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農村創業者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過去,人們對農村創業的理解僅限于發展種植養殖業、開辦農家樂等,他們認為在農村創業風險大,局限性強,發展空間小,從而導致許多人不想在農村創業。此外,農村創業者主要是農民和返鄉人員,在農村創業過程中會面臨資金、人際關系及政策等問題,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創業,這不利于我國的鄉村振興。因此,探討農村社會創業的影響因素至關重要。以農村創業者為研究對象,以已有文獻和相關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從農村社會創業人才創業過程分析的角度,對多個創業主體進行訪談,并運用扎根理論進行質性文本分析,發現農村社會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產品、市場、資金、人員、關系等方面。據此,針對每個影響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積極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創業;社會創業;返鄉創業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0105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u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Qiao Hui, Li Wangsh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ut in the pas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as lim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ing and aquaculture, farming and other similar activities. They believe that starting a business in rural areas is risky, limited and has little space for development, which leads to many people not wanting to start a business in rural areas. In addition, rural entrepreneurs mainly come from farmers and returnee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will face multiple obstacles such as capi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policies, so that they have to give up entrepreneurship,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study takes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lated theories, interviews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zing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makes qualitative text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content by using grounded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e mainly nine aspects, such as product, market, capital, personnel 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makes a specific analysis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and puts forward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ntrepreneurship; Rural Entrepreneur;Return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0 引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各方力量,強化協作配合,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好最大同心圓,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農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我國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類返鄉回鄉創業人員已經超過1 100萬。《“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萬名農村創業帶頭人,返鄉回鄉創業人員1 500萬人。從最初的種植養殖業、開辦農家樂到現在的開發鄉村旅游、創辦小微企業,他們用自身的堅持、專業和熱愛在農村揮灑汗水,讓農村創業實現了較大的飛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的《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建立健全“雙創”體系,一是培育創業創新群體,二是提升創業創新服務,三是強化創業創新激勵。為了達成該目標,更不可忽視農村社會創業的重要作用。基于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影響湖北省農村創業的具體因素對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創業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社會創業將商業化邏輯與社會公益邏輯相結合,以此來實現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其通過解決市場失靈等問題來創造社會價值并解決社會問題。事實上,無論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多高,都存在著不平衡現象和一些被忽視的社會問題。隨著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問題,他們對問題的容忍度大幅降低,更多的人選擇通過自身行動來解決問題。