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那一出出老戲,越來越青春的模樣

2024-06-13 07:39:57王悅陽
新民周刊 2024年21期
關鍵詞:上海藝術

王悅陽

上昆55出全本《牡丹亭》。

保護傳承非遺,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2024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也是我國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0個年頭。就在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人選名單,全國共有958人入選,其中上海28人上榜。上海昆劇團周志剛、上海京劇院奚中路、上海越劇院方亞芬、上海木偶劇團陳為群、上海評彈團高博文均位列其中,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繼成為獨腳戲國家級傳承人后,又入選滑稽戲國家級傳承人。

仔細閱讀此次入選名單不難發現,和上海文化密切相關的傳承人有了顯著增加。比如此次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周麗娟入選,填補了浦東派琵琶藝術國家級傳承人在上海的空白。瀛洲古調派琵琶藝術是崇明區傳統音樂,原先的國家級傳承人、上海音樂學院著名琵琶教育家殷榮珠去世后,一直留白,此次入選的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副教授王臻,自幼師從其母殷榮珠,在演奏之外,始終活躍于教學與非遺成果推廣工作中。

從耄耋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到年富力強的中生代傳人,從年齡與資歷上來看,上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才梯隊建設,近年來越來越趨于完善,傳承人的隊伍更是逐漸走向年輕化、現代化,體現了賡續文脈,活態傳承的精神。特別是中青年一代在非遺傳承工作中逐漸挑大梁,擔責任,育新人,一派欣欣向榮,未來可期,著實令人欣喜。在傳統戲曲曲藝里,年齡梯隊逐漸由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轉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年名家,例如越劇的錢惠麗、方亞芬,滬劇的茅善玉,昆曲的谷好好,評彈的高博文等,都是當今舞臺上響當當的臺柱子與領軍人物。而在傳統技藝中,木版水印技藝傳承人鄭名川、上海青銅器修復技藝傳承人張珮琛、古陶瓷修復技藝傳承人楊蘊等,都是年富力強的技藝傳承一把手。在中醫診療法里的丁氏推拿療法傳承人嚴雋陶、房敏,中醫正骨療法里的魏氏傷科療法傳承人李飛躍、上海石氏傷科療法傳承人詹紅生等,也都是當之無愧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吳歌、崇明山歌、馬橋手獅舞、浦東說書、盧氏心意拳、顧繡、上海面人趙、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上海本幫菜肴傳統烹飪技藝、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遺均有新一批傳承人入選。

文脈不絕,生生不息。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更年輕、更生活、更現代的狀態,走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為未來開啟一片新天地。

雋雅輝煌

流光婉轉,雋雅輝煌。今年,有著“新中國培養成材率最高”美譽的“昆大班”藝術家們從藝已整整70年了。5月18日,是昆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榜首的紀念日,也是全體昆曲人的節日。當天晚上,紀念“昆大班”從藝70周年晚會將氣氛推向高潮,耄耋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們齊齊亮相,依舊神完氣足,顧盼生輝,令臺下觀眾無不動容,為之感動不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們當之無愧。或許很難再能找出這樣一批了不起的昆劇人,如此行當齊全,如此出類拔萃,也如此坎坷多姿。

七十年前,他們是新中國的寵兒,從五湖四海,匯集到華山路上海戲曲學校,走進了民族戲曲藝術的殿堂,也走進了古老而陌生的昆劇世界,歲月青蔥,當初的時光雖已不復再現,卻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評彈名家高博文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

十分耕耘,馨香滿園。他們的老師赫赫有名,從梅蘭芳、俞振飛到言慧珠、周璣璋、傳字輩藝術家們,無時無刻不關心愛護著他們。而他們也爭氣,對得起老師,更對得起自己。想當年,一臺英姿勃發、行當齊備的《白蛇傳》,傾倒了滬港多少人的心!重逢艷陽天時,他們早已過了而立之年,有了家庭,添了子女,消了銳氣。然而,一股對昆劇藝術的感情不滅,伴隨著他們,雖九死而不悔。在那段歲月里,每個人都如饑似渴地追回著被耽誤的歲月,也成就了上海昆劇團最輝煌的時代。

