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修復中的巴黎圣母院。
200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正式確立。當時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中提及,“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之所以要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法定節日,是因為保護文化遺產重要、緊迫。該份通知還指出,我國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18年來,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績斐然。特別是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后。有評論認為,“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與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的動人畫卷”。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正在開拓中——中外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工作。其中,較為令人矚目的是近日,中法達成《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于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雙方將圍繞木質遺存保護研究和土遺址保護研究兩大方面開展深度合作。這意味著自2019年11月中法之間達成共識,就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開展合作交流以后,中法有關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工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穩步推進,旨在摸索出一種合作新范式!
今年2月16日,網紅博主“Thurman貓一杯”發布了一則視頻,自稱在法國巴黎拾到兩本國內一年級的寒假作業,并隔空喊話“一年級八班秦朗”。后經有關部門調查,“Thurman貓一杯”這條視頻純屬造假。由此,其各平臺賬號被永久封禁!然而,在封禁之前,細心的網友發現,“Thurman貓一杯”還曾上傳過另一條有關巴黎的視頻。視頻背景是夜色中的巴黎圣母院,燈火通明中,正進行修繕工作。“Thurman貓一杯”稱:“不加班的法國人,你以為是他們突然勤奮起來了嗎?為什么突然能建這么快?只是請了中國基建隊!”
“Thurman貓一杯”的意思是——巴黎圣母院于2019年4月15日發生火災,建筑損毀嚴重之后,是來自中國的基建隊迅速幫助修復的。對此,有網友反駁道:“圣母院是法國標志性建筑,它的修復怎么可能委托給外國人?文化差異這么大,審美都不一樣,故宮能給外國人修復嗎?民族情感也不允許!”然而,法國方面并非沒有接受來自中國的幫助。只不過,最先期來自中國的幫助,并非過去一些年傳統印象中的基建隊之類,而是一種新質生產力!
回看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需要整體修繕,是因為2019年4月15日的一場大火。當時,正在做局部維修的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標志性的塔尖眼睜睜被燒到倒塌,屋頂塌陷,整座建筑損毀嚴重。事發之際,巴黎街頭,許多人相擁而泣!淚水中映著火光,令人唏噓。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巴黎圣母院主體結構保存完好。5月29日,在一場論壇上,紅外物理學家、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披露,2019年巴黎圣母院火起之時,法方考慮到瞬間空中投水可能造成建筑及文物損毀,沒有采取飛機滅火,而是出動了兩架來自中國的大疆無人機進行輔助觀測。“裝有高清攝像裝備的無人機捕獲實時圖像,立即傳送到指揮所,使得消防員能夠實時看到火災的強度和運動,并幫助高壓水槍實現精準的定點撲救。換言之,大疆無人機這一‘幕后英雄為巴黎圣母院保住主體結構提供了關鍵信息。” 褚君浩說,“這事彰顯了發展低空經濟的必要性以及中國在這方面的實力!”

中法專家在巴黎圣母院施工現場交流,中為周萍。
就在“Thurman貓一杯”“秦朗丟作業視頻”鬧得沸沸揚揚的今年2月,秦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登上了維修中的巴黎圣母院。“這次我在法國待了整整兩周,這次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兩位中國專家赴法參與巴黎圣母院的修復工作,我是其中之一。”周萍說,“到巴黎圣母院的時候,法方維修管理機構的人告訴我們,這還是第一次有外國的專家同行登上維修中的巴黎圣母院。”周萍之語,證明了中國專家確實參與到巴黎圣母院的修復工作中。但總體上,這一修復工作并非法國方面委托中國“基建隊”完成,且中國專家只是參與修復,而非主導修復。中國目前在文物修復領域的真正實力所在,不在于“基建隊加班”這樣的“人海戰術”,而是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對文物修復專業的支撐。
周萍透露,自己于巴黎圣母院火災后不久,亦即2019年5月就曾前往巴黎考察。“當時警戒隔離的緣故,無法到第一現場細查。”
中法文物修復部門有關巴黎圣母院修復方面的正式合作,應從2019年11月算起——標志為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在北京簽署《關于落實雙方在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2023年,基于聲明,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修復領域達成進一步的合作共識,兩國簽署《2023—2025年文化遺產領域合作路線圖》。及至今年,中法達成秦皇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在兩大方面合作交流的協議,具體來說,則是雙方圍繞木質遺存保護研究和土遺址保護研究進行深度合作。
以木制遺存而論,巴黎圣母院主體結構得以保存,但其木質屋架在2019年被嚴重焚毀。據周萍說,今年2月她登上維修中的巴黎圣母院,登到了維修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直觀感受到教堂的石灰巖屋頂有三處被砸穿,一些大理石建筑的構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部分金屬建筑構件幾乎被完全燒熔變形,建筑屋面上鋪設的鉛板裝飾受火災影響,有些已經完全熔化,與空氣中的灰塵結合,成了含鉛粉塵,完全無法復原。不過,據中法之間的協議,中方專家將得到巴黎圣母院火燒木材樣品進行研究。法方稱,這是法國以外團隊首次得到該樣品。對于秦始皇陵博物院來說,其認識到,秦兵馬俑坑的建筑使用大量棚木、枋木、立柱、地栿等木質構件,出土了戰車、兵器局部構件等木質遺存。這些木質遺存在歷史上遭到過不同程度焚燒。當年秦始皇陵之過火,與2019年巴黎圣母院之火災,著火時間不同,著火原因也不同,但這些火情對木制結構有哪些危害,在長時段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研究,以利于未來文物保護的經驗值得總結、教訓值得吸取,當為中法雙方文物保護部門等的題中之義。
以土遺址的保護而論,秦兵馬俑坑本就主要為土質。這類土遺址的保護與常見的露天土遺址的保護不同,需要結合其自身環境與病害特征,面向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利用的全鏈條需求,發展可持續的保護利用科學體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同法國的文化遺產機構一道開展考古土遺址的保護研究,能夠在國際上推廣中國特色的考古土遺址保護理念。

