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文 楊立興 張秋松 管香玲
多年來,承德市農廣校以服務三農為中心,以農民中職教育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民中職教育,發揮體系辦學優勢,圍繞鄉村產業發展和人才振興,開展農民函授中專教育、高素質農民培育等工作,有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一、構建教育培訓體系,推動教育培訓一體化發展
學校發揮體系辦學優勢,構建“1+8”教育培訓體系,形成以市校為龍頭,8所縣(市)分校為基礎的辦學體系。多年來,市、縣農廣校被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積極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近五年來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6987人。平泉市農廣校和圍場縣農廣校被中央農廣校評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增效百佳校”,平泉市農廣校被省校評為“中等職業教育管理示范校”,興隆縣農廣校被省校認定“中職教育改革試點校”。農廣校成為農民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力軍和主陣地。在做好農民培訓的基礎上,為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將高素質農民培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相結合,拓展了辦學領域,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村干部管理能力提升教育過程中,按照函授中專教學要求進行系統培養,近五年累計招生1514人。在與高素質農民培育銜接中職教育的過程中,把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納入中專教學計劃,形成中專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了以農民培訓為基礎,以農民中職教育為骨干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面向三農開展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
學校始終以秉承服務三農理念,以職業教育為根本,大力培養鄉村振興人才。一是面向農村,推動鄉村發展。中職教育圍繞縣域主導產業發展,采取“送教下鄉”教育模式,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開展職業教育。實現“校村園社”相結合,將知識送到農民家門口,做到以村建班、以社建班、以村鎮建班,助力鄉村振興。二是面向農業,推動產業發展。學校始終以農業為根基,圍繞優勢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科學設置專業。開設了休閑農業生產與經營、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現代農藝技術、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現代林業技術、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專業課程,滿足農民需求,更好服務農業生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三是面向農民,提升素質素養。農民素質提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學校以農民為本,始終把農民能力素質提升放在第一位。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把一批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干部、鄉村治理及社會發展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骨干、農業企業負責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頭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凡是初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以上都可以參加職業教育,使其素質和學歷雙重提升。
三、構建“五融合”聚合體,推動農民職業教育發展
高素質農民培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一體化發展,在做好農民培訓的基礎上,為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將高素質農民培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相結合,拓展服務領域,助力鄉村人才培養。一是培訓與職業教育相融合。按照函授中專教學要求進行系統的培養,在與高素質農民培育銜接中專教育過程中,把中職教學計劃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中,構建“培訓+學歷”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教育持續發展。二是產業與專業相融合。以高素質農民培育為依托,以鄉村產業發展為基礎,將中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相融合,采取“送教下鄉”教育模式,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開展職業教育,平泉市農廣校圍繞設施農業發展開設了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興隆縣農廣校圍繞全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大力培育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才,開設了休閑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專業。承德縣圍繞鄉村建設開設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助力人才培養,推動產業振興。三是人才培養與學歷提升相融合。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以黨員“雙育工程”為抓手,將村“兩委”成員、黨員干部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中,引導農村黨員干部參加中等職業教育,形成“培訓+學歷”人才培養機制。興隆縣農廣校開展鄉村振興帶頭人學歷提升行動,培養休閑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專業鄉村振興人才。承德縣農廣校開設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就地就近培養更多高層次、本土化人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四是教學鏈與產業鏈相融合。學校以突出產業和素質能力為導向,遵循成人教育規律和農民學習特點,深化農民職業教育“農學交替、彈性學制、送教下鄉”辦學模式,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根據專業設置,靈活安排教學實踐,農閑季節以課堂教學為主,生產季節以生產實踐為主,開展“一對一”和“一對多”的服務指導,解決學員在全產業鏈上遇到的技術難題。五是線上與線下相融合。一方面,用好“互聯網+”。通過冀農云學堂、微信群、農博士在線等搭建起了專家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及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的平臺,對教學及跟蹤服務指導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開展線下服務,成立了由“農技專家+指導員+班主任”組成的技術指導團深入村、產業園區和實踐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四、建立聯合育人機制,共建人才培養路徑
多年來,承德市農廣校積極與各部門聯合,走聯合辦學發展之路,推進農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一是與部門聯合。興隆縣、圍場縣和承德縣農廣校積極與縣組織部相結合,以黨員“雙育工程”為抓手,將黨員干部納入農民培育中,引導高素質農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參加中等職業教育,就地就近培養更多鄉村治理人才。二是與產業村聯合。平泉市農廣校圍繞鄉村產業發展,與產業村相結合開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等專業,大力培養農業技術骨干。三是與農民田間學校聯合。以農民田間學校為載體,開展農民職業教育,興隆縣與農民田間學校聯合,為中職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基礎保障。
五、建立“五化”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在深化農民職業教育“農學交替、彈性學制、送教下鄉”辦學思路的基礎上,建立“五化”教學管理模式。一是教學管理制度化。學校制定了教學管理辦法、教學點管理辦法、專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班主任管理辦法、學員管理辦法、課堂及實踐教學管理辦法,為教學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證中職教育教學工作順利實施。二是教學過程多元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方便學員學習,教學過程采取“自學+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實踐教學”方式,學習形式靈活多樣。遵循農民生產生活規律,靈活安排教學實踐,農閑季節以課堂教學為主,農忙季節以學員生產實踐為主,解決學員工學矛盾問題。三是課程設置模塊化。各專業課程設置采取模塊化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選修課”“生產實踐”,其中選修課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和學員需求可自主選擇課程。四是學員管理精細化。學員管理是教學管理工作重要環節之一,是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實行“雙班主任制度”,學校選派責任心強、工作扎實,組織能力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負責組織教學組織和日常管理工作,通知、組織學員上課,開展課外活動,督促學員完成作業。強化考勤管理,任課教師嚴格按照考勤管理制度,對學員進行考勤管理。五是檔案管理規范化。安排專人負責學員檔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學員注冊檔案、學員信息檔案、專兼職教師管理檔案、班主任管理檔案、教學檔案及相關管理制度、學員作業、實驗實習報告、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等第一手資料,統一標簽,統一歸檔,做到有案可查。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廣校承德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