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集戰略科學家與領軍人才于一身的研究型高級工程師是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交叉型高端工程技術人才的新途徑。文章剖析“雙一流”建設下我國工程師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而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經驗,創新提出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定位和應具備的特質;通過強化“一觀三力”教育,探索研究型高級工程師高質量培養路徑并付諸具體實踐,在南京工業大學取得良好實踐成效。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研究型;工程師;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在規模、結構、質量、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飛躍式進步,有力支撐了工程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需求[2]。高等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工程師,工程師尤其是優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往往不但需要接受本科教育,大多數還需要接受研究生教育[3]。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教育的最高層次,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任,是“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4]。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歐美發達國家通過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回歸制造業重塑競爭新優勢,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大力發展制造業,迫使我國制造業遭受了雙向擠壓。為了更好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施“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發展戰略,對我國優秀工程師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我國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指工科研究生教育,一般包含兩種類型:一是工科專業的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二是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單純強調分類培養工科研究生已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創新型、復合型、交叉型高端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從“卓越工程師培養”到“新工科”建設,新工業革命給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目標、新的途徑來推進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南京工業大學作為一所具有工科優勢的省屬地方強校,提出了研究型高級工程師這一工科研究生教育新理念,這是建立在工科專業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和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兩種類型工科研究生教育基礎上的創新升級版,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主要目標,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為主要途徑,培養和造就集戰略科學家與工程領軍人才于一身的研究型高級工程師。
本文剖析了“雙一流”建設下我國工程師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經驗,創新提出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和應具備的特質;通過強化“一觀三力”教育,探索研究型高級工程師高質量培養路徑并付諸具體實踐,在南京工業大學取得良好實踐成效。
1“雙一流”建設下我國工程師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
1.1工程師培養供給能力依然不足
“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改革發展成效明顯,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邁上新的歷史起點,但在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雖然我國高等工程人才培養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新興高科技產業人才、高水平領軍人才、高素質的產業“工匠”依然供給不足[5]。我國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工程師占從業人員比例嚴重偏低。2020年,我國制造業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比僅為3.55%,遠低于德國23.2%、歐盟14.2%的水平。若2035年我國工程師占比達到發達國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師需求規模則約為4500萬人。數據分析表明,2023—2035年,我國工程師供給規模將從2023年的2059.2萬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萬人,需求總量與供給總量差距不斷拉大[6]。必須堅持和把握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趨勢,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的優秀工程師。
1.2工程師培養“雙向欠缺”依然嚴重
為完善我國學位制度,加速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自1991年起,國家設置專業學位教育制度,逐步實現了從單一學術學位到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并重的歷史性轉變[7]。盡管已經歷經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但依然存在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雙向欠缺”的問題。具體到工科研究生教育上,工科專業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突出各自的培養目標和特色,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導師隊伍等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差別;另一方面,日益復雜多樣的具體工程問題對工程師的能力和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將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對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僅注重學術訓練、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僅注重實踐訓練都是不夠的,必須妥善解決學術學位研究生缺實踐、專業學位研究生缺理論的“雙向欠缺”問題。
1.3工程師培養產教融合脫節依然存在
工程師培養與行業產業生產實際脫節,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要。人才培養結構還未充分適應和推動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產業發展變革,還未形成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工程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產業界還未真正參與工程人才培養工作,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沒有及時出現在教學內容中[1]。工程教育應面向產業急需,產教融合、校企協同進行人才培養。企業應把工程師培養環節前置,同高校一起確定聯合培養目標,共同制定聯合培養方案,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校企聯合培養要落到實處,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應參與高校工程課程的設計和工程實踐教學環節,為工程教育教學環節注入最新產業需求;高校教學隊伍定期深入企業走訪,了解產業需求,使課程設計和教學環節貼合產業實際[2]。必須將工程實踐貫穿培養全過程,以工程項目為依托,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中心,增強解決問題的工程創造力和工程領導力,更好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2“雙一流”建設下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定位和應具備的特質
“雙一流”建設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及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作為“雙一流”建設重要推動引擎的第五輪學科評估,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首次將“人才培養質量”指標置于指標體系的“首位”[9]。當前,我國進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新時期,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明確了新方位、新使命、新任務,更加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這對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拓展了工程師培養的新內涵。
順應“雙一流”建設的新變革、新趨勢,南京工業大學在多年工科專業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上,升級工程師培養目標,完善工程師培養理念,嘗試解決當前工程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提出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定位,以新的培養模式對接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培養定位,打造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全鏈條”培養新途徑,深化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切實推動國家工程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
研究型高級工程師是戰略科學家與領軍人才的結合體,應具備以下8種特質:(1)歷史擔當和社會責任感;(2)國際視野、戰略眼光和機遇意識;(3)完整的思維結構;(4)自我拓展的知識結構;(5)深厚的技術理解力和應用力;(6)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7)創業精神和實踐技能;(8)人格魅力和卓越領導才能。
3“雙一流”建設下培養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強化“一觀三力”教育探索與實踐
聚焦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定位和應具備的特質,與傳統工科研究生相比,培養研究型高級工程師應著力強化“一觀三力”教育,積極探索研究型高級工程師高質量培養路徑并付諸實踐,全面推進我國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建構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新范式。
3.1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
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是引導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保證工程實踐的正確方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強化研究型高級工程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把工程實踐活動貫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在培養過程中始終將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使培養的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在工程實踐活動中能夠胸懷社稷、心系民生、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南京工業大學近年來順應發展潮流,打造“工科”與“人文社科”雙劍合璧的新模式,培養能夠將科技與人文、人性完美結合的博雅型人才,尤其注重對品德風尚、人格魅力和領導才能的培養。加強對職業道德的培養,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課程中,引導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同時通過宣傳、深化和拓展時鈞精神、女壘精神、志愿者精神內涵,大力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幫助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成為學校培養的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砥礪前行、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力量,激勵他們在工程實踐活動中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3.2強化工程創造力教育