在如此背景下產生的農村社會創業者,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促進農村社會創業被廣泛視為助力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十四五”期間,圍繞鄉村振興,如何實現我國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如何構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推進路徑,如何通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機制保障,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農村創業和社會創業的相關研究增多。首先,在社會創業內涵、活躍度和創業動機、創新行為、融資影響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研究。例如,劉志陽等[1]提出了數字社會創業這一新型創業活動,通過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和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展示了其在社會創業機會、資源、治理及價值測量等方面的數字化革新,構建了包含數字社會創業者、公民、平臺和治理在內的研究框架,并揭示了其獨特的運行機制。彭偉等[2]從創業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通過對我國31個省份數據分析,發現驅動區域社會創業活躍度的復雜因果機制。胡望斌等[3]通過界定創業者親社會動機內涵,將其擴展至包含同情和共情等多個維度,并探討了性別、社會問題經驗、正念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分析了創業者動機對創業的積極影響及其作用機制。趙策等[4]通過“中國千村調查”數據發現,農村創業者主觀幸福感通過激發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進而提升農村創業企業的創新水平,并且該影響不因創新類型、地域、行業的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但男性創業者主觀幸福感對創新水平的影響作用比女性創業者更為突出。藺楠等[5]實證研究發現,文化價值觀對農民創業融資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均能促進農民創業者內部融資,但現代價值觀在促進內源融資上的效果更為顯著,并且還能夠有效推動農民創業者的外部融資尤其是正式外源融資。
其次,研究發現在農村創業過程中,會遇到鄉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地區環境差異[6]、產品特性不同等問題[7]。
最后,農村創業者與城市創業者相比,其在知識儲備、創業經驗方面有所欠缺[8]。創業者的信息渠道較少、缺乏相應的融資渠道以及平臺、政策的支持,這讓農村創業者難以開展創業活動,會使得創業者對農村社會創業產生畏難情緒[9]。但從整個農村社會創業過程的角度出發來研究影響農村創業的并不多,諸如村民之間的關系、創業的文化環境以及村民的能力素質等都沒有深入調研,但這些也是農村社會創業重要的影響因素。
2 研究方法及資料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扎根理論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其具有自下而上建立理論的特征。與其他方法不同,其不是先有一個理論框架再尋找數據驗證,而是通過深入分析和比較實際數據而逐步構建理論。這種方式使得理論更貼近實際情況,具有更好的解釋力和適用性。
扎根理論在研究微觀層面的社會互動過程時具有顯著優勢,尤其適用于探究個體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塑造和演繹意義的過程。因此,將扎根理論運用于農村社會創業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能夠更好地將其中的內涵展現出來。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論,主要通過人工編碼,輔以Nvivo1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2 資料搜集
創業過程中,不僅涉及眾多主體,還面臨著風險和許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創業的失敗一方面會讓創業者血本無歸,打擊其自身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還會給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此外,農村創業不同于其他創業,不能過度依賴傳統企業發展理論來對其進行分析和解釋。因此,對于影響農村社會創業成功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具有重要意義。在相關研究中,涉及到創業行為的影響因素時,學者通常更喜歡采用定量研究法,這使得他們對創業主體的主動性和創業過程的研究較少。本文采用質性分析法,通過對創業者進行深入訪談,從農村社會創業的實踐過程入手,以探討哪些具體因素影響農村創業的結果。基于此,通過深入訪談的方式收集了原始資料,并運用扎根理論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分析,同時通過文獻法對理論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文所使用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是通過農業部等相關部門的網站,整理了其發布的數據文件,從而獲得了有關數據和政策文獻;二是對涉及農民、鄉村社會等主題的期刊、論文和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通過這個過程,深入了解我國農村社會創業的現狀以及影響農村創業的多種因素。訪談對象包括: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農村經濟能人、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和大學畢業生。每次訪談時間約為40~60min。
本文從社會責任感、惠農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技能和專業背景、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這些要素出發,對鄉村創業調研對象進行篩選,選取了24個湖北省鄉村社會創業的典型案例,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3 資料分析
本文在分析訪談資料時,采用扎根理論方法。首先經過開放式編碼,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并在這些概念基礎上運用相應的方法抽象出初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入主軸編碼階段,梳理出主范疇,最后通過選擇性編碼確定核心范疇。以下將對這3個階段進行詳細介紹。
2.3.1 開放式編碼
