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其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培養的人才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技能性、實用性等崗位特征。技工院校對鄉村振興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不僅是鄉村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鄉村傳統技藝挖掘、鄉村勞務品牌培育、鄉村職業標準編制、鄉村創新創業孵化的有力助推者。本文概括針對技工院校技能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及困境,以杭州第一技師學院為例,提出了搭建“多方聯動、資源匯聚”的鄉村工匠培育平臺、建立“產業引領、項目支撐”的鄉村勞務品牌數據庫、構建“產教融合、雙師共育”的鄉村工匠成長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鄉村振興;路徑模式
課 題:本文系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2022年度首批技工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專項課題“技工院校技能助力鄉村振興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為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指明了方向。國家發展要靠人才,民族振興要靠人才,鄉村振興同樣要靠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實現廣大農民美好生活,關鍵要靠人才。鄉村振興對高素質技能人才具有廣泛的需求,技工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教育方式,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提供充足的實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杭州第一技師學院創辦“工匠學院”,設立“山區四縣(市、區)”鄉村工匠培育基地的探索與實踐,正是技工教育為鄉村振興獻“技”賦能的生動實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尤其是鄉村技能人才,只有人才的供給跟上了,相關產業才能正常運轉、迭代升級,鄉村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火起來,鄉村教育才能提質增效,新模式、新業態才能不斷涌現,鄉村振興才能實現。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既需要高端的農業科技人才、大國工匠,也需要中端的農技推廣人才、能工巧匠,更需要大量的一線高素質農民。而技工院校則是培養鄉村技能人才的前沿陣地,是保障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的育才基地。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達3.1億人,年齡在36歲至54歲之間的占47.3%,年齡55歲及以上的占33.6%。同時,從文化程度來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在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91.8%,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年。“初中農業”“小學農業”水平難以支撐鄉村振興,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學歷層次低的問題嚴重制約鄉村振興與現代化農業發展。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就地就近開展生產技術和文化素養培訓,或引入有一定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青年才俊到農村就業創業。相關數據顯示,在全國職業院校(包括技工院校)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占比70%以上,而且目前技工院校所開設的專業門類也基本上覆蓋了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通過技工院校為鄉村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吸引畢業生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讓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賦能。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國家將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賦予職業院校新的使命。2023年年初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和服務目標的新認識、新部署,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辦學方向。技工院校在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同時,也可利用自身的專業、人才、技術優勢,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一)助力鄉村專業人才成長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不斷加快,許多技工院校及時優化專業體系,根據當地農業和農村產業的發展,及時打造精準服務當地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高水平專業群,加強校農(涉農企業)合作、校地(當地鄉鎮)合作,完善涉農專業課程體系,開展農業種植、農業養殖、農技推廣、鄉村旅游、網絡直播、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等緊缺型鄉村專業人才培養,為當地鄉村振興輸送了大量實用型技能人才。
(二)助力鄉村能工巧匠培養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許多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部隊轉業的退伍軍人以及懂得農業技術、網絡直播、鄉村旅游等領域知識的各類人才逐漸回歸鄉村。作為具有社會培訓職能的技工院校,在搞好學歷教育的同時,要做好農村已有勞動力和返鄉入鄉相關人員的職業培訓工作。地方政府應出臺扶持政策,因勢利導,鼓勵更多的返鄉入鄉人員在當地進行就業創業,并聯合當地技工院校,提供有較強針對性的鄉村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技能人才培養,營造有利于鄉村能工巧匠實現“出彩人生”的良好環境。
(三)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是技工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突破口。技工院校要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主動融入鄉村產業發展,了解當地產業的規劃和發展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幫助鄉村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老、鄉村直播銷售等特色主導產業。深化政府部門、技工院校、行業企業、當地鄉鎮之間的合作,協助搭建鄉村產業發展平臺,聯合建設農業產學研示范基地、鄉村工匠培育基地、技能創新和創業孵化基地,推動農業產業鏈、人才培養鏈、科技推廣鏈精準對接,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結構變革和質量提升。
