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釗
摘 要:理解和把握“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論斷的科學內涵,要從教育同人類發展相聯系的一般向度、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的特殊向度、“國之大計”與“黨之大計”是辯證統一有機整體的獨有向度進行探究。通過著眼社會形態的不同歷史階段,揭示出這一論斷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對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學理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中圖分類號:D267.6;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2 — 0116 — 04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以下簡稱“兩個大計”)重要論斷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中具有綱領性特點的核心論斷,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理解和把握這一論斷的科學內涵,要著眼社會形態的不同歷史階段,厘清一般與特殊、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既認識同一性又認識差異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寫道:“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不過,這個一般,或者說,經過比較而抽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于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1]由此推之,對于某一事物而言,其本質內涵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有些具有共性,是一切時代所共有的;有些則具有個性,是幾個時代或單一時代所特有的。因此,可以將屬于一切時代、幾個時代和單一時代的部分稱為一般向度、特殊向度和獨有向度。以這“三重向度”來探究“兩個大計”論斷的科學內涵可以發現,“兩個大計”論斷的一般向度可從包括原始社會在內的一切社會存在中找到源流,特殊向度和獨有向度則與階級國家誕生和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緊密相關。
一、“兩個大計”論斷的一般向度:教育同人類發展相聯系
一般向度指的是事物在一切時代和全部地域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體現。對“兩個大計”論斷而言,理解和把握其一般向度,必須要追溯至人類社會形成之初的原始社會,以此審視和洞察教育的原始形態,深入挖掘教育的普遍性規律。教育作為人類的基本社會活動,一經產生就與人類發展密切相關。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因素,對物質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教育延續著人類文明的火種,通過人類文明中成果塑造人、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鑒于此,可以認為,“兩個大計”重要論斷的一般向度是教育同人類發展相聯系的一般規律的體現,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本質和人類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一)教育對物質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因素,對物質生產具有重要作用。物質生產是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求所進行的生產活動,是人類創造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的過程,也是人類解決與自然的矛盾最基本的實踐。在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人作為勞動力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生產勞動“是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2]。因此,人是物質生產的擔當者和生產活動的主體,沒有人作為生產的勞動力,生產過程就無法實現。但是,人并不是生來就會勞動。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工人要發揮一定的勞動能力,要改變他的一般的天然能力,使它能夠完成一定的勞動,他就得受訓練和學習,也就是必須受教育。”[3]這里所謂的“一般的天然能力”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一定體力和基礎認知能力。人要成為一個合格有用的勞動力主要靠教育才能實現。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的體力和智力也主要靠教育才能形成。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4]這一論述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生產力的積極作用。綜上可見,教育培養了人的勞動能力,使生產力得以繼承和發展,這對物質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傳遞活動,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而人類文明得以世代賡續并不斷發揚光大,主要依靠的也是教育。一方面,教育與人類社會發展同向同行,共存亡,同始終。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社會通過物質生產創造了物質文明,通過精神生產創造了精神文明,二者都是依靠教育才得以延續。另一方面,人類數千年文明的賡續需要靠教育作為橋梁和途徑。人類文明作為社會發展的歷史形態的存在,其進步和發展需要積極成果的世代積累和迭代,完成這種世代積累和迭代需要靠教育。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文明作為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的積極成果,不是自然遺傳物,其發生和發展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因此,無論是代內傳遞還是代際傳承,教育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代內傳遞,即同時代人創造的文明成果相互吸收和借鑒,需要通過教育作為橋梁和紐帶來進行學習、傳遞;代際傳承更是如此,實現代代相傳、代代相繼的文化發展,就需要每一代人從上一代人那里通過教育學習來繼承文明成果,并在實踐中積累文明成果和創造新的文明成果,再通過教育傳遞給下一代,以此往復。教育在人類文明傳承中起著承前啟后的巨大作用。鑒于此,教育同人類發展的緊密聯系,彰顯出教育在人類社會的重要地位。
二、“兩個大計”論斷的特殊向度: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
理解和把握“兩個大計”論斷的特殊向度,就要去探尋教育性質在人類社會發生的歷史進程中發生質變的關鍵節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階級國家誕生,教育從此開始由統治階級思想主導,從此開始服務于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維護與灌輸,從此開始具有了鮮明的階級性。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5]這是無產階級教育的基本原則。鑒于此,可以認為,“兩個大計”重要論斷的特殊向度是深刻把握教育同政治的辯證關系、遵循無產階級教育的基本原則的體現,鮮明凸顯出教育在階級社會始終同政治相聯系的必然性。
(一)教育的階級性質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了明顯的階級性,并為特定階級而服務。馬克思主義正是依據客觀實際經驗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科學揭示了教育的歷史性和階級性規律。
教育必然會被一定的統治階級影響和利用,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6]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根據這一客觀規律,揭示了資產階級教育的階級性質。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中,認為帝國主義在中國辦學校,“其目的,在于造就服從他們的知識干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7],闡明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教育的階級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權性質是無產階級專政,那么社會主義教育也就必然具有階級性,社會主義教育只能是無產階級的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的階級性質,決定了其必須為徹底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服務,必須堅持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的基本原則。毛澤東系統概括歷史經驗,充分肯定教育對于政治經濟的反作用,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重要論斷,揭示出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規律。