在進行開放式編碼的過程中,需要研究者對訪談者的訪談文稿和錄音轉錄文稿的每句、每行、每段進行分析。研究者要特別關注文本中出現頻率高的語句和關鍵詞,將其進行不斷比較并提取出來,通過歸納類屬并處理聚合問題,逐漸形成范疇。本文在經歷對訪談文稿多次閱讀和篩選總結后,從中整理出51個概念,并對其進行了聚類分析與初步范疇化,共形成25個初始范疇,這些概念和范疇較好地涵蓋和反映了訪談資料的內容,具有代表性。具體25個初始范疇如表2所示。
2.3.2 主軸編碼
在主軸編碼階段,要將初始范疇抽象為主軸范疇。本文在初始范疇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比較分析,最終梳理出9個主范疇。具體9個主范疇編碼過程如表2所示。
2.3.3 選擇性編碼
通過選擇性編碼,確定了核心范疇——“農村社會創業主要影響因素”,并梳理出相應的農村社會創業影響因素表,如表3所示。
2.3.4" 理論飽和度檢驗
本文選取了6個訪談記錄作為理論飽和度檢驗的材料,編碼結果為產品品質問題、網絡營銷渠道、自有資金問題、貸款問題、氣象災害、知識缺乏、經驗缺乏、電力設備、市場價格、工人缺乏、周圍人態度。通過編碼分析,未發現新的概念或者關系存在, 因此認定理論目前已經達到了飽和。
3 農村社會創業影響因素模型分析
研究表明,影響農村社會創業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一些農村創業者可能面臨政策支持不足的問題。這主要是源于兩個方面:首先,在項目初期,政府無法對項目的可行性作出準確判斷,從而不敢輕易給與創業者資金支持。其次,政府只會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撥款,對于那些不符合條件的項目,通常得不到政府的資金支持。同時,由于一些鄉級政府條件有限,無法掌握所有的創業情況,可能忽略個別的農村創業項目。
產品。產品主要受到產品質量、市場推廣以及知名度的影響。如產品的選擇不符合市場需求,會對產品的推廣與知名度產生負面影響,而新產品尚未打開市場,其知名度較小,這無疑令其在產品推廣方面的難度上升。
市場。市場分為線下線上市場,在線下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品銷售價格不符合預期、無法將產品推向市場以及缺乏對市場的全面了解等;而在線上市場中,主要涉及的是網絡營銷渠道的問題,有些高質量產品因價格較高從而缺乏競爭力,在與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資金。對于農村創業者來說,自有資金的不足成為困擾他們最大的難題。并且由于貸款門檻過高,他們也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貸款支持。
人員。重點是兩類人員的缺乏,一是缺乏具有管理經驗的管理型人才以及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二是普通員工,由于農村的青壯年人口普遍傾向于進入城市尋求發展,并且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存在季節性差異,這些對于雇傭普通員工都造成了較大的阻力。此外,有些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缺乏誠信,不能按約定準時到崗工作。
關系。當創業處于初期或遇到困難時,會遭受到親戚朋友的反對和村里人的負面評論,這必然會對創業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在自己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農民抵觸合作,創業者難以獲得農民的支持。此外,村里有些思想較為保守的農民不理解年輕人的新思想、新理念,對其持懷疑的態度,導致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因此,需要處理好創業過程中的人際關系。
自然災害。由于農村環境和條件有限,受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大。自然災害包括生物災害和氣象災害,目前我國技術手段先進,擁有較多應對諸如蟲災等生物災害的手段。因此,生物災害對創業者帶來的影響并不大。但氣象災害因其不可控的特性,許多創業者在面對氣象災害時無能為力。氣象災害不僅會影響種植業農產品的收成,還會對養殖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自身素質。農村創業者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方面存在短板。有些創業者首次接觸這個領域,其在專業知識板塊有所欠缺,盡管后期通過自身的努力彌補了專業知識上的缺口,但在實踐經驗方面還是有所不足。
4 對策建議
目前農村創業者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問題農村創業者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解決,但也有一些問題是他們無法解決的。結合調研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4.1 政策
當前,相關部門應該成立農村創業者服務中心,宣傳相應的創業扶持政策,幫助返鄉創業農民工更快了解農村創業相關事宜,并實時跟進、掌握農村社會創業者的最新動態。一是在執行好各單位和部門職責范圍事務的基礎上,對農村“雙創”產業給予適當政策傾斜,開辟更多綠色通道;二是自然資源部門、農業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政策需要根據農業產業的特點,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情況進行相應調整,適應“雙創”快速發展的需要;三是達成對“三農”政策與工作任務的統一解讀與執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涉農企業與農戶的困感,增強涉農工作人員的自信心。同時落實政策下鄉,不僅需要將政策“傳送”下鄉,更需要讓政策“科普”下鄉,幫助涉農工作人員明白、理解惠農政策;四是細化完善農村創新創業考核工作督促機制,將農村“雙創”納進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工作考核體系。
4.2 產品
農產品品類的多樣性使得一些缺乏對農產品了解的消費者在選擇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另外,針對農產品在互聯網上的銷售規定尚不明確。例如,尚未明確確定網絡可銷售農產品的范圍,對于同類產品在網絡上銷售的包裝標準缺乏統一的規定,缺乏農產品質量的衡量標準。在當前推動農業經濟實現“互聯網+”背景下,有關農產品質量的評價標準還需進一步優化。因此這些問題需要及時解決。另外,在選擇產品時,要做好全面的試驗準備。如果發現產品的種類或質量存在問題,應采取損失控制措施,并選擇培育更高質量的品種。產品的推廣可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產品知名度提高也可以讓產品得到更好的推廣,兩者相輔相成。創業者可以采用注冊商標、展現其產品特色,以此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
4.3 市場
