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張家界現存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景觀,在地質科研、藝術表現、旅游領域有著巨大的價值,因此從地質學視域下探索自然山水轉化為中國山水畫無疑是一個創新點。以地質學和藝術理論為基礎,闡述張家界山石對山水畫表現形式的影響,將其地質形成過程及特點,運用到山水畫的表現中,為山水畫家提供良好的素材和增加山水畫的表現語言。另外,對本地山水畫家的張家界題材作品進行賞析,盡可能地在作品中反映出張家界旅游山水景點的地質地貌特色,而不失山水畫的氣韻,追索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張家界山石景觀特色
石英砂巖峰林地處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是云貴高原東北邊緣上武陵山區的一部分,景區的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在地質學視域下,張家界目前位置是3億年前濱海中的坳陷,經過石英砂連續沉積而來,在新構造地質運動下差異性隆升形成石英砂巖峰林景觀,又經過流水侵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因素,形成了厚而堅硬的石英砂巖峰林,巖層幾乎呈水平和垂直節理發育,最終形成張家界三千奇峰聳立的奇觀,是張家界山石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其核心景區武陵源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護區、袁家界四大景區構成。
張家界的砂巖峰林地貌是新的一種地貌類型,現存世界上此類地貌的唯一典型代表,與丹霞峰林、喀斯特峰林、花崗巖峰林等相比具有典型性、自然性、系統性、完整性和稀缺性,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11月被國際地質學界命名為“張家界地貌”,此地貌主要有嶂谷溝壑、石英砂巖峰林、方山臺寨等地質遺跡,構成了千變萬化的地貌景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石英砂巖峰柱眾多,且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發育過程清晰完整,在世界山岳中罕見。
中國山水畫表現形式概述
中國山水畫一直在古代文人審美的環境里傳承和發展,流傳下來眾多山水畫作品和理論,其形式和內容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辯證思想和審美趣味,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內容與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地域性山水畫家功不可沒,形成了地域性畫派,如以表現黃山為主的黃山畫派,這也代表一類畫種的成熟。但也有畫家過分關注程式化,沒有研究自然山川特點,閉門造車,如清代山水畫主流派“四王”過分注重程式化的筆墨語言,缺乏實踐,導致山水畫出現了重大危機。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后,西方思想開始進入中國,強烈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為了自救,主動求變,學習西方文化,開始中西融合的發展道路。此后中國山水畫又經過百余年的發展,藝術表現形式出現多元化,圖式和觀察方式也發生變化,但其核心筆墨語言卻一直保留,這體現了中國山水畫自身的評價標準和表現方式。
