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岳龍


在實現美麗新鄉村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土地整理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盡管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各地紛紛出臺政策以支持鄉村持續發展,但在開發和使用農村土地資源時,卻缺乏合理的規劃與保護,導致農村土地資源日益匱乏,土地環境日益惡化。為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視角關注土地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在此背景下,筆者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視角出發,對農村土地整理的優化策略展開敘述,以打造出更具生態友好性和可持續性的土地管理模式,為美麗新鄉村建設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土地整理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采取不同政策和手段對土地的綜合整治,不僅可以改善土質,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益,還有望調節土地結構,實現保持生態平衡的目標。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工作,為農村社區打造更宜居、更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更好地實現美麗新鄉村的建設目標。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及土地整理概念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概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繁瑣而復雜的任務,受自然環境、地域人文和政策法律等多方面元素制約。若某地農業自然資源被過度耗用,將給農業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給環境帶來巨大威脅。因此,人類需要深刻反思自身行為,摒棄過度追逐經濟利益的盲目發展,在農村土地整理工作中自覺維護農業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實現農業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確保未來世代能夠繼續從農業生態系統中獲益。比如,一些農業活動如施肥,噴藥可能會對土壤和水質帶來潛在風險,相關部門應該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強化人為干預,制定政策、加強監管、完善法規,確保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措施得以有效執行。
土地整理相關概述。土地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土地管理工作,旨在通過科學的決策和合理的規劃,對特定范圍內的土地進行結構調整、格局優化、品質優化,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和土地環境的優良性。土地結構的調整是指在綜合考慮土地用途、地形、水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分割、合并、重置實現土地格局的優化,使其更加符合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需要。最終目的是擴大農村可合理利用的土地面積,增強土地耕作能力,提高農田的生產潛力和農產品質量。在整個土地整理工作中,不能忽視的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此,相關部門可以借助科學的方法手段維護生態平衡,比如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土地測量、規劃與設計等先進技術,以確保整個整理過程科學合理、高效可行。
生態環境保護視域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問題
耕地面積減少,土壤品質降低。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超常規開發、農村自建房的盲目擴張、城市開發區的無序延伸,激化城鄉發展矛盾的同時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的急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走向失衡,人地關系日益緊張。大量農田在房地產的擴張性開發下被轉為建設用地,同時農業經濟的不景氣使農田丟荒棄耕現象嚴重,這導致有效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農業基礎被大大削弱。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農村土地利用長期缺乏科學指導,耕地土壤的品質也越來越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各類非農業建設項目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占用了大量優質耕地。這不僅導致了農用地的減少,更引發了土壤污染和退化等問題,威脅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過度依賴化肥使得土壤養分失衡,影響了作物的健康生長,使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降低。城鎮及鄉鎮工業“三廢”排放和農藥的過量施用也是農用地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工業排放中的有害物質和農藥殘留對土地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土壤結構和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這種環境污染不僅降低了農田的生產力,對周邊生態系統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生態鏈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在農業化生產的推動下,農村經濟迎來了迅猛發展,但這一過程伴隨著嚴重的生態代價。農田的擴張導致原有植被被大規模破壞,使得農村生態系統失去了平衡。水土流失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不僅損害了農田肥沃的土壤,還對周邊山體的穩定性構成威脅。農村環境改造的另一突出問題是生態鏈的破壞。隨著農業化生產的推進,許多害蟲失去了天敵,它們大量繁殖成為農作物的威脅。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也迫使農民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而最為令人擔憂的是,農村環境的脆弱性增加,使得微小的自然環境變化都可能引發重大影響。這不僅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對動植物的生存構成威脅。因此,在進行農村土地和生態環境的開發時,必須謹慎權衡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的關系,實現適度開發的目標。
生物多樣性減少,居住環境質量降低。土地開發整理作為一項惠民工程,旨在通過規劃和整理,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并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然而,當前社會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一些人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忽視了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由于“竭澤而漁”心態的存在,一些地區土地被過度開發,導致了生態恢復能力的急劇衰退,這種不負責任的開發行為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越來越多的物種因為棲息地的喪失而面臨滅絕,生態系統愈發失衡。另外,村民日常生活和鄉鎮企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河流,引發了生態修復系統的嚴重退化。這不僅影響了河流水質,使其不適宜于農業生產,還威脅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畜飲用水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同時一些鄉鎮企業在生產中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對環境保護缺乏關注,隨意處置生產廢料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這種偏經濟、輕環保的行為不僅對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也為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帶來了潛在威脅。
