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在上海畫壇有著這樣一位畫家,他是寄情山水的書畫名家,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大學教授,更是一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他長年扎根中國傳統山水畫教育,經常帶著一大批學生一起辦展,為傳承中國山水畫、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就是渠宜書院院長、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邵琦老師。
邵琦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研究季刊·朵云》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一開始他的名氣,源于精彩的學術著作——《書屋小記》《中國畫文脈》《晚明以來中國畫的語境與語義》《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等,特別是《中國畫文脈》,一版再版,這本中國繪畫歷史“正本清源”的美術史學專著成為很多治學者的案頭之書。
不久之后,他又推出了《只在此山中》《上海書畫名家精選·邵琦》等大型畫集,令人眼前一亮,卻原來,學術功底深厚的邵琦,還是一位傳統筆墨扎實,氣格儒雅沉靜,氣息豪放超逸的山水畫大家。腦子里有美學理論,手上有美學功夫,口中有美學表達。邵老師最喜在山水間行走,全身心地體會山水造化中的意蘊和生機,然后化之于書,存之于畫,授之于人。正如當代文苑名宿章汝奭先生所評價的那樣:“讀邵琦先生畫集則既可怡神,又得愉悅;既抒郁結,又得相與情通。真有如對故人賞茗清話之樂。質言之,自觀者言,何謂佳作?即能與其心曲相通者。”
的確,在繪畫藝術領域,邵琦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獨特的創作風格,成為當代中青年畫家中的佼佼者。他善于讀書,更善于思考,將書中的智慧與現實的問題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能力。這種真學問不僅使他在繪畫史及繪畫理論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更引領他走向了繪畫創作的道路。
邵琦的繪畫史著作展現了他對中國繪畫發展之道的深刻理解。他深知中國畫的創作精髓,渴望分享畫家揮灑時的喜悅,用畫筆為時代留下美的痕跡。十五年前,他便悄然拿起畫筆,在宣紙上經營自己的創作領地,憑借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萬千古畫的經歷,不斷嘗試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如其好友、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邵琦一直認為,山水畫是最具人民性的。因為山水畫關注的是人的自我,從而具有一種托舉性,供養著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能站起來。”
在追求繪畫藝術的過程中,邵琦一頭扎進傳統,既不溯晉唐的高古,也不取晚近的寫意,而是在北宋和元代的經典里埋頭追求。他上可攀高古,下能出入明清,在董源、巨然與元四家中盤桓許久,同時也旁及其他諸家,關注當代。他得到的傳統,在形神兼備中,糅進了自己的深切理解,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傳統底蘊,又充滿了現代氣息。
對于創新,邵琦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創新不是設計一種新的樣式或試驗一種新的畫法,而是對傳統的自我闡釋。他深知傳統的力量,明白怎樣的傳統能使他厚積薄發。在他心里,有了自我,就樹立了獨特,成就了風格。因此,在邵琦的畫作中充滿了傳統秩序的嚴謹和由此帶來的歡快。他的線條流暢無阻,充滿了自由狀態,這正是暢神的體現。古人的要求和當下的追求在邵琦的畫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他的線條讓人想起陸探微的“一筆畫”,將精美留在畫上,告訴人們他掌握了繪畫歷史的華彩、傳統的底蘊、當代中國畫的審美取向,更掌握了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

邵琦作品《喬木下寒煙》。
近日,“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辦。展覽分為“大典猶看永樂傳”“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閱滄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顯”“珠還影歸惠學林”5個部分,陳列超過78件(套)實物展品以及近100張歷史圖片,介紹《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重點回顧《永樂大典》入藏國家圖書館的歷程,以及相關的搜集、保護、修復和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