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航
摘 要: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村在特殊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它是農村商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國務院關于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國務院關于社隊企業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文件,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機遇。在此背景下,我國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概況,并以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為切入點,分析了改革開放后我國鄉鎮企業崛起的原因,提出了改革開放后我國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提高我國鄉鎮企業經濟效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鎮企業;改革開放;首創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通過充分利用農村資源,不斷發展本地產業,并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領域,為農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緩解了城市的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為鄉村振興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還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研究我國鄉鎮企業崛起的原因、發展規律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鄉鎮企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經歷了長時期的發展停滯。1979年7月3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指出了發展公社工業的重要性。同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集中精力使目前還很落后的農業盡快得到迅速發展,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系列文件的發布與實施,為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1978—1983年,社隊企業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辦。截至1983年,社隊企業共吸收農村勞動力3 235萬人,比1978年增長14.4%;總產值從1978年的493億元增加到1983年的1 01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1%。我國鄉鎮企業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1]
1989—1991年,我國鄉鎮企業發展進入了短暫的治理整頓時期。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過于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在此期間,國民經濟結構矛盾加劇,環境污染嚴重。對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貸款行為,并關閉大量經濟效益較差、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
1992—1994年,我國鄉鎮企業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期。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7 975億元,比1991年增長54.7%;1993年的總產值比1992年增長75.5%;1994年的總產值更是迎來了進一步增長,比1992年增長140%。
進入21世紀后,隨著計算機設備及物聯網、VR、AI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通過積極引進和應用先進技術,鄉鎮企業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投入,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同時,全球化趨勢也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互聯網的普及,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全球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這既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也為其帶來了更多合作與發展的可能性。
(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
首創精神是指人們在工作中所展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它是企業充滿生氣和活力的關鍵。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約為5.0979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農民不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鄉鎮企業發展的主體。1992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講道:“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由此可見,我國高度重視農民的首創精神,這是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優秀代表——大邱莊為例。改革開放前,由于大邱莊土地多為鹽堿地,不利于農作物種植,因此,當地村民長期以來生活十分貧困。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大邱莊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決心,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78年,大邱莊大隊集體討論決定購買了一臺被淘汰的軋鋼機,作為其開啟創業之路的重要起點。1978年,大邱莊第一個工業企業——大邱莊冷軋帶鋼廠正式投產。大邱莊冷軋帶鋼廠成立僅1年就實現了30萬元的盈利。此次成功不僅讓村民們看到了鄉鎮企業的巨大潛力,也讓他們堅定了繼續發展鄉鎮企業的信心和決心。1983年后,大邱莊的其他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電器廠、印刷廠、高頻制管廠等諸多新建成企業為大邱莊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大邱莊也憑借著村民的首創精神榮獲了“全國第一村”的美譽。
(二)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鄉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不肯接觸新鮮事物,必然會落后于時代,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2]改革開放后,一代代鄉鎮企業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分析市場環境,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圍繞新形勢,貫徹落實了一系列符合時代特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政策。[3]
以田蓬鎮響應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為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扎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面推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在這一背景下,生態環保型種植企業必然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4]因此,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田蓬鎮立足“生態”優勢,做優“林下”文章,將林下經濟與鄉村振興、產業培育、綠美鄉村建設有效銜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林下經濟發展,創新“3個+”模式,積極打造林下經濟產業,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針對各村自然環境存在差異的情況,田蓬鎮有關部門充分考慮與分析了各村自然環境特征,秉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旅游、中草藥與草果等特色產業。同時,田蓬鎮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利用招商引企帶動創建的方式引進一大批企業,成立了97家鄉鎮企業,推動了林下經濟組織從單家獨戶松散型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集約型轉變。截至2023年底,田蓬鎮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鎮茶園及中草藥園面積均達3 000余畝、草果園面積達3萬余畝。此外,田蓬鎮還積極開發林下生態旅游項目,打造集休閑康養、觀光旅游、示范觀摩于一體的上寨中草藥觀光園,有效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5]
(三)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群體認為鄉鎮企業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不宜涉足工業。然而,部分鄉鎮企業勇于突破傳統觀念,大力推動工業、農業協調發展,為當地村民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以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南街村為例。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南街村依托當地小麥等糧食資源優勢,通過興辦面粉廠實現了對小麥的初步加工利用,提高了自身的經濟效益。此外,南街村還對小麥資源進行深加工,打造了“北京”品牌的方便面。這不僅拓寬了產品線,提高了小麥的附加值,還擴大了南街村在食品行業的影響力。因此,20世紀90年代,南街村產值便已突破億元大關,成功摘取河南省首個“億元村”稱號,其成就令全國矚目。在工業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南街村始終注重農業的進步與發展,例如:通過組建小麥產業化聯合體,以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糧食產業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發展。
(一)重視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大邱莊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大批高經濟收益的鄉鎮企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是因為其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并給予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鄉鎮企業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汲取這一寶貴經驗,從高校、社會中聘請大量專業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團隊,為他們提供發揮才干的空間,從而為鄉鎮企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與時俱進
只有擁抱時代潮流、符合時代需求的企業,才能獲得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全球化持續深入的背景下,鄉鎮企業應繼承并發揚改革開放以來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經營理念,注重創新和技術升級,積極引進與應用AI、VR、元宇宙等前沿科技,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自身經濟效益。
(三)全面發展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如果鄉鎮企業的產品過于單一,就可能會面臨需求波動、競爭壓力等風險。因此,鄉鎮企業應注重多元化發展,積極探索并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增加收入來源,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高自身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政策學習
黨和國家的政策不僅為鄉鎮企業明確了發展方向與發展目標,還為鄉鎮企業提供了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了鄉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鄉鎮企業應積極學習、響應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深入理解政策精神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國內外市場的開放與拓展。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鄉鎮企業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與深化改革開放,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并根據新時代社會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鄭有貴.農村工業、鄉鎮企業在夾縫中發展的實現機制——著眼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啟示的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01):29-36,107.
[2] 鄭有貴.城鄉“兩條腿”工業化中的農村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中國共產黨基于國家現代化在農村發展工業的構想及實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04):14-25.
[3] 孫樂強.農民土地問題與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邏輯——透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一個重要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21(06):49-76,205.
[4] 左亞茹.資產收益性扶貧對中國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影響研究——以定遠縣為例[J].山西農經,2019(03):35-36.
[5] 王波.企業家精神的集體記憶——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J].董事會,2018(09):92-93.
(作者系西華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