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的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脈相承,也是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遵循。
筆者曾提出,出版是一種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和管理創新構成的內容價值創造過程。出版活動是對數據與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以形成知識性產品,并向公眾進行傳播。同時,針對我國“十四五”時期壯大數字出版產業、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的戰略規劃,筆者更認為應依據數字出版生產力水平及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調整能力,從“出版數字化”和“數字化出版”兩個層面推進出版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也就是說,針對出版業這樣一個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濃郁、技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深厚的內容產業,創造內容價值、實現市場價值始終是其安身立命之所。用當下最新的理念,那就是要用“內容引導力”和“技術創新力”構建中國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這也必須成為發展出版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點、突破點。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如火如荼,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區塊鏈、腦機接口、大數據、5G、物聯網等顛覆性技術,為我國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數字出版業發展創造了嶄新的機遇,更使得我國出版業的轉型升級面臨更多的挑戰。
挑戰之一,出版技術應用創新機制不健全。除了普遍沒有科研管理部門及科技規劃之外,還普遍存在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研發投入聊勝于無。一個明顯的對比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邁上新臺階;比上年增長10.1%,延續較快增長勢頭。我國R&D經費從1萬億元提高到2萬億元用時8年,從2萬億元提高到3萬億元僅用時4年,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效。如以此為標準,我國出版業的科技研發投入應該達到30億元以上。而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去年的數據測算,該指標還不到國家指標的一半。
挑戰之二,出版業務與組織流程難以變革。誠如筆者多次評議,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展的最大阻力,就是數字出版生產關系沒有有效助力數字出版生產力發展。傳統出版業已在內容資源建設、系統平臺開發、產品服務提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沒有在相應的業務組織方式、考核評價方式以及分配激勵方式上做出根本改革,出版數字化進程緩慢、成效不彰,數字化出版更是遙遙無期。
挑戰之三,數字出版人才引育體系不暢通。隨著“數字出版編輯”被列入新版國家職業大典,各界對此抱有極大期望。但目前與該專業技術人員相應的崗位能力要求、評價評估標準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從事數字出版工作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要么需要從工程技術序列評聘,要么還需要從傳統出版編輯序列競爭。但事實上,數字出版不但需要“創造內容價值”,還需推進“技術應用創新”,本質上需要“內容工程師”。因此,建立順暢的數字出版人才引育體系迫在眉睫。
出版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直面技術創新、流程變革和人才引育三大挑戰,本質上仍然是數字出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同高效難題。但我們堅信,強大的“內容引導力”和“技術創新力”將推動中國出版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更加有效地助力出版強國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系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