蔡正仁的大官生灑脫大氣,膛音充沛,身段圓熟,因而有了“活明皇”的美譽,一折《迎像哭像》,演繹得聲情并茂,動人到了十分。集其畢生舞臺藝術大成的精華版《長生殿》與折子戲《撞鐘分宮》,更讓他穩坐當代第一大官生的寶座。岳美緹的細膩多姿,使得她在臺上塑造的巾生,風流瀟灑,更添幾許溫存善良。從癡情一點的柳夢梅《拾畫叫畫》,到《湖樓》中那個生活化的“小人物”賣油郎,還有《望鄉》里兵敗被俘、冤屈難申的漢將李陵,《玉簪記》中多情的書生潘必正……岳美緹的表演往往在細節處見功夫,加之其特有的書卷氣,顯得蘊藉儒雅,令人過目難忘。

梁谷音與計鎮華是公認的性格演員,因而在他們的表演藝術中,有行當卻破行當,一切以塑造人物、表現性格為前提,因而分外多姿多彩,引人入勝。一出《爛柯山》,梁谷音糅合正旦、花旦、潑辣旦乃至彩旦的諸多技巧,絕不單一表現崔氏的市井、勢利、鼠目寸光,而是根據環境、遭遇的不同,宛如工筆畫一般,細膩地將人物情感、戲劇沖突一一展現。而計鎮華更是融合了老生、花臉,乃至京劇麒派藝術、影視劇特寫鏡頭等手法,豐富了朱買臣的內心世界,也豐富了昆曲老生行當的表演手法。《蝴蝶夢》《邯鄲夢》《琵琶記》……好戲一出接著一出,不僅為上昆取得了榮譽,也為當代昆壇留下了值得保留、傳承的好戲,使得舊貌換了新顏。

劉異龍的詼諧幽默、滑稽突梯,方洋的恢弘大氣、中規中矩,還有王芝泉剛中帶柔、凌厲爽脆的武旦氣派,張銘榮能文能武、活靈活現的武丑風格,乃至張洵澎俏麗紛繁、風骨迷人的閨門旦藝術……無不是“昆大班”藝術家群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如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當年所盛贊的那樣:“第一流劇團,第一流演員,第一流劇目,第一流演出!”

1993年,上海市戲曲學校昆曲第三班的學生們畢業了。身為團長的蔡正仁敏銳地感覺到:上昆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關鍵時刻。他與自己的同學們,那時都已年近六旬,而新來的這批接班人才20出頭,中間相隔了整整30多年。年輕人是希望,是未來。如果舞臺上再由老演員們繼續挑大梁,那么這群年輕人便很難成才。為此,蔡正仁不得不思考一個棘手萬分的問題:如何為年輕人讓出更多的舞臺?無論頂著多么巨大的壓力,蔡正仁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昆三班的年輕人成功,就是上海昆劇團的成功。上海昆劇的未來需要這群年輕人。

果然不出蔡正仁所料,經過幾十年的培養、歷練,以谷好好、吳雙、黎安、沈昳麗、張軍等人為代表的新一代昆劇人成為了當今上海昆劇舞臺的臺柱與基石。從“昆劇走近青年”到《一片桃花紅》,還有改編自魯迅先生小說的現代昆劇《傷逝》,首部3D昆劇電影《景陽鐘》,全本55出《牡丹亭》,“臨川四夢”集中上演……第三代昆劇人有著更多屬于自己的夢想與愿望。在昆劇的舞臺上,他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享受著收獲的喜悅,嘗試著全新的探索。曾幾何時,這個共有60人的大團隊,因為社會的原因、個人的因素,如今留下堅守在舞臺上的,僅有20人了。但正是這20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卻無怨無悔地傳承、弘揚著古老的昆劇藝術。如今,他們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擁有“梅花獎”“白玉蘭獎”的業內領軍人物,作為上海昆劇團團長的谷好好更是承擔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重任,引領著上昆走向新的輝煌。在前不久剛舉辦的“中國昆劇節”上,谷好好等一批中青年優秀藝術家,在文旅部與非遺司的見證下,舉辦了隆重的“名家收徒”儀式,為古老昆劇藝術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盡自己的一份責任與擔當。

