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成 王宇平 賴婧婷
作者簡介:黃日成,1982年生,廣西百色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王宇平,1985年生,廣西桂林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賴婧婷,1987年生,廣東紫金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研究。
摘 要: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有利于專業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現階段仍存在課證要素融通不足、課證融通平臺建設滯后、課證“雙師型”人才儲備不足、課證融通評價機制欠缺等情況,為此職業院校需要整合課證融通要素促進校企“雙元”育人、搭建課證融通平臺推動數字化課程建設、儲備課證“雙師型”人才發揮智庫協同育人、構建課證融通評價機制優化教學質量與效果,以推進“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三教”改革;課證融通;課程建設;“雙師型”人才;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9-0103-04
“1+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制度建設的一項基本制度,也是構建中國特色職教發展模式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1+X”證書制度是新時代推進“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職業院校深入落實“1+X”證書制度有利于專業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更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已成為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的重要渠道。當前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還存在課證要素融通不足、課證融通平臺建設滯后、課證“雙師型”人才儲備不足、課證融通評價機制欠缺等問題。如何加強校企合作,建設符合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1+X”課證融通課程,成為職業院校需要探究的課題。本文在整合課證融通要素、搭建課證融通平臺、儲備課證“雙師型”人才、建立課證融通評價機制等方面深入探析“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路徑,為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一、整合課證融通要素,促進校企“雙元”育人
為盤活“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所需要資源,充分利用“1+X”課證融通課程的基本要素,職業院校可借鑒“一體化設計、多元化資源”的邏輯建設“1+X”課證融通課程,更好地讓課程內容和行業企業的生產標準、產品標準、運行標準、考核標準、質量標準對接,并將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職業技能大賽標準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標準高效融入課程體系中。
如南寧某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在建設“1+X”課證融通課程中,與“1+X”組織評價機構廣州某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校企雙方從需求調研、課程內容、課程標準、教案、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合作設計,高度整合課證要素。尤其在課程標準方面,該課程引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以標準引領建設課程體系。校企雙方在課程標準制訂中引入國家制訂的制圖標準、建筑分類標準、建筑等級標準等有關建筑識圖與構造的標準,這些標準是建筑行業進行設計、施工、驗收等的依據。在課程設計環節中引入建筑行業內部通行的建筑設計規范、施工工藝規程、質量驗收規范等有關標準,這些標準是建筑行業內部進行技術交流、技能培訓、質量評估等的依據。在教學實習實訓中引入企業設計規范、企業施工工藝規程、企業質量驗收規范等企業標準,能使學生接觸并熟悉建筑企業在進行具體業務操作時的指導原則。將這些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嵌入專業課程,結合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相關考點,能幫助學生了解建筑工程行業的最新動態、政策法規、技術發展等信息,進而更好地理解建筑工程識圖的課程知識。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時能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崗位工作中,參與工程圖紙會審、協助繪制工程圖紙、參與工程量計算、學習工程構造知識、學習工程施工工藝等,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X”課證融通課程是校企“雙元”育人的關鍵,也是產教深度融合的成果。校企合作時要緊扣課程質量核心,從課程設計到課程授課都要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確保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前沿性,發揮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行業資格證書、培訓證書等對課程教學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推進“1+X”課證融通課程的開發,實現以證促教、以證促學、以證促建、以證促改,引領職業教育改革,提高教學水平。
如在校企共同重構課程體系方面,校企雙方結合人才培養需要,按照建筑工程造價員證書、建筑工程測量員證書、建筑工程監理員證書、建筑工程繪圖員證書等相關證書所要求的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開展教學,有效融通培訓內容與專業教學內容、技能考核與專業課程考試,在建筑制圖、建筑識圖、建筑構造認知等方面充分以“一體化設計、多元化資源”的思路重建課程資源,開發了建筑識圖與構造、建筑制圖與CAD、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建筑裝飾方案設計、建筑裝飾工程項目管理、建筑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等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課證融通課程資源,不僅實現了課程體系與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還實現了課程體系與崗位需求對接、學習內容和工作內容對接。
又如在該校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與國內某一線房地產經紀公司合作探索課程開發一體化融合建設機制的實踐中,校企師資團隊分析總結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標準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要求,將“1+X”證書包含的技能點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教學內容中,重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校企合著教材《“1+X”新居住數字化經紀》,將“1+X”新居住數字化經紀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內容融入房地產法規、房地產經紀等課程中。每年參加“1+X”新居住數字化經紀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的學生超過150人次,通過率達到94%,學生參加全國房地產營銷策劃競賽等行業比賽曾經獲得全國一等獎等佳績。
二、搭建課證融通平臺,推動數字化課程建設
2023年2月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提出了以數字化轉型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的理念。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求教學資源、教學環境、教育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數字化,這不但推進課程內容改革以適應數字時代的需求,加速在線教育、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運用,而且加速深化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進程,實現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緊密對接。
因此,搭建合適的課證融通平臺是實現數字化轉型與“1+X”證書制度有效對接的關鍵,有助于“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具體而言,可以逐步搭建并完善以下平臺建設。一是搭建產教協同創新平臺。產教協同創新平臺應是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的重要基礎平臺,校企通過此平臺聯合對“1+X”課證融通課程的內涵、特征、功能等進行系統研究,形成較為完整的課程建設共識。產教協同創新平臺可以實現院校理論研究成果與行業企業實踐成果相結合,完善“1+X”課證融通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課程評價等軟硬件要素的配套建設。二是搭建數據協同創新平臺。職業院校要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課程建設數據協同創新平臺,促進課程要素鏈的數字化“循環”。以數據協同的方式促進課證融通建設,有效銜接校企資源,為校企合作建設課程提供與時俱進的數據支持,實現課程建設實時動態更新,打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開發、專業建設等環節,實現課程的數字化監測與質量評價。
