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體操教學是衢州市體育課改研修團隊成立以來主要研究的內容之一,也是浙江省體育教研探索和改革的重要領域之一。衢州市教研員祝芳老師在“體操回歸校園”活動中重點解讀了《衢州市“強化體操教育”,構建小學校園體操“學練賽評一體化”行動方案》,并將若干學校作為“體操回歸校園”試點校。本校作為全市校園體操教學的先行者,在一年多的實踐探索中,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小學體操“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讓體操全面回歸課堂,回歸校園,回歸兒童的童年,提升學校體育育人質量,優化育人文化。
關鍵詞:學練賽評一體化;小學體操,教學;實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5-0023-03
隨著《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與新版《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配套用書的啟用,體操教學的價值日益凸顯,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來說,體操的學習有助于開發身體潛能,發展核心素養。2022年衢州市中小學體育教研員祝芳在全市中小學提倡“體操回歸校園”行動,力求通過“體操回歸校園”行動讓學生終身受益。筆者所在學校借新課標頒布和“體操回歸校園”行動的契機,進行了體操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重視在體操教學中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探索,已成為全市校園體操教學實踐的先行者之一,并于2023年3月成功舉辦全市“體操現場會”。本文基于《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學、練、賽、評”一體化角度闡述衢江區東港小學在體操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之路。
一、設計課程方案,突出“學”的基礎性
要進行體操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應以“學”為基礎,明確在小學階段體操教學中,學生要學會什么。根據新課標提示,小學體操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水平一基本運動技能中的非移動性技能和水平二、水平三的專項運動技能體操類內容。結合新課標、省綱要,省綱要配套用書以及本校的實際情況,重新架構并制定了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方案(表1、表2、表3)和設計學期體操類課程內容安排(表4)。
從表1~4可見,編排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方案時,水平一以每學期72課時,水平二和水平三以每學期54課時進行編排。整個小學階段體操類教學安排了192課時,其中水平二和水平三階段,每個學期安排一個獨立的體操類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另外一個學期通過綜合類大單元學習。整個體操教學采用大單元教學的形式,以確保學生掌握技能,加深體驗與理解。在水平一階段主要設置了滾翻、平衡、翻轉、支撐等發展學生身體意識、空間意識、力效意識、關系意識的運動技能,讓學生感受非正常體位下的穩定性控制,重心間的轉移與控制,方位、姿態、空間的感知[1]。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建立平衡—打破平衡—建立平衡”的大概念。給學生建立一個強大的動作庫,為體操專項技能學習打基礎。水平二和水平三階段,主要圍繞“人人會側手翻,人人會手倒立”這一口號制定體操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的上肢力量,上下肢的協調性,在每個年級設置了滾翻、支撐、懸垂,通過學習不同姿勢的懸垂,有難度的滾翻,靜動態的支撐,讓學生學會側手翻和手倒立動作,讓學生感受到體操的魅力。
二、開展課間活動,突出“練”的常態化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勤練”是保障學生掌握技術的基礎,要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體操類的技術動作,保障學生校內練習時間,主要采用大課間集體練習、小課間分班練習和放學等待間自由練習的方法。為實現“人人會側手翻,人人會手倒立”,從水平一至水平三分別設置了符合學生學情的難度梯度的練習,水平一主要通過“平衡、滾翻和支撐”類練習發展學生的非移動性技能,從而為專項能力做準備;水平二、三以“跳背、側手翻、手倒立”三個動作為主要練習內容,讓學生每天有時間和空間進行鍛煉,讓“勤練”為“教會”賦能,確保學生真正的“學會”(表5)。
小學體操動作練習中,需要強大體能的支撐,為了快速有效地發展學生體能,在小課間時段,讓學生進行體能類練習,主要以發展上肢力量的掛杠練習和發展上下肢協調性的摸高練習為主,還有各種器械體操類組合動作練習,如單桿直臂懸垂移動、吊環擺動+懸垂等(圖1),通過課間的練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體操動作。放學時段的自由練習,學生在學校廣場的等待區,自由的練習滾翻、拉伸、側手翻等動作,不僅是練習的過程,更是一個展示自我的過程。通過三個時段的練習,保障了練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體操技能,能夠更加熟練運用。