從青年演員到表演藝術家,從堅持夢想的戲曲人到令人自豪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上海昆劇團五班三代戲曲人,走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之路。特別是這些年來,昆劇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與認可。昆劇人的臉上有了光彩,更添了自信。隨著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昆劇越來越“紅火”,年輕觀眾滿懷好奇地走進了劇場,不少人從此沉下心來迷上了這門藝術;更有白先勇、余秋雨等諸多文化大家不遺余力地宣傳、推廣、普及,擴大了昆劇的傳播力度;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昆劇人本身的不懈努力,才能使得昆劇成為當今上海戲曲界年輕觀眾最多的劇種,這在當初恐怕是誰都想象不到的。昆劇不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眾藝術,更絕非走向衰亡的“夕陽藝術”,它大膽地走向了市場,走進青年,特別是在高校中迅速得到普及與認可,順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因而其生存狀態便有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這一切,都離不開上海昆劇團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更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所賦予的絕佳機遇。無論是從藝70年的國寶級藝術家,還是當今昆壇承上啟下的一群頂梁柱,昆劇藝術的傳承,生生不息,綿綿不絕。一生求索,皆因十分執著,百般呵護,換來萬里蘭馨。

戲以人傳

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戲曲、曲藝藝術無疑是滬劇與滑稽戲,作為“上海的聲音”,近百年來,一代代滑稽戲藝術家與城市發展,時代變遷同呼吸,共命運,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上海城市生活,百姓生活百態,具有市井煙火氣與都市生活氣息的藝術作品,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獨具魅力的代表之一。

說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滑稽戲和獨腳戲藝術,自然不能不提當今的領軍人物王汝剛。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從事滑稽藝術整整45年的王汝剛,經歷過滑稽藝術“滿城爭看”的熱鬧與輝煌,也遇到過一度在電視熒幕上的“表面繁榮”,在一度劇場演出萎縮、觀眾流失的困境中,逐漸又向今天的傳承、融合、創新之路上奮勇前進,守正求新。“從事喜劇藝術,奉行嚴肅人生”的王汝剛說,現在最緊要的事情是培養青年演員,正所謂“戲以人傳”,有一代代的傳承人,才會有一代代的觀眾,才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態傳承的形式,綿延不絕。因此,培養人才是刻不容緩的,在這方面的突破口就是恢復和推廣滑稽戲和獨腳戲賴以生存的滬語方言,為滑稽戲提供展示的平臺與空間。

姹紫嫣紅開遍,上海昆劇團“昆大班”從藝70周年暨“昆三班”入團30周年主題晚會。

在王汝剛看來,方言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血液,有了方言,城市才靈動起來。現在滑稽戲面臨的問題就是語言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必須盡快修復。也只有把方言的語言環境修復了,青少年都說滬語了,他們才可能熱愛滑稽戲,才可能從他們當中挑出未來滑稽戲的接班人。為此,王汝剛這些年一直在做努力。

