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
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主出于種種原因,在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手續時借用他人身份證登記注冊。法官提示,對于礙于人情世故等原因出借身份證的人而言,這種行為往往會給其埋下意想不到的法律隱患。
依據我國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限高”是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簡稱。對作為自然人的被執行人而言,其購買車輛、外出旅游度假以及出行時乘坐交通工具、入住賓館等都會受到限制,會給其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24年1月26日,四川省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便審結了一起因借用身份證引發的姓名權糾紛。
李某和趙某都是四川省雅安市人。2017年5月,兩人商量合伙經營企業,準備注冊成立雅安市某通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通信公司”)。由于兩人都不便以自己的名義辦理登記注冊手續,遂商量借用他人身份證,以他人名義注冊,但實質上還是由其二人經營。
李某有個同鄉叫陸某,兩人不僅沾親帶故,而且關系密切,是非常好的朋友關系。在與趙某商量物色人選的過程中,李某覺得陸某比較合適,遂決定由其出面借用陸某身份證辦理登記注冊手續。不久后,通信公司申請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登記通信公司的企業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東均登記為陸某,出資比例100%,認繳出資150萬元。
后李某以通信公司名義在銀行開立對公賬戶及政務中心辦理稅務登記時,邀請陸某到場,并由其協助進行實名認證。相關證據顯示,盡管企業登記注冊時是以陸某的名義,通信公司經營期間還是由趙某實際操控。
然而,通信公司的經營并不順利,運營了不到三年就停業了。2020年2月10日,通信公司辦理了注銷登記。相關證據顯示,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法院曾在2021年作出〔2021〕川0603執2981號“限高”令,對陸某采取限制消費措施。

本案提示,出借身份證具有較大的法律風險(圖文無關)
2022年3月31日,陸某委托四川中信司法鑒定中心對《公司登記申請書》《通信公司章程》等上“陸某”署名字跡進行鑒定,鑒定結論顯示這些文件上的“陸某”的簽名非本人所簽。陸某為此支付鑒定費5800元。
2022年8月9日,陸某以《企業注銷登記申請書》《全體投資人承諾書》簽名系偽造為由,向雅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申請撤銷注銷登記。2023年2月10日,該局作出《撤銷注銷登記決定書》,撤銷2020年2月10日通信公司注銷登記。
明明是趙某和李某經營的通信公司,然而欠了債卻要自己背鍋,陸某自然不答應,出面與兩人交涉未果后,遂以通信公司及趙某、李某兩人為共同被告,向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雨城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判令兩人立即停止侵害其姓名權,消除影響,停止使用其姓名作為通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總經理、股東;判令趙某、李某、通信公司向其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1萬元、司法筆跡鑒定費5800元。
雨城法院經審理認為,通信公司注冊登記和注銷登記過程中,雖然通信公司提交的申請等相關材料中陸某的簽名不是其本人所簽,但在通信公司申請注冊登記時,陸某參與并協助公司在銀行開設對公賬戶和辦理稅務登記,可以認定陸某明知自己出借身份證用于注冊公司,應視為其同意,并應承擔由此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陸某以被騙取身份證,被冒名進行設立登記,侵害了自己姓名權的理由依法不能成立,對其訴訟請求,不予支持。2023年6月,雨城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陸某的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陸某不服,于2023年6月25日向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雅安中院”)提起上訴。在二審審理中,雙方當事人圍繞陸某的身份證是否被盜用,趙某、李某、通信公司是否侵犯其姓名權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陸某上訴稱,一審將商事登記與銀行登記、稅務登記等程序混為一談,回避本案被冒名登記的基本事實。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通信公司取得營業執照后即已設立,而企業開設賬戶和辦理稅務登記的前提為企業已領取到營業執照,即需要企業在已經設立的前提下,才可在銀行開戶和辦理稅務登記。趙某系通過冒用身份證及由其簽名的方式取得通信公司的注冊登記,在公司成立時,已產生侵害其姓名權的客觀事實,無論后續其是否前往銀行、稅務機關進行簽字,均不影響冒名行為的成立。
陸某表示,一審判決概括推定其對通信公司的成立知曉,未將法定代表人、股東等被冒名登記的事項區分開,與事實嚴重不符,從而導致作出了錯誤的判決。其主張的訴訟請求為確認冒名登記通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東等多重身份,即使前文所述建設銀行留存的材料系其本人所簽,但該資料僅載明其系通信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并未載明其公司股東的身份,建設銀行僅要求法定代表人到場配合,并未要求公司股東到場,相關材料載明的身份亦只有法定代表人,并無公司股東的表述??陀^而言,其亦無法獲悉自己已被登記成為通信公司股東,其也并無登記成為通信公司股東的意思表示,故本案始終存在冒名登記情形。
趙某、李某辯稱,其二人并未有侵害陸某姓名權的行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趙某、李某指出,通信公司成立時并未產生侵害陸某姓名權的事實,而且,陸某也承認了其前往銀行、稅務機關進行簽字,從而對于掛名登記公司的行為進行了追認。陸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主體,在其出借身份證給其二人成立公司的過程中,顯然知道可能會承擔的相應法律后果。而且法定代表人和股東身份,在2017年公司成立時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公開查詢,陸某稱不知情、無法知悉的理由不能成立。
趙某、李某稱,陸某多次實際參與了公司相關手續辦理,在對公賬戶開設和銷戶的過程中,陸某親自參加了辦理,在辦理稅務登記時,陸某留存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并進行了驗證碼的接收,在德陽市兩級法院的案件辦理過程中,陸某親自簽署了授權委托書。
趙某、李某表示,其二人實際經營通信公司的時間為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通信公司撤銷注冊登記之后發生相關事務與其二人無關。
二審審理中,雙方當事人均未向法院提交新的證據。
雅安中院經審理認為,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本案中,陸某將其身份證出借給李某使用,應當知道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根據本案已查明的事實,通信公司在銀行開立對公賬戶及政務中心辦理稅務登記時,陸某到場并協助進行實名認證。本案中,陸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曉在建設銀行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申請書中法定代表人處簽字及政務中心辦理稅務登記中簽字將產生何種法律后果,一審認定陸某知曉自己出借身份證用于注冊公司并無不當。陸某上訴稱其被冒名登記為通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東等多重身份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2024年1月26日,雅安中院對外公布本案二審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本案提示人們,在自身明知的情況下出借身份證給他人用于經營企業,出借人作為名義上的法定代表人就得因此承擔被登記企業經營所產生的法律責任。本案中,出借人事后以身份證被冒用為名表示反悔,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是無法改變掛名登記對其產生的不利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