工程創造力強調的是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時能夠產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的能力。面向工程研發、設計、生產、推廣的全過程,與行業產業無縫對接,以工程項目為依托,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為中心,打破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分段實施的傳統模式,將實踐貫穿培養全過程,切實增強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實踐創造能力,培養能創造、善創新、有創意、勇創業的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南京工業大學在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培養上以江蘇省產業教授為抓手,創建了以產教協同、融通創新為目標的產業教授“三三三”工作機制,深度挖掘產業教授工作推進的影響要素,在強化研究生工程創造力教育層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相關成果榮獲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在工作中,形成了“崗位設置、擇優選聘、績效考核”的“三段式”管理模式,明確了參與學科和學位點建設、參與培養方案制訂、參與教學改革的“三參與”工作要求,構建了“產業教授、高校、企業”“三協同”活力系統,打造產學研合作共贏局面。該工作機制的創建,有利于整合校企優勢資源,形成校企協同創新合力,發揮人才培養協同優勢,聯合培養工程實踐創新創造型人才。產業教授都是來自不同行業產業的科技精英,科學研究面向生產實際,科研特點基于問題導向,克服了從書本到書本、從論文到論文的研究弊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著力貫通研究生教育、科技研發與企業創新一體化發展通道,打造了以研究生工作站為代表的實踐基地,建立以產業教授為主導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按照行業產業創新的規律整合教學資源,打造多層次實踐體系,使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培養融入產業創新創造全鏈條。
3.3強化工程領導力教育
工程領導力強調的是成為專業領導者和組織者的潛能及素質,能夠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動以及變革企業生產行為的能力[10]。工程領導力教育不僅注重工程技術能力的教育,更注重管理和領導能力的教育。培養研究型高級工程師,使其具備廣博的知識理論、豐富的生產管理實踐經驗和有效領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更好地應對工程挑戰和進行工程創新,從而在推動產業發展和工程技術進步方面作出更多創造性成果,引領國家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南京工業大學在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培養上啟動實施“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強化工程領導力教育與實訓,從條理性、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獨創性、全面性角度,創新采用“雙師PBGS”教學法,通過“有效表達能力”“公眾演講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觀察能力”“知識產權與創新創業能力”“東西方文化比較能力”六大綜合能力實訓模塊,進行系統、全面的綜合能力實訓。理順知識教育、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打破綜合能力提升片面依賴缺乏有效教育質量控制的第二課堂的格局,通過第一課堂實訓與第二課堂實踐展示的有機串聯,全方位培育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有效提升工程實踐領導能力。
3.4強化終身發展力教育
終身發展力強調的是自主學習、自我管理、適應變化和創新發展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和機遇。培養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從容應對當今知識爆炸時代,持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可以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研究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其次,可以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實踐活動和項目實踐等方式,讓研究生在實踐中成長和成才;再次,還可以加強導師的專業發展和指導能力提升,以更好地指導研究生的學習和發展。南京工業大學在研究型高級工程師培養上除必修課程外提供多種選修課程,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選擇,也可以選擇非本專業的其他學科的課程進行學習,煉成復合型知識體系。同時,為了培養研究生自主創新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推動產業發展和工程技術進步方面作出創造性成果,學校制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打造以1個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18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30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個十百”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獲批建設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獲評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與工大產業園合作成立由研究生組成的青創空間,將有意向創新創業的研究生聚集在一起進行培訓,養成積極主動的、不斷探索的、自我更新的良好習慣,實現可持續終身發展。
4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南京工業大學始終站在研究生層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前沿,積極發揮自身與行業產業密切關聯、協同發展的優勢,迎合當前和未來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定位研究型高級工程師的高質量培養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推動現有工程師培養內涵與路徑創新,以期在已有成果積淀的基礎上,提前進行人才布局,主動作為、勇于創新,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和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劉馨.加快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思考[J].中國人才,2022(4):56-58.
[2]沈錦璐,李飛.產業結構變遷視角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踐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3):134-143.
[3]戴先中.工程師: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的“培養目標”[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28-34.
[4]周佳棟.“雙一流”建設下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授予質量探索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24(1):68-71.
[5]劉盛,沈紅.建構全球高科技競爭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養分層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73-79.
[6]歷軍,王軍成,王國棟,等.“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轉[N].中國科學報,2023-03-10(0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2024-03-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8]冉嘉睿,琚春華,俞立平.“雙一流”建設政策對高校科研力的影響效應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3(10):80-87.
[9]邵興江,潘娜瑛.指標與方法視角下我國學科評估改革的新導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3):119-125.
[10]路應金,王靜,徐雪砜,等.基于Vague集和PROMETHEE的工程博士培養方案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8(2):185-190.
(編輯李春燕編輯)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tak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Jiadong
(Offic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who integrate strategic scientists and leading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level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a new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pound, and cross-disciplinary high-en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 cultiv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then draws on relevant research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o innovatively propose the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Finally,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one sense, three abil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path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and puts them into practice, achieves good practical results a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research-oriented; engine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基金項目: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課題;項目名稱:“雙一流”建設下提高研究生學位授予質量評價體系重塑和實現路徑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0MSA333。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基于第五輪學科評估改革分析研判的江蘇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成效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222。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名稱:學科交叉背景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KT24_C027。
作者簡介:周佳棟(1981— ),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