從1997年擔任人民滑稽劇團副團長,到2000年擔任團長,再到2022年正式退休,王汝剛在劇團領導的位置上整整坐了25年。經歷過滑稽藝術鼎盛時代的他,也看到滑稽戲一度的衰落。如今,身為“滑稽戲”“獨腳戲”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他對于海派滑稽藝術的未來總結為六個字:傳承、創新、融合。具體來說就是上海滑稽在傳承和創新之余,需要與時代、與觀眾、與現實生活的融合。“我深深體會到,滑稽演員需要不斷學習,多多讀書和深入生活必不可少。接觸了滑稽藝術以后就知道,滑稽藝術并不像外面一般觀眾所了解的,很圓滑、世俗,沒有文化底蘊,并不是這樣。我和前輩老藝術家交往過程中,總是深深感受到每個老師身上都有一種非常好的藝術力量,感染人,打動人,因此一定要多向傳統、向生活、向時代學習。作為非遺的活態傳承人,我們站在自己發展的陣地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首要的。最近文旅部出臺了《重點傳統(經典)劇目復排計劃》,建議名單中就有我們人民滑稽劇團的‘鎮團之寶——《72家房客》。我是這部作品從1978年以來的傳承者,既是實踐者,也是得益者,這些全過程我都歷歷在目。我想,把好戲傳流下去,自己也有這樣的責任,這個傳承工作應該做好。”在72歲的王汝剛看來,盡管面對著挑戰與困難,但今天依舊是滑稽戲、獨腳戲最好的時代,充滿著機遇與希望。“時代需要笑聲,城市需要歡樂,人民更需要快樂。作為滑稽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對未來保持信心。因為滑稽戲和獨腳戲的內核是讓人歡笑,歡笑的藝術始終會受人歡迎。”

與滑稽戲一樣,數百年來,評彈藝術作為江南文化的代表性曲種,以其豐厚的底蘊、豐富的內涵和靈動的表演形式深受大家的喜愛。長衫旗袍、琵琶三弦、吳儂軟語的說唱藝術和江南的景、江南的茶是密不可分的,正是這門極富江南感染力的藝術,讓一代代的傳承人為之充滿自信。“評彈藝術經過了數百年的綿延發展,上海評彈團作為評彈界乃至曲藝界第一個成立的國有院團,數十年來,始終是開風氣之先、勇于創新的團隊。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立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我們只有更加努力,不辜負身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命,不辜負老一輩藝術家們的艱苦創造和殷切期盼,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途上奮力前行。”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是最新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之一,說起從事了大半輩子的評彈藝術,眼前這位有著“吳韻一哥”美譽的藝術家,眼神中總有著強烈的光彩與信心。

優秀傳統文化僅僅只有繼承是不夠的,必須跟上時代的需求和觀眾審美情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猶記七十多年前,十八位當時的名家毅然決然放棄了舒適的待遇,決定組織起來接受黨的領導,從而開創了一條藝術傳承和發展弘揚的新路。上海評彈團曾經擁有一大批流派創始人和著名藝術家,創造了中篇評彈、革命詩詞譜唱等表演新形式。蔣(調)、薛(調)、張(調)、嚴(調)、楊(調)、琴(調)、麗(調)、姚(調)等經典流派影響巨大、流傳深遠。傳統書目曲目的家底積累厚實繁多,新編古今題材的各類作品成績斐然,正是有了這些前輩一代代的耕耘創造,我們對這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了尊崇和熱愛,使精準傳承和發展弘揚有了更堅定的信念。”說起上海評彈團的前世今生,高博文如數家珍,在他看來,戲以人傳的最大底氣,正在于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不斷求索、守正與創新。“近年來,上海評彈團始終秉承守正創新理念,傳承和發展并舉。我們建立了清晰的有針對性的繼承譜系,讓每一位青年演員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到自己身上承擔的重大責任,并以科學的激勵機制來鼓勵他們,通過傳承書目對唱腔流派和表演風格也都進行了系統的學習繼承,使這些優秀的評彈瑰寶得以繼續流傳后世。”

與此同時,優秀傳統文化僅僅只有繼承是不夠的,必須跟上時代的需求和觀眾審美情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自今年5月以來,高博文始終非常忙碌,除了頻繁地出差演出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同伴們一起商量完善評彈《千里江山圖》(下)的演出細節。“總結上部經驗,完善下部舞美視覺,務求拉開大幕,能把觀眾的心一下揪住。”高博文追求“不只唱流派,更要塑造角色,讓觀眾聽得過癮、看得感動”。