生態環境保護視域下農村土地整理的優化策略
提高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完善制度系統。現階段,農村土地整理工作雖然在耕地占補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有諸多欠缺。提出的宏觀策略雖具有統籌性,但實際執行卻缺乏長效性和可持續性,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中。只有通過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村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體的態度和行為。對此,相關部門可以創新宣傳手段。利用廣播、電視、社交媒體等多種媒體平臺傳播環保信息。組織公益宣講等社區活動向村民全面普及環保知識。設置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項目,如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節水灌溉等,讓村民通過實際參與和親身體驗認識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除了強化村民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還需要基于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訴求完善制度系統,從制度層面保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展開。改進并優化土地整理制度系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彈性的土地補償交易機制,激勵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土地整理工作。彈性機制的構建可以平衡各方的權益,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相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促成各權屬方的相互協作,通過組織聽證會引導共識,使土地整理過程更加順暢和公正;健全土地整理的法制框架,將規定、政策與法律法規有機銜接,規范土地整理過程,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在進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工作之前,制定全面的整治方案,建立有效的審批機制,形成全局性的規劃,使各方資源有效整合,最終實現可持續的農村發展。這要求政府制定詳細、可操作的計劃,確保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方案與其他相關方案(如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協調配合,共同推進美麗新鄉村建設的目標;構建農村土地生態環境評估機制。農村土地的整理工作可能對生態平衡產生深遠影響,通過評估機制能夠在項目實施前預測可能的環境變化,從而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維護土地的生態平衡。為了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可以與相關科研單位和高校展開積極合作,先對土地整理項目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再定量評估土地生態系統,全面了解區域土地健康狀況和潛在變化。為了進一步提高評估的可靠性和精準性,還需要制訂土地生態系統質量評估規范,以為整個土地整理項目提供明確的評估標準,使評估結果具有可比性和科學性。
應用差別化土地管理方法,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進行土地開發整理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和設計。相關部門可以應用差別化土地管理方法,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實施差別化土地管理之前,需要先進行全面的生態環境評估。通過科學評估土地的生態狀況,包括土地質量、水資源、植被覆蓋等方面的情況,了解土地的生態承載力和敏感性。然后根據生態環境評估結果,劃定不同的管理區域,區分生態脆弱區和相對穩定區。在生態脆弱區,需要采取更為嚴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后科學規劃土地用途,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征合理設置用地功能,例如,在生態脆弱區可以限制開發,保護原始植被和水域。在相對穩定區,推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在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區域,可以實施差別化水土保持措施,進行梯田建設、樹木覆蓋、防護林種植,減緩水土流失,保護土地的生態完整性。總之,差別化土地管理具備靈活性,相關部門需要放大這一優勢,及時調整土地利用政策以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通過監測和評估,調整管理策略,以確保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落實土地整理專項計劃,推進農村土地整理產業化。土地整理專項計劃作為指導土地整理工作的關鍵文件,其制定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關系到土地整理的效果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當前的問題在于,一些地區在專項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如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未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條件,導致計劃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符。為了提高土地整理專項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需要加大實地調研力度,通過實地調研,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土地的實際狀況、生態系統特征,為專項計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發現潛在的環境保護問題,為計劃中的生態效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另外,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也是關鍵。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可以讓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專項計劃的制定過程中,確保各方面的需求和意見充分被考慮。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計劃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還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專項計劃反映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形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從而更好地落實土地整理專項計劃。土地整理項目具有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的特點,為確保項目實施的質量效率,可以推進農村土地整理向產業化發展。在推進土地整理產業化前,需要先深入了解農業市場的需求和土地資源的潛力。明確市場定位,分析土地整理項目的潛在經濟效益和市場回報,以確保產業化過程有實際市場需求支撐。然后,制定詳細的產業化發展計劃,明確項目的目標、階段性任務。計劃中應考慮到整個產業鏈的布局,包括土地規劃、資源利用、農業生產等方面,以確保整個產業鏈的協調運作。最后,建立合作與共贏機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負責項目實施和運營,使整個土地整理項目不僅能夠順利實施,還能夠給農民帶來更多經濟回報。
土地整理工作在農村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確保工作方向的合理性和綜合效益的長效性,需要站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綜合考慮,相關部門應該以人為本、以環境保護為基礎,以實現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制度、法律、技術等多個方面入手,將土地整理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為村民打造出更宜產、宜居的土地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金土科工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