面臨市場變化,農村創業者要專注于機會挖掘。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均衡,即市場不斷朝著均衡方向發展,并且這樣的發展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在實際市場中,均衡狀態往往是短暫的,非均衡狀態在市場上更為常見。對于創業者來說,非均衡狀態的存在使得市場上存在許多獲利機會,創業者若想獲得超額收益,其自身不得不緊緊抓住在非均衡狀態下的獲利機會。因此,如何在市場非均衡的狀態下辨別出創業機會是農村創業的關鍵。同時,創業者要充分了解市場規律,及時對未來產品市場趨勢進行預測,分析未來市場變化,并針對相應的情況做好加大生產或反季節銷售的準備。在銷售渠道上,盡量減少通過中間商或代理商等間接渠道來銷售,通過采取直接與加工企業或商超對接的方式,采用“企業+農戶”“商超+農戶”等銷售模式,以確保銷售渠道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4.4 創業投資
資金是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瓶頸之一。調研發現,創業資金主要是自籌或向親友借款,僅少數創業者會選擇向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受訪者表示,貸款申請流程的復雜性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并且通過這一流程獲得的貸款金額也比較有限。因此,建議在不違反政策規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貸款條件和審批程序。此外,在不同創業階段,所面臨的問題都各不相同,對于那些發展遇到融資困難的企業,政府要幫助他們闖過難關,給予創業者鼓勵與支持。同時,在放寬貸款條件時,需要謹慎防范濫用返鄉和創業的名義進行虛假貸款的情況。此外,政府應加強和完善擔保和抵押貸款制度,不僅要為符合規范的農村創業項目提供貸款資金,還應建立供當地農村創業者進行交流的平臺,促進創業者之間的經驗交流和尋找合作伙伴。
4.5 關系
當前,農村創業者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創業者在農村創業扎根時,要注重當地文化和歷史遺產的保護,同時尊重當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習俗,融入當地社區并與鄉村優秀人才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農村創業者應與周圍的創業者、創業企業之間保持積極的社交狀態,幫助自身構建互動的社交網絡。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普及,傳統的農村正經歷著變革的過程,這一過程帶來了大量的創業機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營商環境的改善,創業者要靈活運用各種關系,幫助自身了解最新的市場政策和趨勢,及時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從而助推企業發展。
4.6 自然災害與基礎建設
自然災害是難以預測和控制的,但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農村創業者應對風險能力較弱,所以應該設置具有政策性的保險制度。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削弱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因此創業者在對項目做整體規劃時,要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此外,政府在做好災害風險警示工作的同時,應大力支持創業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困難的地區,政府更要提高對其支持力度。
4.7 創業培訓,提高素養
當前,要通過開展創業相關培訓活動,提高農村創業人員的素養。在創業人員培訓工作中,需要擴大培訓范圍,以支持農村創業者的創業需求,并提高培訓的整體效果。同時,需要為農村創業者提供相關的指導與支持,如對項目可行性進行評估等,結合當地特色進行項目開發。例如推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同時開發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項目,促進“互聯網”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同時,探索返鄉創業的新機遇,培養創業者的才能,減少盲目創業的行為,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為切實提高培訓質量,可以采取跨部門合作模式,將返鄉創業就業培訓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
參考文獻:
[1] 劉志陽,趙陳芳,李斌.數字社會創業:理論框架與研究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4):3-18.
[2] 彭偉,殷悅,沈儀揚,等.創業生態系統如何影響區域社會創業活躍度?——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44(9):121-134.
[3] 胡望斌,彭小平,彭息強,等.創業者親社會動機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10):91-106.
[4] 趙策,董靜,余婕.主觀幸福感、社會責任與企業創新——基于中國農村創業者的經驗證據[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44(9):103-120.
[5] 藺楠,包頡.文化價值觀對農民創業融資影響的研究——來自“中國千村調查”的數據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6):38-54.
[6] MECCHERI N ,PELLONI G.Rural entrepreneurs and institutional assistance: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mountainous Italy[J].Entrepreneurship Regional Development,2006,18(5):371-392.
[7] GRANDE J.New venture creation in the farm sector-critical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1,27(2):220-233.
[8] 董靜,趙策.不同社會網絡關系對農民創業意愿的影響[J].求索,2019(2):56-65.
[9] 陸瑤,李巍,李雨洋.戰略聯盟、市場雙元與農村創業企業績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1):62-71,226.
(責任編輯:要 毅)
基金項目: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視角下湖北省農村創業者社會創業現狀研究”(21Y088)
作者簡介:喬輝(1976-),男,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