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
崔某為某城中村村民,在該村拆遷后為了便于村民交流,熱心建了村民微信群,邀請包括趙某在內的諸多村民入群,自己為群主。之后,村民經常在群里溝通村里的婚喪嫁娶、醫保繳納、福利領取等事宜。趙某因對拆遷安置政策不滿,天天在群里謾罵村干部,并與其他村民爭吵。為了糾正群里的風氣,崔某將趙某移出群。趙某發現自己被移出群后氣憤不已,要求重新入群,被崔某拒絕。趙某一氣之下將崔某告至法院,要求崔某向他賠禮道歉并恢復他群成員的身份。
請問,法院會支持趙某的訴訟請求嗎?
律師解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微信群是自然人基于某種社會關系通過網絡組建的交流平臺。微信群的群主、群管理員對群成員有自主選擇權,群成員入群、退群也有自主選擇權,群主、群管理人員解散群、規范群成員言行以及把群成員移出群等行為均系成員間自治行為,屬于社會交往范疇。該類行為未創設或變更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產生的糾紛不屬于民事法律調整的范疇。本案中,崔某作為群主,將發表不當言論的趙某移出群,是對群進行管理的自治行為,產生的糾紛不屬于民事訴訟受案范圍,因此法院會駁回趙某的起訴。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