王汝剛繼成為獨腳戲國家級傳承人后,又入選滑稽戲國家級傳承人。

今年7月11日、12日,改編自孫甘露先生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千里江山圖》的同名評彈作品,將首次上下部連演,全本亮相天蟾逸夫舞臺。“《千里江山圖》沒有臉譜化的人物,那些革命先輩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為了理想信念,為了國家、人民的未來挺身而出,如評彈中所唱——理想信念深銘記,千鈞重任一肩擔,位卑豈敢忘憂國,天地生民系心懷。”高博文說。

評彈作為江南文化的代表,演繹紅色文化,歷來是有傳統的。“上海評彈團建團七十多年來,擁有《白毛女》《劉胡蘭》《紅梅贊》《江南春潮》等至今為觀眾津津樂道的紅色作品。2022年中篇評彈《戰·無硝煙》摘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榜首)。”高博文自豪,評彈團有豐厚的紅色作品“庫存”。守正方能創新,傳承充滿自信,在高博文看來,這一代的評彈藝術傳承人,無疑具有更堅定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活態傳承

“鏤象于木,印之素紙”的傳統木版水印藝術源于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中國印刷史的“活化石”之稱。受“海派文化”的滋養,一個世紀以來,朵云軒木版水印形成了用料考究、精致、秀潤的風格特征,與北京榮寶齋的木版水印形成了中國木版水印“南朵北榮”兩大流派,各領風騷。

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術名列金榜。今年,作為朵云軒木板水印技術傳承人的鄭名川,名列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公示名單上。

盡管是2000年入職朵云軒開始從事木版水印工作,但其實鄭名川與木版水印結緣的時間要早得多。幾十年的熏陶和接觸,讓他對這門藝術技藝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在行業內“高地林立”的情況下,朵云軒的木版水印如何做出自己的特點,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特點,使之不僅得到技藝的傳承保護,更能融入當今生活,讓非遺真正“火起來”,這是鄭名川一直在思考的。

中國雕版印刷術“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到了明代萬歷、崇禎年間,雕版技術更是得到一次飛躍,隨著小說、戲曲的大量刊印,加之諸如陳老蓮、蕭云從、任渭長等明清一流畫家的參與,“饾版”和“拱花”等復雜的套版疊印工藝被廣泛采用,為今天的木版水印在技藝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朵云軒木版水印在傳承這些技藝的基礎上,為適應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特點,進行了長期的藝術探索,并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了繪畫、雕刻和印刷的再創造藝術——運用刻刀、木板、 宣紙、顏料、筆硯、棕耙等簡單的傳統工具,通過“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復雜的純手工工藝程序,將上至晉唐下至明清以及近現代名家作品的筆情墨韻原汁原味再現出來,而且成品能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材質完全一致,使木版水印產品更具“亂真”的效果。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等各類題材;鏡片、冊頁、立軸、手卷等眾多形式;還是工筆、沒骨、寫意等諸多技法;紙、絹、金箋等不同材料,木版水印都能神奇地再現原作神韻。

數十年來,朵云軒成功地運用木版水印技術,復制了大量精彩的書畫作品,其中,既有歷八年之功,刻版千余塊精心復制而成的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絹本);也有長達三丈余、高九寸許,迄今為止木版水印復制最長的一幅手卷——明·徐渭《雜花圖卷》;更有唐·孫位《高逸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宋·趙佶《芙蓉錦雞圖》、明·仇英《秋原獵騎圖 》、明·唐寅《玉玦仕女圖》等中國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經典之作……然而,千萬不能小看木版水印這門工藝,因為,每幅作品的誕生,都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心力代價的。在雕刻之前,師傅們先要根據原作的風格流派、用筆的枯濕濃淡、設色的微妙變化進行分組分版,然后用毛筆精確無誤地勾描在雁皮紙上。再把描好的線描稿反貼在梨木板上,運用各種刀具和刀法,精雕細鏤,刻出各種線條枯筆,制成“饾版”或“拱花”版。為求逼肖原作,不同大小的畫面會被分成幾十、幾百以至上千個套版,即使最簡單的作品,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也都需要獨立雕刻成一塊塊的饾版,才能保證與原作絲毫不差。刻板完成,便要根據原作用材、顏色及筆觸節奏,將水墨或色彩刷撣在已刻好的木版上,然后把每一幅畫的所有版子分別套印在宣紙或畫絹上,這才完成了基本工序。根據數據顯示,若以一個人計算,制作一幅《雜花圖卷》,需勾、刻257塊版子,勾描者至少要勾勒520張刻稿,總共需花一年半左右時間;而刻版者刻這些版子,也需將近一年時間;印刷者以印一卷長卷計,需用13張宣紙組成,257塊版子,上、下版子和套版對位770余次,疊色套印、翻動紙張至少達3340次。加起來一個人勾 、刻、印,至少要花費4年半時間。

