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宇 廉蓮 王欣平 唐順英
社區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具備親社會性。同時,社區企業的親社會行為能夠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與繁榮發展,實現社區與企業雙贏?;诖?,本文對社區企業親社會性展開了調查研究,旨在評估社區企業的親社會行為。

(一)社區企業現狀
線上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社區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部分社區企業通過積極探索線上模式,以贏得良好口碑,招攬顧客。雖然這些社區企業注重維護公共關系及口碑營銷,并且能夠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改進,但是在處理顧客數據和網絡運營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
另外,部分社區企業存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受內部因素影響,部分社區企業的服務意愿較低,導致消費者在社區企業消費的體驗感、滿足感不足,消費意愿也隨之下降。
(二)社區企業親社會性概述
“親社會行為”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韋斯伯格提出。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親社會行為持有不同的觀點,具體包括以下幾種:①認為親社會動機是論跡不論心的;②認為親社會行為是任何有利于他人的行為;③認為親社會行為是社會鼓勵認可的行為,是符合社會規則的;④認為親社會動機是一切有益于社會、他人和團體的行為,并且這一行為符合社會期望;⑤將組織中的親社會行為分為內親社會行為與外親社會行為,并認為內親社會行為會使組織成員產生組織惰性和群體盲思,以致組織僵化,外親社會行為則更加關注消費者的現有需求和潛在需求。
社區企業親社會性是指社區企業在運營和發展過程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關注社區利益,并通過自身行動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這種親社會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社區企業關注社區整體福利,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社區環境,支持社區教育和文化活動,為社區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②社區企業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和其他組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解決社區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③社區企業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采取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社區創造一個宜居、健康的環境。需要注意的是,社區企業親社會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涉及政府、社區、企業和社會等多個相關方。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根據以上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由于社區企業組織規模較小,內親社會行為程度較低,因此,外親社會動機影響機制非常重要?;诖耍P者提出了如下假設:親社會動機對社區企業具有正向積極的內在影響,親社會性高的社區企業不僅能滿足社區群眾的需求,還能促進自身發展。為驗證該假設,筆者進行了社區企業親社會性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數據分析了親社會性對社區企業發展的內在影響。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旨在了解社區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情況。通過了解社區企業對自身內部親社會性及外部經營環境的看法,筆者分析了親社會性六個維度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二)調查方式
筆者選擇了徐州市礦大西街和植物園街道作為調研地,并采用了實地調研和線上問卷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式。礦大西街臨近大學與居民區,日常人流量較大,商業體發展程度較高,交通便利;植物園街道臨近植物園、平山寺等旅游景點,文化底蘊深厚。因此,筆者實地走訪了這兩條街道,并將調查結果進行了對照,以減少數據誤差。
(三)調查設計與實施
1.設計調查問卷
筆者認為,親社會動機對社區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店鋪質量與客流量兩個方面。因此,筆者設計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調查社區企業的親社會動機;調研社區企業的運營質量,包括衛生、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采訪社區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了解其經營理念及對市場環境的看法等。
2.預調查
在正式調查開始之前,筆者對近端的部分社區企業進行了預調查,分析了問卷數據,找出并修改了調查問卷中的不合理之處,使調查問卷更完整、更符合邏輯。
3.樣本情況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實地調研共收集29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6份;線上共收集調查問卷32份,其中有效問卷28份。因此,本次調研共收回有效問卷54份。另外,本次調查的對象涉及餐飲店、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服裝店、美容美發店、五金建材店、便利超市、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眼鏡店、賓館、花店、房屋中介等社區企業。其中,餐飲業占比最高,為27.59%;美容美發業次之,為20.69%;服裝業占比17.24%;水果行業占比6.9%;醫藥行業占比6.9%;剩余其他行業占比20.68%(見圖1)。

4.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根據親社會傾向量表(簡稱PTM,是用于測量不同情境中親社會行為傾向的工具,該工具包含公開性、匿名性、利他性、依從性、情緒性和緊急性六個維度)來確定社區企業親社會動機的性質。在本次調查中,筆者采用了5點計分法,總分為5分。其中,評分超過3.5分的社區企業具有較好的親社會性。
(1)公開性。筆者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社區企業在公開場合下更愿意幫助他人。這些社區企業往往更關注社區內部情況,也更重視與社區客戶建立良好關系(見表1)。

(2)匿名性。筆者通過分析問卷發現,部分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雖然認為默默幫助別人是好的,但是他們不太愿意幫助陌生人。在幫助陌生人時,社區企業會考慮諸多因素,如資源、風險、文化觀念、戰略定位、信息交流、利益沖突及社區認同感等。因此,當對陌生人的情況和需求缺乏了解時,社區企業往往會慎重考慮是否給予幫助(見表2)。

(3)利他性。筆者通過本次調研發現,社區企業是否愿意幫助別人與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員工認同感等因素關系密切。此外,社區企業還普遍認為積極幫助別人的行為能夠給自己帶來滿足和快樂,并進一步激勵自己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區和社會做出貢獻(見表3)。

(4)依從性。筆者在分析問卷時發現,在規則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影響下,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往往更愿意幫助他人。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同情和幫助他人似乎是一種直覺反應,人們在做出善意的行為后往往會感到更快樂(見表4)。

(5)情緒性。筆者經過數據分析發現,很多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具有同情心,表現出關愛他人的傾向。這表明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在受情緒影響時更愿意為他人提供幫助(見表5)。

(6)緊急性。筆者通過分析問卷發現,當事態緊急時,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更愿意幫助他人。出于對受助者的同情,事件的緊急程度越高,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越愿意提供幫助(見表6)。

5.調查研究結論
基于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筆者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第一,親社會行為深刻影響著社區企業的發展。筆者通過分析問卷結果與實地走訪發現,親社會性高的社區企業擁有較大的客流量。另外,這些社區企業更注重人文關懷,對社區有強烈的歸屬感。因此,親社會動機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促使社區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更加關注他人,為他人提供幫助。
第二,親社會性高的社區企業更注重維系社區關系。筆者通過走訪與調查發現,親社會性平均得分高于4分的社區企業,其經營者更愿意與消費者溝通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走訪過程中,他們往往有問必答,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與想法。由于社區企業面向的消費者大多為周邊居民,因此,其經營者更加注重客戶黏性,努力維系鄰里感情。
綜上所述,親社會行為對社區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社區企業需要培養親社會動機,建立并維護與消費者之間的良好關系,并且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表現出較強的利他性與情緒性,積極伸出援手,以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進而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金課題: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親社會動機下的社區企業內在發展動力研究”(項目編號:202313579013Y)。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