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張虎 邵靜
【摘 要】記憶育德強調通過記憶和傳承來培養品德,記憶育德課堂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對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的記憶和傳承。記憶育德課堂包括尋找記憶、重構記憶和再現記憶三個教學流程。功能課程記憶、物型課程記憶和儀式課程記憶是構成記憶育德課堂課程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記憶育德;教學流程;課程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15-03
【作者簡介】1.朱張虎,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員,高級教師;2.邵靜,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員,高級教師。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學生可以通過記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從而在道德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記憶育德強調通過記憶和傳承來培養品德,通過課堂教學讓德性成為個體行為和思維的一部分。
一、記憶育德課堂教學流程
記憶育德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回憶中吸取教訓,從而提升道德判斷力,指導未來的行為。從人的認知規律出發,我們梳理了以下教學流程(見表1)。
1.尋找記憶
記憶育德課堂的第一流程是尋找記憶。教師圍繞課程內容,通過尋找記憶活動,找到學生德性發展的起點。尋找記憶教學環節的任務包括經驗展示、生活述評和情境演繹。
學生的已有經歷塑造了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引領學生回顧已有生活經驗,教師可以找到記憶育德課堂教學的關鍵;通過回憶經歷,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學習和成長的契機。學生的生活經驗可能來自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次失敗的嘗試,或者是一次成功的經歷等,這些回憶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集體回顧這些經歷,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初步了解學生的價值觀和信念。
生活述評是讓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悟成長歷程的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記憶進行整理、表達,同時也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環境。在生活述評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事件進行描述和分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美好的時光或者反思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困惑。這種自我反思和表達的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
當學生對某一課程內容缺乏生活體驗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演繹活動來引導。在情境演繹活動中,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親身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在學習和價值認知上存在的問題。
2.重構記憶
在學生回顧、表達和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價值澄清,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主動構建符合德性要求的正確記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重構記憶教學環節的任務包括德性求源、迷思辨析、價值確證。
一是德性求源。教師引導學生從德性層面反思已有記憶,幫助他們深入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和價值觀。通過回顧和自我審視,學生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的道德困境或者行為偏差,從而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在成長過程中,學生會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而德性層面的思考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是迷思辨析。部分學生會對已有記憶產生價值迷思,此類迷思可能源自個人經驗、社會環境或者其他因素,導致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記憶育德課堂可以通過價值辨析活動來引導學生討論和反思。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教師可以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話題或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價值辨析。通過討論和分析,讓學生逐漸認識自身認知和行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從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思維方式。
三是價值確證。從教學環節看,正確記憶只有在被正確運用時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教師教學應架起將記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支架。教師可通過組織討論、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價值確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記憶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從而加深認知。
3.再現記憶
教師對記憶育德情境的設計與實施,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記憶、解決問題,并最終形成較為持久的課程記憶。從教學過程看,記憶育德情境的設計與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德性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實踐,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性的實踐價值,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再現記憶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包括記憶固著、系統聯想、問題解決。
一是記憶固著。記憶固著是指通過新情境探究引導學生建立情境分類意識,將情境的類別與記憶建立關聯,形成相對固定的記憶。對情境形成分類意識,有助于學生將課程內容系統化,形成更為清晰和具體的記憶圖譜,提高記憶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當遇到類似情境的問題時,學生可以快速地找到解決方法,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
二是系統聯想。系統聯想包括記憶系統的調用及記憶應用后的評估。記憶系統意味著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存儲和檢索他們已有的記憶。通過學科課程學習,學生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記憶網絡,從而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
三是問題解決。德性是一個人品德和行為的表現,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挑戰和誘惑時所展現出的美好品質。記憶育德課堂注重將記憶與德性相結合,強調應用正確的記憶,通過正確的記憶來塑造學生的品格。
二、記憶育德課堂的課程支持系統
課程支持系統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和組織記憶育德課堂教學。功能課程記憶、物型課程記憶和儀式課程記憶構成記憶育德課堂的主要課程支持系統,記憶育德課堂應當主動構建并持續改善上述三重課程記憶。
1.改善功能課程記憶
在記憶育德課堂中,功能課程記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知識。記憶育德課堂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與具體的生活場景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規范。在實際情境中運用道德知識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記住這些知識,并將道德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在記憶育德課堂中,教師應注重持續改善功能課程,不斷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鞏固和發展功能課程。
2.構筑物型課程記憶
記憶育德環境不僅包括物理環境,還包括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教師應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形成美好的記憶。
物型課程是記憶育德課堂的重要課程支持。從記憶育德課堂看,物型課程既可以是學校的空間布置等環境課程,也可以是設計制作、實驗探究等項目活動課程。通過物型課程,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和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物或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和體驗來理解,從而鞏固記憶功效,提升道德品質。
3.創設儀式課程記憶
儀式課程是一種有組織的、有目的的儀式活動,可以讓人們接受和理解優秀的文化傳統,從而形成德性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儀式往往是一個群體共同參與的活動,通過儀式,群體成員可以共同經歷和分享特定的事件和情感。這種集體記憶不僅可以加強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系和凝聚力,還可以傳承和弘揚群體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正確價值觀念。在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等儀式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共同慶祝和紀念,形成集體記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儀式課程能夠鞏固學生的個人記憶,幫助學生形成集體記憶,并最終形成良好的品德。
總之,記憶育德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需要教師科學理解學科課程標準,正確處理課程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在實施國家課程與開發學科育德課程上求得平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杜京容,劉大偉.圖書館記憶的內涵、價值及建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3(10): 13-19.
[2]馬斌.物型課程:化萬物以育人[J]. 人民教育,2019(9):54-59.
[3]劉大偉.辦一所留在兒童記憶深處的學校[J].江蘇教育,202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