為本,切勿為了貪圖小利,借知名品牌的“東風”牟取私利,否則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渠道購買符合安全標準的商品,切不可貪圖便宜,以免買到假冒偽劣商品。
尤其是在網購時遇與正品價格相差很大的商品要謹慎,建議選擇品牌旗艦店,并查看賣家信譽度、相關執照,多看商品評價。此外,要警惕朋友圈、“微商”售賣來路不明的商品,有不法分子就會抓住消費者虛榮心作祟,購買低廉假貨的心理,通過“微商”大肆銷售各類假冒產品,有的聲稱是廠家直發,有的聲稱有特殊進貨渠道,其實都是噱頭,大多為假貨。若購得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應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舉報。
如果消費者在網上不慎買到了假貨,要注意保留有效證據,包括購物憑證、產品照片等,并可采取以下方式維權:第一,到網購平臺進行投訴,要求商家賠償或者退貨,如投訴成功,維權則可到此結束。第二,如投訴失敗,可要求網購平臺對賣家信息進行披露,如果網購平臺不愿意披露或者披露錯誤信息,則可以向平臺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第三,在獲得賣家信息之后,可以在監管部門公布的網站進行投訴、舉報,或者撥打“賣家所在地當地區號+12315”電話。第四,如果對市場監管部門的投訴的結果不滿意,在沒有特別約定情況下,你的住所地或者收貨地就是合同的履行地,你可以向當地法院進行起訴。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