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國城


孫頷同志離開我們多年,他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近來整理相關物品,想起孫頷同志的一些往事。
一張證明書
由于工作原因,我留存了一張孫頷同志當年使用過的證明書。這張微微泛黃的證明書,歷經70多年歲月洗禮,紙張的折疊處已部分斷裂,但整體上保存完好,字跡、印章清晰可見。證明書長25.5厘米,寬22.5厘米,文頭為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證明書,內容為證明孫頷同志奉令前往山東省渤海行署檢查春耕工作。簽發人為張克俠部長,副部長程照軒、何康。落款日期1950年4月4日,加蓋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紅色方印。每每看到這封證明書,孫老講述當年檢查春耕工作的情景便歷歷在目。
孫頷曾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農經系,學生時代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黨員。1948年底,受黨組織派遣,到華中解放區參加工作,后進入華中黨校學習。渡江戰役前夕,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金陵支隊7大隊南下。南京解放后,任南京軍管會軍事聯絡員,接管國民黨中央農業實驗所。
1950年春,21歲的他身著軍裝,懷揣證明書,帶領由原實驗所的技正、技佐等組成的工作組,前往山東省渤海行署檢查春耕工作。
談及此行,孫老深情回憶,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武裝斗爭,創建革命根據地,山東眾多地區很早就創建了革命政權,建立起人民武裝,被稱為革命老區。渤海行署的許多領導同志很早便參加了革命,被大家尊稱為老黨員、老八路。他說,在聽取行署關于春耕工作匯報時,感到這些老黨員、老八路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令人敬仰,他們的領導風范和敬業精神,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隨后,工作組深入基層,走進田間地頭察看春耕生產情況。當地百姓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給組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組成員充分發揮專業特長,指導當地發展農業技術,為此后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貢獻了力量。
孫老談到,那時農村生活條件艱苦,工作組就餐時,圍著院子中間放有飯菜的小炕桌自然形成一圈,大家或蹲或站,啃著窩窩頭,就著咸菜,邊吃邊交流。由于物質匱乏,偶爾上的一碟咸海魚干也很受大家歡迎。他說,那時還要忍受跳蚤的襲擾,晚上回到宿舍,大家便會抓緊時間消滅衣褲上的跳蚤。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組員們熱情高漲,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農民們辛勤勞作,讓廣袤的大地披上了綠裝。孫頷深情地說:“我非常感謝黨組織信任,讓當時年僅21歲的我挑起組長重任。這是一次工作機會,也是一次鍛煉機會,更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一部《辭海》
新中國成立后,孫頷長期在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工作,主持全國和江蘇省農業資源和農業區劃等重大科研項目。1983-1998年,先后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從政期間,孫頷兼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客座研究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成果包括《中國綜合農業區劃》《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中國農業資源與農村經濟》《中國農業土地利用》等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2項成果分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研成果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孫老在教育、科技、社會活動等多個領域成就斐然,緣于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他和中國工程院石玉林院士共同撰寫了自己人生最后一部專著——《中國農業土地利用》。全書70多萬字,于2003年12月出版發行。作為編寫組秘書之一,我參與了該書出版發行全過程,目睹了編撰科學專著的艱辛,深切感受到孫老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拳拳之心。編寫過程中,老人家有兩樣物品基本不離手,一是香煙,二是案頭上的一部《辭海》。為了著述準確,孫老經常翻閱《辭海》中的條目,仔細比對,深入分析。這種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令人感佩。
關于孫頷奉令前往山東省渤海行署檢查春耕工作的證明
孫老因病經歷幾次手術治療,每次病情稍有穩定,便繼續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我明顯察覺到,老人家身體已不如從前,查閱《辭海》時,連拿書都很吃力。許多時候他讓我幫忙翻閱,核查表述。他經常說,著書立說,觀點要客觀科學,數據要準確翔實。
2015年初,孫頷同志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我珍藏了孫老生前使用的這本《辭海》,以志紀念。在這套被無數次翻開的工具書上,老人家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標記,有的用回形針別在書頁上,有的用細長紙條夾在書中,還有許多折頁。這些標記的內容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一份傳承
孫老晚年時曾多次表示,希望將遺產捐贈社會,成立教育基金。2017年初,他的夫人、河海大學離休教授李鴻蘭在南京逝世,享年88歲。為完成孫老生前愿望,在有關部門支持下,2017年4月15日,孫頷教育基金捐贈儀式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根據孫老本人要求,他的外甥唐超作為家屬代表,將孫頷及其夫人李鴻蘭的遺產135萬元捐贈給南京農業大學,設立孫頷教育基金。省政協領導出席孫頷教育基金成立儀式,對基金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對孫頷及其夫人李鴻蘭女士的大愛之舉給予了高度評價。該基金為開放式基金,捐贈的資金為種子基金,可通過進一步募集資金,支持學校師生開展農業教育和科研活動,鼓勵師生投身“三農”事業。這是孫頷同志光明磊落、無私奉獻,一生心系教育事業最真實的寫照。
孫頷同志離開我們近10年了,謹以此文表達深深思念!
(作者系江蘇省政協退休干部)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