現代山水畫表現形式呈現多元化,不僅是創作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而且觀看方式也更加便利。現代藝術呈現國際化,各國藝術家開闊了視野,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了啟發,因此呈現的作品更加多樣,結合優秀的國外藝術表現形式,創新本土藝術的表現方式,是現在的大趨勢。山水畫在古代基本上都是文人士大夫、王公貴族少數人才能看到,但現代網絡發達,展館眾多,人們更容易感受到藝術的體驗,需要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對山水畫創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現代山水畫家要立足本國地理和文化特色,融合國外優秀藝術表現形式,才能良性發展。這不僅要求思想觀念技法的創新,而且材料的運用上也需要創新,如張家界寫意水墨山水畫對宣紙的要求較高,要有較好的吸墨性、質感和韌性,才能充分體現墨的韻味和變化,作者在創作時才能得心應手,更好表現張家界山水畫的意境。
地質學視域下的山水畫表現形式
現代山水畫家傅抱石先生提倡“山水畫家要了解地質學,在室外寫生和自然科學中汲取營養”。張家界的地質和山水畫結合有兩種方式實現:將科學探索和藝術創作相結合,在山水畫創作中,運用地質學的知識表現山體的結構、節理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在把握整體大效果的基礎上,深入對山石細節的表現,讓作品自然生動,增加畫面的藝術感染力;使用藝術的手法來表現地質學的知識,發揮山水畫獨特的形式,展現地質學的概念和理論,以圖式語言讓人們直觀感受到地質結構。通過這兩種方式,發揮藝術作品的教育意義和審美體驗。
張家界之美在于奇峰林立,石峰大約80%是裸露巖石,山根部覆蓋植被。張家界地貌形態按照由老到新的發育次序依次分為夷平面、方山、石墻、穿洞、天生橋、峰叢、峰林等。峰林是由峰叢沿著四面的垂直裂隙崩塌,形成了四面臨空的柱狀形態。現統計由3103個大小不一的峰林,高度在400米以內,距離相對集中。從地質學入手,深入觀察張家界山水的形態,剖析其地質構造,感悟石峰的自然特性,結合山水畫理論,創作的作品既具有科學道理,又具有山水畫的氣韻。這需要畫家的心境與張家界的環境融合,根據不同氣候,不同地質構造采用相符的表現形式,把自然山水科學地藝術性轉化。張家界巖石大多裸露,具有巖石切片構造,石英砂巖具有很強硬度和抗風化能力,且裸露的砂巖的外形質感粗糙。另外張家界堅硬的石英砂巖中含有較軟的頁巖,相對來說頁巖更容易風化成土覆蓋,而砂巖往往裸露,會形成石縫,最后出現凹凸不平的線,且石英砂巖膠結物堅硬往往在山頂形成一層堅硬的紅色保護層,獨具特色。
水是山水畫表現不可缺少的素材,峰林相對缺乏大流水,一般以小澗流為主,流水周圍的巖石相對顏色較深且帶有斑駁感。張家界降水豐富,有化學風化現象,因此石柱的陰面外輪廓線,以圓潤用筆。陽面大多山石輪廓具有尖銳的外形,石柱多棱角,甚至其內部結構也會有網狀的裂縫,因此在創作時以方折用筆,干筆焦墨線條為主。為了表現石柱堅韌不拔的精神,線條應流暢,不需刻意停頓和出現大塊墨色的情況。
最能體現山石結構的是皴法,它是畫家根據地質地貌的半抽象概括,也是反映地域特色的符號。元代山水畫家倪瓚的作品里較早出現折帶皴,由于勾勒的線條類似帶子曲折后的形狀,故名折帶皴,經過實踐發現它能較好地體現沉積巖山石的結構特點。其用筆方式和張家界石英砂沉積巖相對應,以橫向用線為主,縱向用線相輔,在畫面中不僅能勾勒山石結構外輪廓線,而且能表現山石的質感。
宋代山水畫家李唐創造地斧劈皴源于對沉積巖的深入觀察,并運用到山水畫的創作中,其創新的技法和構圖,引領當時山水畫發展的一個高峰。張家界峰林正是石英砂沉積巖構成,其垂直節理和層狀結構中斷層破碎崩塌之后,在石壁上留下類似刀劈的痕跡,物象與斧劈皴相對應。當代山水畫家曠小津先生對斧劈皴進行了擴展,發展成了馬牙皴進一步對應了張家界山石結構,這種具有個性繪畫技法,在其張家界山水畫的創作中,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創作規范,如其代表作品《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一黃石寨》。
