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亮
【摘要】在科學育人觀的優質督促下,教師積極推動幼兒教學工作走向與時俱進、科技助力、智慧優化,為幼兒架構實物化、沉浸感、素養型的人文環境。為了促進幼兒教學實現提質增效,教師深度研究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必要性,全面簡述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可行性,扼要概括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育人價值,系統總結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科學方法。因此,教師在幼兒教學中自覺架構自然課程,為幼兒提供模擬型、親近感、趣味性的自然情境,加速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自然課程 ?必要性 ?可行性 ?育人價值 ?科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136-03
幼兒階段正是一個生命高速發展的成長起點,需要教師融入更多更好的思維啟迪、思想導引、能動催發,為幼兒提供人文滋養、生命導航。為了優化幼兒教學的品質感,教師科學架構自然課程體系,為幼兒提供親民感、適宜性、素養型的成長空間。自然課程能夠為幼兒架構有設計、高體驗、啟迪性的育人環境,引導幼兒在沉浸感悟、多維交互中集思廣益、互助成長。所以,自然課程能夠促進幼兒教學工作實現智慧定位、人文提質、活動挖潛、創新增效。
一、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多,現代幼兒面臨著日益富足的生活環境,甚至個別幼兒已經進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環境,并在家庭范疇內沉浸于智能手機的虛擬世界中。可見,幼兒開始進入足不出戶的弱發展態勢,需要教師科學培養幼兒對于自然環境的親近感與積極意識,指引幼兒積極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幼兒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實物感知、情境沉浸、高階思維以及多維暢想,幫助幼兒更多地感悟自然規律、動植物知識、天氣信息、運動知識等。因此,教師為幼兒構建高水平的自然課程,具有非常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可行性
教師是幼兒教學工作的承載者與完善者,自然滿足幼兒進行實物認知、直觀思考、簡易認知的能動需求,以自然課程作為師生之間思維點撥、靈感啟迪、方法指導的信息媒介。教師能夠成為自然課程的研究者與架構者,立足業務能力水平與專業技術素養科學推進自然課程的智慧設計、人文架構、提質增效。另外,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需要在自然課程中進行實物認知、情境沉浸、深度思考。可見,自然課程能夠成為教師優化幼兒教學的人文抓手與物質基礎。
幼兒園不僅擁有數量較多的景觀樹、月季花、冬青灌木、法國梧桐等美化植物,還擁有幼兒開展區角活動的特色植物種植空間,能夠為幼兒架構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教師能夠立足幼兒園內的現有教學資源以及一些模擬型游戲材料為幼兒架構自然課程,科學培養幼兒對于自然景物的親近感與好奇心,推動幼兒融入到自然課程之中。所以,幼兒園擁有教師創設自然課程的良好物質基礎,能夠為幼兒架構高層次、高體驗、高價值的認知沉浸環境。
三、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育人價值
首先,教師構建自然課程有助于幼兒擁有現實植物群落支持、模擬自然環境輔助的多維度認知環境,指引幼兒在實物把玩、情境沉浸、信息處理中逐漸釋放生命活力。幼兒能夠在自然課程活動中踴躍觀察植物外形、深度思考自然規律、縝密推敲課程知識,幫助幼兒形成強烈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思考意識。幼兒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認知意識、交互思想,固化主體素養。因此,教師構建高品質的自然課程有助于幼兒獲取信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
其次,教師能夠在自然課程的科學架構中淬煉智慧設計方法、專業育人素養,更好地掌握幼兒的身心發育條件與綜合認知能力,提升幼兒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定制化。自然課程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驗證課改方法、完善創新思路,為幼兒教學工作實現提質增效提供持續不斷的智力支持與能動推進。自然課程還能夠成為教師高品質完成教書育人工作的活動支點,提升幼兒教學工作的設計品度、智慧高度、活動效度,同時科學淬煉高素養的人力資源基礎。