秦始皇陵“文官俑”。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亞太遺產中心(上海)執行主任邵甬女士分析:“土質和木質遺存的材料病理、病害評估與損害機理,以及科學修復、保存、闡釋和展示等等是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共同難題。中法兩國進行深入合作,可以更深入理解材料的共同特點,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合作,進一步交流保護理念,共同培養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青年人才。”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表示:“無論是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還是中外文明間的相互借鑒與學習,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寶貴積累。這次巴黎圣母院的修復工程,不僅是對瀕臨倒塌建筑的拯救行動,更是對古老文明的傳承與弘揚,讓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時光的長河中煥發出新的光彩。而其修復經驗,也能為中國所用。”而在近日于上海師大舉行的“非遺傳承、藝術傳播與中國品牌發展”學術論壇上,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王潤澤則稱,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雙方開展多項合作交流活動,是一種攜手同行,更是在共同探索文物保護合作的新范式。對于中國文物保護界來說,也是在推動非遺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周萍還注意到,就她觀察,“法方整個維修的全流程,修復效果和項目管理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中,諸如建筑內部基礎考古、建筑穩定性評估、科學研究、壁畫修復、教堂內石灰巖內壁清洗、金屬文物修復、地面大理石拼接圖案的修復、彩色玻璃的清洗,以及建筑本體木質結構的維修,石質結構的維修;火災損毀品的貯藏與研究,巴黎圣母院維修特展,數字化展示,維修中傳統技術的宣傳活動等等,都有可取之處。
對法方來說,盡快修復自2019年4月遭遇突發大火的巴黎圣母院,尤為迫切。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要求,巴黎圣母院須于2024年12月8日重新開放。2023年12月13日,負責巴黎圣母院火災后修復工程的機構負責人曾表示,預計開放之期可以達成,屆時巴黎圣母院將配備一套獨特的消防系統。“重建巴黎圣母院”公共機構主席菲利普·若斯特稱,待圣母院重新開放以后,每年將吸引1400萬游客。
然而重新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修復。法國方面有媒體預測,巴黎圣母院完全修復之期預計在2029年甚至2030年。在這一漫長的修復過程中,中法雙方的合作,有些一定會超出具體的修復技術本身。有專家注意到一個情況——在各國遺產保護合作的過程中,往往遭遇各自有關文保法律法規存在差異。這就成了聯合保護過程中的一種掣肘。如何在實踐中摸索各自都能接受的文物保護模式,并促使各國在聯合國框架內,共同修訂新的有關文物保護的公約,成了下一步的題中之義。

5月20日,“超越界限的遺產: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法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學術研討會”成功在同濟大學中法中心舉行。
還有值得回顧之處——早在1998年4月,由建設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蘇州共同主辦的“歐盟與中國歷史名城市長國際會議”通過了《保護和發展歷史城市國際合作蘇州宣言》。在時任建設部王景慧副司長、法國希農市市長伊夫·道格共同的建議下,同濟大學與法國方面展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深入合作。同濟大學外事辦副主任曲辰教授告訴《新民周刊》記者,過去二十多年里,同濟大學的阮儀三、鄭時齡、伍江、周儉、邵甬、盧永毅、卓健、張鵬、楊辰等教授 ,與法方的本杰明·穆頓、丹尼爾·杜什、米雷耶·格魯伯特、埃米莉·盧梭等,交流不斷,在遺產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杰明·穆頓本人退休前就是巴黎圣母院首席建筑師!中法在遺產保護方面早有交流。
邵甬向記者表示,5月19至21日在上海,5月22至25日在大理,自己參與組織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法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學術研討會”。“總體感覺,中法在尋求面向未來的合作范式,雙方探討了在大都市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區域性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鄉土遺產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最新理論與實踐,共同構建了新時代中法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合作的新框架。” 邵甬說,“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可以說,文明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中法之間的合作,就是一種最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