滑稽戲《72家房客》。

迄今最大型的木版水印作品《任伯年群仙祝壽圖》,是鄭名川的勾描代表作。

學中國畫出身的鄭名川入職朵云軒木版水印室,很自然地就被分到了勾描組里,師父是名家劉慧芳。鄭名川對記者介紹,勾描極其考驗一個人的書畫功力和對于傳統書畫的理解。首先要對一些博物館的名作進行臨摹,要畫得一模一樣,這便是“副本”。把副本拿回工作室后,就要對書畫作品進行拆分,根據原作的色彩和結構,將作品拆分成一個個塊面和章節。這些塊面就成了刻板師日后進行雕版的依據。所以,勾描環節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木版水印作品足以“以假亂真”的基礎。這對鄭名川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因為他是學院派的國畫專業畢業生,原本可以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他,在勾描的時候必須收起自己本能的藝術想象,要克制,要“戴著腳鐐跳舞”,完全忠實于原作。同時,這種忠實又是基于對原作者創作的充分理解。因為說到底,木版水印是一種書畫的復制基因,還原逼真,是木版水印的初衷。這一點,鄭名川從來沒有動搖過。這儼然成了鄭名川的一項使命,是他作為木版水印技藝第四代傳人的使命。

入職朵云軒兩年后的2002年,鄭名川迎來了藝術人生中的扛鼎之作,任伯年《群仙祝壽圖》的木版水印制作。現在人們對這部一百年前的海派繪畫巨制并不陌生,因為這件作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就曾亮相中國館,是當時的鎮館之寶。這真的是一幅巨作,十二幅通景屏,共描繪了46個人物 ,長度達到714厘米,高206.8厘米。鄭名川用了數年時間完成了這件作品的勾描任務,他將這件作品一共拆解成了2000多塊,其環節之細,任務之重,非以往木版水印作品所能比。當然,這件作品也成為了朵云軒木版水印的經典。

木版水印是一種書畫的復制基因,還原逼真,是木版水印的初衷。

目前,作為朵云軒集團副總經理和朵云軒木版水印分公司總經理的鄭名川,承擔著推動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傳承與發展的重擔。時至今日,朵云軒從事木版水印工作的有18個人,其中有不少是年輕人。在勾描環節,他自己則帶了兩名子弟。木版水印技藝傳承未來的希望正在于此。“木版水印既是個人專攻之學,也是社會通力之學,其合作化的特點決定了木版水印的傳承不可能由一人完成。”鄭名川說,“只有全社會一起關注,一起推廣,木版水印技藝才能行穩致遠。”在他看來,傳承不僅僅需要保護,更在于創新和發展。木版水印在當下可以嘗試走一條新路,即利用這門技藝進行創作,參考西方藝術家原創版畫的辦法,使得木刻水印技術成為一種創作手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復制品制作的層面。此外,還可以通過展覽、現場表演等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進行一些宣傳與展示,深入挖掘水印木刻內在的文化內涵,使得這門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技藝,在今后能夠走得更遠、更好。

猜你喜歡
上海藝術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四区|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 亚洲成人在线网| 91国内在线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九色91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理论片|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玖玖视频|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99视频|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成一级|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第一页| 久久成人18免费|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特一级毛片|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com|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免费三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综合香蕉|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黄色爱视频|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