(一)技工院校涉農專業相對招生難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技工院校對涉農專業也越來越重視,但隨之而來的是相關專業相對招生難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社會認可度偏低,許多學生家長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家長,不愿讓自己的孩子選擇涉農專業;二是涉農產業企業規模總體偏小,工作環境需要改善,待遇亟待提高;三是技工院校涉農專業投入偏低,學生不愿意主動選擇涉農專業。
(二)技工院校“工匠型”專業名師力量有待加強
技工院校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學能力,還要具備高超的專業實踐能力。據調查,技工院校的師資主要為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的畢業生,多數教師雖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但操作技能與行業工匠大師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鄉村傳統技藝或產業方面,技工院校教師缺少鄉村能工巧匠應具備的高超技藝,在實際教學中難以滿足培養適應鄉村振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技工院校培養鄉村工匠方式有待創新
技工院校的“專業”與鄉村產業的“職業”在內涵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多數技工院校除開設一定數量的文化課程外,還會圍繞“專業”設置較多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實訓課程,由于“專業”涉及面廣,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講究面面俱到,這勢必造成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如“蜻蜓點水”般不夠深入,加上培養過程與鄉村企業、鄉村產業之間的融合度不高,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崗位技能水平不高,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一)搭建“多方聯動、資源匯聚”的鄉村工匠培養平臺
多方聯動是指在鄉村工匠培養過程中匯聚地方鄉鎮、技工院校、鄉村企業等多方力量,協同推進鄉村工匠培養。地方鄉鎮比較了解當地鄉村產業整體布局及發展狀況,對鄉村應“培養什么人”以及能給予“什么扶持政策”比較清楚。技工院校培養鄉村工匠有較好的教學資源,對“怎么培養人”有一定經驗。鄉村企業是鄉村產業生產、加工或經營的主體,往往擁有一定的技術骨干或技術能手,在鄉村工匠培養過程中,鄉村企業技術骨干或技術能手既是企業內部職工培訓的實施主體,也能為技工院校的學生或學員提供崗位實訓資源。地方鄉鎮、技工院校、鄉村企業多方聯動,將幾方資源匯聚在一起,通過平臺建設,使集聚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為了切實推進工匠培養工作,于2019年成立了杭州工匠學院,分別與淳安縣、桐廬縣、建德市、臨安區“山區四縣(市、區)”成立了4個鄉村工匠培育基地,將政府部門的政策資源、技工院校的教學資源、企業的實訓資源、鄉鎮的產業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多方聯動、資源匯聚”的鄉村工匠培養平臺。經過近幾年的運行,該平臺在鄉村工匠技能提升、技術交流、技術研發、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二)建立“產業引領、項目支撐”的鄉村勞務品牌數據庫
俗話說,搭臺唱戲。臺搭好了,需要有項目來支撐。地方政府應充分依托鄉村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突出就業導向,通過大力培育鄉村勞務品牌項目,選樹勞務品牌技術能手,開發勞務品牌職業標準,建立地方勞務品牌項目庫、技術能手庫及職業標準(規范)庫,為后續職業技能培訓及勞務品牌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依托工匠學院淳安(大下姜)鄉村工匠培育基地,結合當地發展旅游業的需求,圍繞淳安鄉村特色產業,挖掘出一批鄉村傳統手藝人、非遺傳承人、鄉村新農人,培育“千島湖廚師廚娘”“千島湖阿姨”“千島湖網紅小姐姐”等項目品牌,協助地方鄉鎮開發了“大下姜十大碗”,并建立了中式烹調師、中式面點師、養老護理員、互聯網營銷師(網絡直播員)等與項目品牌對應的職業技能標準。依托工匠學院建德鄉村工匠培育基地,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建德豆腐包師傅”“建德草莓師傅”“梅城曬面師傅”等一批勞務品牌項目,并協助開發了“建德豆腐包制作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及考核題庫,建立了“建德師傅”系列品牌項目和技術能手數據庫。
(三)構建“產教融合、‘雙師共育”的鄉村工匠成長體系
技能助推鄉村振興,最終要落實到鄉村技能人才的培養、選拔及創新創業孵化等方面。通過技工院校、地方鄉鎮及鄉村企業的共同努力,讓村民及返鄉入鄉的農業主力軍提升技能水平,讓更多的村民就好業、創好業,最終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助推鄉村振興。為此,應著重做好技工院校與鄉村企業、鄉村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工作,發揮各方資源優勢,通過“雙師”共育的方式,構建好鄉村技能人才培養成長體系。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依托工匠學院,聘任行業企業的名匠大師為學院教授,將其錄入學院“工匠名錄”,讓社會名匠大師和學院教師一起參與學院專業實訓課程和教學計劃的制訂,參與校內學生的實訓指導和校外學員的培訓授課。每年為“山區四縣(市、區)”開展多個工種、多個批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并通過鄉村振興技能競賽活動選拔出一大批“鄉村工匠”和“技術能手”。同時,學院在傳統技藝人才聚集地,設立“技能工作站”,通過“雙師”共育,開展技藝交流、技術研習、培訓示范、總結提煉,培育技能共富品牌。在鄉村旅游及民宿聚集地,成立“鄉村民宿管家導師團”,加強對民宿經營者的日常培訓和指導,提高民宿經營者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聯合地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成立“鄉村技能大師工作室孵化工程隊”,入企進村,將“土專家”“田秀才”等高技能人才納入技能大師工作室創建評選范疇,為鄉村技能大師工作室申報提供孵化指導。
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以及鄉村企業的參與和配合是技工院校實現助力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保障,技工院校要聯合地方政府、鄉村企業共同推進鄉村技能人才的培養。同時,技工院校要加強自身“三農”師資隊伍建設,聯合地方鄉鎮培育技能共富品牌,并借助技能培訓、技能認定、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孵化,精準提升鄉村群眾就業創業能力,有效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1]于麗.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J].錦繡·中旬刊,2019(3).
[2]程雪,李紅英.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模式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1(14).
(作者:盧紅華,杭州第一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