最后,教師為幼兒精心設計自然課程活動,能夠踐行生本教育理念,以幼兒的認知能力水平以及思維活動需求去科學定制課程環境,為幼兒架構適宜感、親民性、簡易化的認知環境。教師精心設計自然課程能夠加速科學育人觀與幼兒教學的深層次整合,為幼兒更多的思維方法培養、拓展意識啟迪、認知能力提升,助力幼兒擁有學習意識、思考習慣、求知熱情。所以,教師科學完善自然課程能夠為幼兒提供高體驗、沉浸感的認知環境,幫助幼兒習得課程素養。
四、構建幼兒自然課程的科學方法
教師應科學開發幼兒園現有資源科學架構自然課程,為幼兒提供情境性、沉浸式、主體化、能動型的認知環境,助力幼兒在自主觀察中思有所得。
(一)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校園環境
教師需要立足生活教育理念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校園環境之中,借助幼兒園內數量較多的景觀樹區域架構自然課程,為自然課程增添生活氣息、真實情境。幼兒能夠在基于景觀樹的生活情境與自然課程中快速沉浸,慢慢融入到高效化信息自主獲取態勢,助力幼兒集聚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信息。因此,自然課程融入到校園環境,能夠為幼兒提供生活化、真實性、沉浸感的優質認知情境。
例如,教師可以與園長進行信息溝通,在園內的某個角落進行植樹活動,完全依靠教師群體與幼兒群體的整合實力有計劃、有規劃、有階段地進行土地平整、區域劃分、植物設定、挖坑活動、樹苗固定、澆水活動等。這樣,教師就會帶領幼兒融入到自然環境中的植樹造林活動,雖然教師與幼兒的勞動效率較低,卻能夠借助園內環境更好地引導幼兒參與勞動、體驗勞動、享受勞動,還能夠開心快樂地融入到園內的微型自然環境中。然后,教師還要帶領幼兒對植樹區域內的地面進行簡單硬化,便于以后教師帶領幼兒在小樹林中進行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自然觀察、信息積累。另外,教師還要針對“小樹林”進行活動設計,有效推動自然課程有序有效地科學推進,充分展示“小樹林”的教學價值與課程價值。例如,幼兒能夠在小樹林中進行樹葉觀察活動,探尋不同樹種的不同外形葉子,指引幼兒在小樹林中進行沉浸式學習活動。為此,教師應確保小樹林有多元化樹種,如杏樹、桃樹、李子樹、蘋果樹、梨樹等,為幼兒架構一個有花有果的趣味世界,助力幼兒的積極觀察。所以,園內環境能夠為自然課程的全面推進提供堅實的空間支持與材料支持,以多元化、趣味性的“小樹林”支撐起自然課程的研究情境與活動空間,科學開展自然課程活動。
(二)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特色種植
教師需要立足生本教育理念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特色種植之中,以幼兒的主觀需求為種植設計,投其所好地進行定制性種植活動,以此提升幼兒對特色種植活動的專注度。也就是說,特色種植是教師針對幼兒的個體喜好而定制的種植區域,能夠提升種植區域對于幼兒的吸引力與專注度。因此,特色種植能夠優化自然課程的主體支持與能動保障,指引更多的幼兒融入到自然課程中。
例如,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特色植物的選擇活動,每個幼兒可以說出兩個自己最喜愛的常見植物,或蔬菜,或莊稼,提升種植活動的人文色彩與生本支持。幼兒可以提供需要種植的植物名稱,如櫻桃、西紅柿、黃瓜、甜瓜、玉米、大豆、高粱等,并根據園內種植面積的大小確定植物的具體數量。然后,教師將上述蔬菜或莊稼拍攝成圖片,并制作成標牌,插在指定區域內。教師還要帶領幼兒進行種植活動,按照預定的種植計劃進行翻土、施肥、澆水、種植、出苗、管理、收獲等活動,為幼兒開展全程式、整體性、全面化的勞動內容與種植活動,推動自然課程的務實開展、有序落實。由于每一項種植的蔬菜或莊稼都承載著不同幼兒的主觀意愿與個性期許,從而使特色種植活動具備較強的人氣指數與群眾基礎。幼兒能夠積極參與該區域內的體力勞動、苗期管理、澆水活動、捉蟲活動、收獲活動等,有效提升自然課程的主體支持廣度、群體活動效度。可見,教師立足幼兒群體喜好而精心定制的特色種植活動,從起點到終點,都能夠承載幼兒的專注度與探究度,優化自然課程的活動層次。所以,基于教師智慧的特色種植活動能夠將幼兒的群體喜好很好地與種植活動進行深度關聯,有效夯實自然課程的群眾基礎與能動支持,吸引更多的幼兒參與到特色種植活動中。
(三)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區角活動
教師需要立足結構主義理念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區角活動中,引導幼兒在室內環境中針對模擬型自然情境進行主動觀察、深度剖析。區角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進行信息感知、知識汲取的專門認知環境,能夠與自然課程進行深層次的活動融合,以高品質的自然區角活動助力幼兒的沉浸感知。因此,區角活動能夠成為自然課程的物質基礎,為幼兒提供高層次的室內環境與模擬空間。
