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學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引導青少年建構道德意識,并以此規范自身的行為,形成道德自覺。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人是道德主體,記憶育德就是通過研究道德記憶的內在邏輯,探索兒童道德品格的形成規律,為道德教育尋找更為內在、更加有效的路徑。因而記憶育德是道德教育的路徑和方法,也是道德教育的任務,更是教育的道德責任。研究和實踐記憶育德,必然要回答好三個重要問題。
第一,記憶何以育德?這是對記憶育德理論內涵的回答。“記”的功能很多生命體都有,故而生理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等自然學科都將記憶作為研究對象;但“憶”卻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活動、審美活動和精神活動,是人在一定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下,對一切輸入進行關聯和篩選的高級能力。基于此,記憶、回憶、遺忘是一組概念,記憶也就和道德一樣成為“人的精神自決方式”,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復雜密碼。記憶育德有兩層意思:一是人的道德記憶是踐行道德的依據,理應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徑;另一是人的記憶與其道德深度關聯、彼此影響,要以價值觀和道德觀為形成符合倫理規范的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提供指引。
第二,記憶以何育德?道德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基于文化認同、價值判斷、情感體驗,而這些都是在道德生活中產生的。教育是公共事業,學校是公共機構。生機勃勃的校園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充滿著道德力量,是學生道德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形成道德記憶、提高道德素養的重要依托。首先,知識學習也是一種道德生活。沒有不經過價值篩選的知識,學科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記住學科知識,還要讓學生記住知識背后隱藏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次,知識應用是一種道德實踐。知識在情境和活動中的應用就是一種道德實踐,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記憶育德的重要方式。最后,師生間的“關懷關系”是道德的基礎。教師作為學生的道德榜樣,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和交往,幫助學生提高道德推理力和道德判斷力,這些都能成為學生的道德記憶。
第三,記憶如何育德?這是對學校記憶育德實踐路徑的回答。記憶是人思想深處的文化脈動,既是道德教育的載體,又與道德主體渾然一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內在包含著道德的維度,教育通過記憶傳達道德的力量、激發情感共鳴、達成價值引領,從而培養道德的人、形成道德共同體。校園是“我們在一起”的共同記憶。和諧的校園和班級氛圍讓學生的學校記憶充滿溫馨。公平公正、謙讓友愛、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的童年和青春記憶更加精彩。
(作者系南京曉莊學院新時代師德教育研究中心負責人,副教授,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