元代馬琬所作《喬岫幽居圖》,使用平臺皴的山水畫皴法,表現出幽谷深居的意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探討“平臺皴”的來源,常見的是水平的厚層泥質巖層中夾有薄的堅硬的砂巖層,經差異性垂直風化后,堅硬的砂巖對泥質巖層起保護作用,出現一系列不同高度的平臺。另外都是堅硬的砂巖地層,在向斜構造的核心地層呈水平狀態,由節理斷裂破碎發生崩塌作用后,會出現平臺,這種平臺進一步拉長,便發育成砂巖峰林。當然,由于張家界山石結構相對復雜,需要作者根據實際情況和時代審美,結合多種皴法,融會貫通,達到“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在山頂俯瞰張家界地貌,就會發現張家界山水像是一個盆景,景色都在山頂,難以表現其全貌,如圖1所示。因此,張家界的山水畫創作圖式可以采用截取的方法進行局部表現。采用截景式構圖,表現峰叢山石局部,更能展現張家界山水畫的“奇”和“秀”,李唐小幅紈扇《奇峰萬木圖》,如圖2所示。中景和遠景都是懸空的奇峰,下端云霧繚繞,在山頭上生長眾多直立的松樹,表現了石峰的峻峭秀美。吳工先生多次在張家界實地寫生,作品以小幅山水畫為主,《界壑岫韻》如圖3所示,選擇局部山石為對象,以藝術處理表現山石結構特色,用墨酣暢淋漓,畫面帶有神秘的意境。
全景式構圖就是打破時空的限制,多維度呈現不同的視角,在中國畫中稱為游觀、西畫稱為散點透視,作者通過移步換景,把所見、所感、所知綜合表現在一個畫面中。張家界山水最具特色的點是三千奇峰林立的自然景觀,因此,藝術家采用全景式的構圖,能更好體現張家界奇峰聳立的意境。
利用形式化的表現手法,在構圖方面探索出的新的語言圖式,突出張家界山水機理的特色。如吳冠中先生創作張家界題材作品時,將石峰、植被等具象事物作主觀的藝術化處理,以點、線、面為表現的基本語言,設計體塊組合,對云霧、溪水、樹石等抽象化描繪,符合張家界山石植被的粗放、拙劣等特點。在筆墨的表現方面,為了體現主題思想的表達,強化點、線、面的表現,要更深層次表達精神審美與山水意境的融合,達到中國山水畫強調的“外師造化”與“寫意”的精神特點。如其作品《自家斧劈湘西張家界》引入了國外的構成語言,使作品具有較強概括性,突出了張家界的地域特色,更具國際視野。
田愛華女士是張家界本地人,長期探索張家界山水畫的表現,作畫用筆干凈果斷,較好地表現了張家界山石積木式藝術語言的特點,其作品《張家界——天橋遺墩》在創作時深入觀察和概括,抓著其特質描寫,既有某個局部和角度的描寫,又在更高層面且全方位的觀照與藝術體驗中把握組合景觀的精神面貌,表現出張家界山水奇、神、幽、野、秀的山水形態。丁榮泉先生長期探索如何表現張家界山水與精神世界的融合,采用全景式構圖,通過移步換景的方式,把所見、所感、所知綜合表現在一個畫面中,畫出了張家界的意境。如《金鞭溪寫生》是現場寫生創作時,先游歷張家界金鞭溪的環境,感受環境帶來的清靜,然后在打坐靜心到禪意境界,以移步換景的方式把山石與樹木恰當組合,采用淡墨勾染,層層疊加,展現了張家界金鞭溪的幽靜。
張家界的山水畫也可用綜合材料的表現形式,張家界畫家李軍聲創造了張家界砂石畫。其使用張家界彩色巖石、苔蘚、樹葉,樹皮、蘆葦等粘貼而成。運用中國畫、油畫、版畫、浮雕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來的張家界砂石山水畫,既有張家界地質材料特色,又有山水畫的形式,如作品《張家界頂上有神仙》。
經過訪談現場寫生的藝術家和筆者的寫生感受,發現張家界山水畫具有獨特的符號特征,從地質學出發探究張家界山水畫的意境美,具有現代科學性,也符合現代審美。當然,研究地質并不是照實畫山石結構,而是輔助藝術家更好展現山的精神和畫的意境。將地質學和山水畫結合需要創作者具備一定的地質學素養和藝術修養。只有在深入理解自然美景的基礎上,才能夠創作出既有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作品。以地質學知識剖析張家界山石結構,在注重藝術修養的同時也要增強對地質學知識的學習,以科學的知識賦能山水畫藝術創作。
基金項目:2022年度研究生校級科研項目“張家界山水地貌的藝術表現形式研究”(Jdy2215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