比如,南寧某高職院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先后成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智慧財經協同創新中心、會計一體化教學中心,校企依托這三個中心深入挖掘合作融合點,加強產學研項目合作,借助課證融通平臺實現了課程體系與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2020年該校會計專業50名學生參加全國首次“‘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通過率為100%,成為全國僅有的三所通過率為100%的院校之一,實現了搭建課證融通平臺推動數字化課程建設的目標。又如該校在開發裝配化裝修施工課程時,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專家資源,專業教學團隊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同審核課程評價體系、課程建設標準及學生實習實訓項目,確保平臺內擁有最新的技術、工藝和規范等專業和技術標準。
三、培育課證“雙師型”人才,發揮智庫協同育人作用
“1+X”證書制度要求把職業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教學體系。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應先具備“X”證書所要求的能力,才有普及“1+X”證書制度的基礎。“雙師型”教師作為“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的關鍵資源,直接影響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建設一支能在校企間雙向流動的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的必要舉措。具體而言,在建設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建設校內“雙師型”師資隊伍。“雙師型”教師在課程建設中應凸顯“行業性、實用性、職業性、創新性”,并以此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對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實踐教學、網絡資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開展課程改革研究,力求將行業企業的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有機融入課程改革中,進而構建“1+X”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新體系。如南寧某高職院校每年選派骨干教師參加“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每個學期組織教師開展企業實踐,依托“1+X”證書制度試點專業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育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該校擁有國家教學名師、廣西教學名師、廣西工匠、廣西技術能手、南寧市首席技師等市級以上各類高層次人才430余人,具有“雙師”素質專業教師比例達83%。“雙師型”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教學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個性化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整合等方面優勢明顯,在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新技術課程中順利開發新技術課程60門。
二是建設高水平兼職教師人才庫。高水平兼職教師人才庫是提高課證融通課程建設水平和推動課證融通課程創新的重要人才資源補充,職業院校應根據不同課程,結合不同專業,不同行業探索建立課證高水平專家人才庫,建設好集聚行業領軍人才、勞動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水平、高層次人才的兼職教師人才庫。比如,南寧某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選聘優秀行業企業專家、工匠大師等建設“專家+大師”兼職教師人才庫,與華為、京東物流、中聯集團、阿里巴巴、李寧體育等世界知名企業和南寧龍頭企業等合計250余家優質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柔性引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織錦工藝大師、廣西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王建陽等行業領軍人才,動態建立了一支500人左右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三是實施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工程。南寧某高職院校校企共建教師企業實踐工作站(流動站)、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雙師型”教師發展平臺,2020—2021年累計建設“雙師型”教師發展平臺55個,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企業實戰經驗,而且搭建了一個促進校政行企多方協同的課程建設團隊。在這些平臺上,“雙師型”專兼職教師發揮了他們在課程融合、課程設計、課程引領、課程示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升了教學質量。最終得以儲備大量課證“雙師型”人才,構建智庫并發揮其協同育人的作用。
四、構建課證融通評價機制,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構建有效的“1+X”課證融通評價機制是保障課程建設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完備而科學的課證融通評價機制有助于提升課程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課改團隊可通過設置課程目標達成度、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匹配度、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等指標對課程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設置技能掌握程度、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指標對學生進行技能評價;設置人才培養質量、合作深度與廣度、課程設計與更新等指標對校企合作進行效果評價。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教學參與者可以客觀評估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技能掌握程度,為課證融通課程改革提供依據,為校企后續合作提供參考。
如南寧某高職院校建立了課證融通課程評價機制,通過校級聽課、督導巡課、學生反饋、平臺監控、師生調查等舉措,定期收集反饋信息并組織專家評審,借助大數據輔助分析,多維度強化課程質量監控。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通過加強研究第三方機構發布的學院年度《教師發展報告》《用人單位評價報告》《學生學習與成長評價報告》中的學生學習成果、教師教學效果、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滿意度等內容,全面評價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教學效果,并將分析報告反饋給教學單位,確保課程內容實時反映當前技術標準和行業發展趨勢,這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適應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課證融合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融合、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提高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有利于培養具備較高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隨著“三教”改革和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職業院校在“1+X”課證融合課程建設中要進一步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根本出發點,以課證體系建設為工作突破點,以深化產教融合育人為核心落腳點,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資源和平臺,積極整合課證融通要素,搭建課證融通平臺,集聚課證融通人才,完善課證融通評價機制。同時,還需要考慮課程內容與職業證書標準對接的現實性和前瞻性,確保課程內容符合產業需求并得到企業的認可,這對加快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郭延娜,尹清.“1+X”證書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9):128-129.
[2]毛少華,李治.“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職教論壇,2021,37(12):47-51.
[3]劉琴,覃斌,陳誠.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深化“三教”改革助推高質量辦學[N].廣西日報,2022-01-17.
[4]王松柏.以產業需求為生命線提高證書含金量[N].中國教育報,2019-06-1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1+Ⅹ”證書制度試點建設研究專項重點課題“面向混合式教學的1+X課證融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2ZJY2225;課題主持人:王宇平)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