例如,教師可以在自然區角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兩個一樣大的魚缸,每個魚缸中投放相同數量的金魚,并在其中一個魚缸內放置一些水藻。然后,教師應引領幼兒仔細觀察金魚在兩個魚缸內的生活情況,以此推測水藻對于金魚生活的直接影響。當幼兒觀察出有適量水藻的魚缸內金魚較為活潑時,教師應為幼兒進行知識解析,是水藻在有光的時候進行光合作用,自然能夠釋放出金魚賴以生存的氧氣。金魚在氧氣充足的時候擁有較強的生命活力與興奮程度,能夠積極活躍在水中游來游去。另外,教師還可以趁機解釋一下,魚缸內的水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晚上沒有光的時候水藻反而需要吸收水中的氧氣。這樣,幼兒就會集聚一些非常實用的生活經驗與養魚方法,也幫助幼兒集聚一些關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以及晚上植物需要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知識。可見,區角活動與自然課程能夠進行優質整合,幫助幼兒獲得多種多樣的自然情境,引導幼兒在直接觀察、多維探尋中集聚更多的自然知識。所以,基于教師智慧的區角活動能夠成為自然課程的落實基地,為幼兒提供知識性、生活化、實用型的自然知識積累,助力幼兒的沉浸感悟、課程發展。
(四)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科技設備
教師需要立足創新教育理念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科技情境之中,以科技設備為幼兒提供虛擬型、電子式、直觀化的認知情境,推動自然課程走向科技層面。科技設備能夠解決幼兒園自然課程的創設成本問題,以科技情境、自然畫面、立體渲染助力自然課程的有效落實。因此,科技設備能夠推動自然課程走向虛擬性與趣味感,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成本低廉、科學高效的認知界面。
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動畫片“大自然的奧秘”中關于自然知識的相關視頻素材,利用現有的自然知識視頻素材為幼兒提供高體驗、高品質的視頻學習情境。這樣,幼兒就會在視頻的帶領下一起融入到虛擬化的自然環境中,共同研究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常識與自然規律,加速自然課程在多媒體設備上的高效開展。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十萬個為什么”的視頻素材,并為幼兒精心挑選與自然知識息息相關的視頻素材,為幼兒提供全新主題思想的動畫片欣賞活動。可見,幼兒能夠再次沉浸于“十萬個為什么”創設的自然情境、生活氛圍、親切場面之中,開心快樂地跟隨著視頻素材進行信息處理與知識汲取,展示“十萬個為什么”視頻素材的教學價值與育人功能。無論是“大自然的奧秘”,還是“十萬個為什么”,都能夠為幼兒提供虛擬版的自然知識學習機會,能夠成為自然課程活動的落實基礎。所以,教師應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展示精心挑選的視頻素材,推動自然課程實現虛擬化。
綜上所述,自然課程是幼兒融入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好機會,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親自然行為,指引幼兒參與到保護大自然的積極活動中。同時,幼兒能夠在自然課程中集聚大數量、豐富化、多元性的植物知識與自然規律,助力幼兒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較高的能力水平、優良的課程素養。因此,教師以自然課程為幼兒教學工作提質增效的人文抓手,并推動自然課程融入到校園環境、特色種植、區角活動、科技設備,努力為幼兒架構有設計、親民化、素養型的認知環境,助力幼兒的沉浸觀察、多維思考、開放拓展、能動整合。
參考文獻:
[1]朱沁蕓.自然課程促進幼兒自主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23(8):39-42.
[2]袁超.幼兒自然課程活動的建構與實施——以大班班本課程“嗨,你好小樹林”為例[J].好家長,2023 (13):66-67.
[3]陳彥琪.淺談生態學視角下幼兒“親自然”的課程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29):61-64.
[4]朱彩燕.自然課程引領下幼兒自主性美術活動的思與行[J].幼兒100(教師版),2022(6):64-66.
[5]王莉,陳知君,何蓉娜.基于兒童天性的幼兒親自然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早期教育,2021(51):46-50.
[6]楊丹菁.探索·體驗·成長——與幼兒一起走進自然課程[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1(39):15-16.
[7]盧婭檸,閔慧祖,徐瑩瑩.幼兒園自然教育的背離與回歸[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46-51.
[8]張瑩瑩.讓課程回歸生活——基于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