三、組織每月賽事,突出“賽”的全員化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常賽”是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和技能方法之一,通過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體操展示或比賽,激發學生參與體操運動的興趣,感受體操運動的魅力,在展示與比賽中領悟體育之意義,發揚體育之精神。
本學年中,通過“每天PK賽——每周小組達標賽——每月全員賽”等賽事組織體操類運動賽事,并要求全員參與的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受“體操在身邊,人人會體操”。以摸高項目為例,每周達標賽組織方式是:每班按學號隨機抽取10人參賽,每人兩次摸高機會,取兩次中的最好成績,將本班最好成績累加,按累加成績高低排名,在同年級組內排名,按1/3的比例評出月優秀班級,同時按名次評選出“小達人”,登上排位賽榜單。
比賽是學生非常樂意參與的環節,通過三種形式的比賽,讓每一位學生享受比賽的樂趣,也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如,班級門口的排位賽,每個項目前五名在班級門口的排位表上公示,任何一位學生利用課間都可以進行比賽。贏得比賽的學生,可以隨時更新排位版,從而發揮學生自覺鍛煉的精神、樂意挑戰的品質。
四、構建星級評價,突出“評”的反饋化
《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要重視綜合性學習性評價,重視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本校在進行體操教學實踐中重視“以評促學”,形成了具有反饋作用的星級評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闖關形式貫穿整個評價,對學生運動認知水平、技戰術運用能力、體能發展水平、行為品德表現四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定。
以六年級星級評價為例,從評價單上可見(表6),認知水平是說出整套動作的組合動作名稱與方法、關鍵要點,說出動作之間銜接點。動作展示水平及體能是站立墊子前面舉手示意,然后依次完成手倒立—支撐跳躍成蹲撐—箱上前滾翻—跳山羊—連續側手翻5個動作,并舉手做結束動作。通過5個觀測點對每個動作進行星級評價。并通過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表現,測評相應的體能情況。行為品德表現是通過學生在測試過程中展現的情意表現,并結合日常情況,由任課教師自主測評,不計入本次測評范圍。根據測評的要求“表現出組合動作的難度、連貫、穩定、美感,完全具備組合動作所必備的柔韌、力量、平衡、協調、靈敏等體能”所表現出的不同程度,進行不同等級的“星級”測評,優秀:3星;良好:2星;及格:1星。
在評價主體上,破除教師評價的單一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中。測評過程中,采用學生評委的方式進行測評,每個測試點位安排一位學生,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標準進行星級打分。學生按照測試小組依次進行測評,每個點位的學生評委依次輪流,確保學生理解體操動作的能力,保障測評過程中的公平性,從而實現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圖2)。
五、成效與反思
經過一年多“學、練、賽、評”一體化實踐與探索,學生每天體操類運動量增加,變得更加自信,勇于挑戰自我,身體控制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得到了提升。學校體育文化濃厚,教學樓走廊吊環、掛桿,操場邊的平衡木、攀巖墻,體育館的體操墊、跳箱等場所,隨處可見學生自主鍛煉的身影,展現出有一定難度的身體控制能力。學校實現了體育強體質、體育強質量、體育強榮譽的強校新理念。學校的綜合質量評比由之前的全區第六名提升至第三名,學生的近視率降低了0.35個百分點,直臂懸垂平均時長提升到一分鐘以上。主打體操元素的大課間活動,獲得兄弟學校的一致點贊,并榮獲衢州市“陽光大課間”評比一等獎。
在“學、練、賽、評”一體化實踐與探索中,將繼續優化每學期體操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已學并掌握的體操技能情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學期體操教學內容。評價方式更加全面化,形成以學生運動認知水平、技戰術運用能力、體能發展水平、行為品德表現四個維度的綜合化評價。希望通過六年的實踐,形成一套完善的“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視域下小學體操教學模式,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體操教育的強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