綜上所述,教育具有階級性是階級社會教育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階段,教育仍然是階級的教育,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因此,社會主義的教育必須堅持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這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一貫堅持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與治國理政緊密結合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無產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決定了教育需要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服務,因此,教育必須始終與治國理政緊密結合。中國辦的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服務。教育必須要始終堅持和把握這一根本的政治方向,這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和重要使命,是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的核心要義。同時,教育與治國理政相結合,是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辯證統一。治國理政不僅包含鞏固政權的問題,也涉及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里面就涉及到當前現實利益與未來長遠利益之分。在蘇聯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后,依據蘇聯當時迫切需要的現實利益,列寧要求社會教育為當前的政治服務,“要使教學工作的性質適應向和平建設的轉變,這種和平建設要實現國家的工業改造和經濟改造的遠大計劃”[8],強調教育要為和平建設服務。這就需要教育培養出大量為無產階級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和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客觀現實需要。但是,教育培養有用人才,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遠的時間。因此,教育與治國理政結合,既包含著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又包含著培養人的長遠目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發展周期長,其效應的發揮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因此,發展教育要兼顧現實和長遠的統一,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多方面要求。由此看來,教育與治國理政相結合更加明確了教育同政治的關系,同國家建設的關系,是對教育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這一普遍規律的遵循,是教育聯系政治的現實利益與教育培養人才的長遠利益的辯證統一,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真理光輝。
三、“兩個大計”論斷的獨有向度:“國之大計”與“黨之大計”是有機整體
獨有向度指的是事物在一個時代和具體地域所特有的、個性最強的體現。對“兩個大計”論斷而言,理解和把握其獨有向度,就要探尋其“人無我有”的特定屬性。在我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鮮明政治屬性正是其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屬性。鑒于此,可以認為,“兩個大計”論斷的獨有向度是我國教育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并為其所領導事業服務的體現,內在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之中。
(一)為黨育人是教育作為“黨之大計”的重要體現
教育作為“黨之大計”,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事業的初心使命就是要闡明我們黨辦教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所以,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發展進程中不變質、不變色,中國的教育就必須為黨治國理政服務,就要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靠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評價一些大學領導在開學典禮亦或畢業典禮上發言情況時指出:“有的講話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強調得少;個性化表達多,黨的教育主張強調得少;同國際接軌講得多,中國特色強調得少。”[9]這一論述鮮明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強調了教育的階級性。辦教育方向是第一位的,必須立場堅定,為黨長期執政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人才。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的初心使命,把教育上升到“黨之大計”的戰略高度。
(二)為國育才是教育作為“國之大計”的重要體現
教育作為“國之大計”,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堅持為國育才的責任擔當。當今世界愈發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力資源優勢就等于擁有了綜合國力競爭優勢。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要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來切實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人才支撐,才能使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同時,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為國育才的責任和擔當。教育作為民生工程,要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回答人民關切的教育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的教育獲得感。因此,教育必須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賦予的歷史責任,始終把為國育才扛在肩上,切實承擔好“國之大計”的地位和作用。
“國之大計”要求要把教育放置于“國計民生”層面去認識其地位和作用,充分揭示出教育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具有的重要地位和顯著作用;“黨之大計”要求把教育提升到政治高度去認識,深刻闡明了教育對于執政黨后繼有人及其領導的事業薪火相傳的根本性地位和決定性作用。二者內在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之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統一體,不能離開政治去談培養人,不能片面強調教育對人的培養發展而忽視教育的政治屬性。在中國實際層面,我們的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建設者的同時,也要從社會主義事業賡續相傳的角度為黨長期執政培養可靠接班人。無論是培養建設者,還是培養接班人,二者指向的都是我國辦教育的最根本方向,即社會主義。因此,“兩個大計”重要論斷全面準確地把握了教育同人類發展、同政治的關系,深刻揭示了我國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規定,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進入新境界、達到新高度、實現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6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0.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
[8]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5.
[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