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組織、利益與情感:治理共同體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

2024-06-16 07:18:55高榕蔚董紅

高榕蔚 董紅

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要服務于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要求。從組織、利益與情感三重維度分析,發現治理共同體的價值意涵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體以黨建引領為前提,能有效促進鄉村聯建聯治和資源整合;以利益聯結為基礎,能有效促進鄉村資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歸屬為紐帶,能有效提升鄉村社會公共精神和情感認同。基于貴州省H鎮的實證案例,進一步探究治理共同體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H鎮通過黨建聯合化,構建組織共同體,助推鄉村組織振興;通過產業一體化,構建利益共同體,助推鄉村產業融合與生態振興;通過資源在地化,構建情感共同體,助推鄉村人才回流與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全面振興;治理共同體;黨建引領;利益聯結;情感歸屬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4)03-0030-09?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4.03.04

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自2021年以來,連續四年中央一號文件均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主題,提倡對“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的學習和運用,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強調了要始終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基層黨組織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等職能[1];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發揮生態屏障功能[2]; 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1];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培養本土緊缺人才,培育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創業帶頭人[3]。在此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到制度建設的層面,進一步強調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性[4]。基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要求,鄉村社會如何通過治理共同體的構建以促進政策勢能向治理效能轉換,最終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是文章嘗試回答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人類社會早期家庭關系的擴大和延續[5]76-87。最早的“共同體”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早期,指以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為主要關系紐帶的社會組織形式[6],馬克思稱這種共同體為“自然的共同體”[7]。滕尼斯將親密的、隱蔽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形式作為共同體定義的出發點,他認為每個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個血緣、地緣和精神情感因素相互交織的共同體中,這一共同體對人的影響是持續且深入靈魂的[5]68-69。馬克思和滕尼斯對于共同體的定義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懷舊姿態,批判當前,惋惜傳統共同體的消逝[8]。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傳統共同體并沒有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消失殆盡,而是被越來越細化的分類身份所取代[9],成為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共同體與社會的關系不再是一種完全割裂的形態,而是成為社會的一部分[11],或者成為社會的剩余類別[12]。

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自然地存在一種以“鄉土”為根基,情感相依、守望相助的共同體[13]。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快速推進,傳統地方性的治理共同體顯然難以抵抗市場化力量的沖擊[14]。農村人口大量進城,鄉村社會在地理空間、人口結構和經濟資源三個維度上呈現出“空心化”趨勢[15],造成鄉村社會傳統倫理價值和凝聚力下降[16]、權威關系弱化和公共精神式微[17]。鄉村振興背景下,項目鏈接多方資源必然帶來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局面,鄉村社會的主要任務轉變為利用下鄉資源提升其“統”的能力[18]。這就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一種包容性的新型鄉村治理共同體[19]。

當前,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需要治理共同體的推動[20-21]。田毅鵬認為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在于要建立以組織為核心的政社聯結,以村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利益聯結,以熟人社會為核心的關系聯結[22]。換言之,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在于通過組織化、利益聯結和價值共識,激活村莊內生動力[23-24]。由此可見,治理共同體的建設目標與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相契合,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共同體能夠建立起與社會之間更大的關聯[14],以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25]。趙曉峰提出建設治理共同體要以優化協商共治機制、打造利益共享機制、凝聚多元主體治理共識為出發點,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26]。李敢、劉祖云、楊美勤、陳榮卓等分別從經濟共同體、情感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組織共同體的視角出發對治理共同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邏輯和作用機制進行了闡釋[27-30]。

學界關于治理共同體和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豐碩,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綜合來看,相關研究多立足于社會整體視角,闡釋如何借助鄉村振興各類資源和政策勢能重構治理共同體,而缺少對具體案例的精細解剖來系統分析治理共同體在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的實踐經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關于治理共同體的研究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如何發揮治理共同體的作用,以提升鄉村組織化程度,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激活鄉村社會內生動力,以回應新時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要求,是當前應該思考與討論的重點。基于此,通過對貴州省H鎮實證案例的分析,探究治理共同體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如何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調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及如何通過資源的在地化轉換提高人們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終為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組織、利益與情感:治理共同體的分析框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治理共同體的價值意涵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相契合。從組織維度出發,治理共同體以黨建引領為前提,能夠促進鄉村聯建聯治和資源整合;從利益維度出發,治理共同體以利益聯結為基礎,能夠促進鄉村資源聚合和成果共享;從情感維度出發,治理共同體以情感歸屬為紐帶,能夠吸引農村社會人口回流和村莊公共精神的重建。

(一)組織之維:以黨建引領為前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進鄉村全面振興[4]。在“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下,基層黨組織是治理共同體的組織核心,通過發揮黨建帶群建的組織優勢,提高治理共同體組織動員和溝通協調能力。

首先,治理共同體以黨建引領為前提,提升鄉村社會組織動員和聯建聯治的能力。在資源下鄉的背景下,鄉村社會治理事務日趨復雜化,多元主體參與農村治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治理共同體具有統一行動能力,在帶動村莊增強組織建設能力的同時,凝聚各方力量打破鄉村社會“原子化”困境。促使多元治理主體有效回應群眾需求,形成黨建“掌舵”,自治組織“擂鼓”,各類社會組織“劃船”的蓬勃景象[31]。其次,治理共同體以黨建引領為前提,促進鄉村社會資源整合和合理分配。隨著市場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程度越來越深,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活躍,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具有不可避免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僅僅依靠市場力量很難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和成果的合理分配。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治理共同體則能彌補市場力量的不足:其一,打通資源網絡,促進橫向整合。資源下鄉是一種縱向的資源流動,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卻在一定程度上因供需不協調而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情況。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治理共同體作為一個一體化的黨建組織,能有效整合共同體內部的閑置資源,實現資源的橫向流動。其二,合理分配,兼顧公平。當前的鄉村社會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我國中西部地區仍存在相當一部分發展底子薄的村莊和發展能力弱的村民。資本的逐利性必然無法實現成果的合理分配。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治理共同體能在其權力范圍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將集體經濟收益用于村民福利改善、村莊公共事業以及生產資金儲備[32],同時能有效兼顧弱勢村和弱勢群體的發展。

(二)利益之維:以利益聯結為基礎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將農民分享增值收益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出發點,讓農民分享到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增強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意愿[33]。治理共同體內部必然存在著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各主體之間往往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利益聯結機制提供了一種資源聚合和成果共享的基礎,促使各方達成共建、共治的意愿。

首先,治理共同體以利益聯結為基礎,促進各類資源聚合。利益關系是各個行動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邏輯起點,利益聯結機制將不同主體納入同一個利益共同體中,促進了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資源的聚合。當前,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匱乏,社會化服務提供不足,基礎設施保障不夠,導致農業產業鏈向前向后的延伸不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難以形成[34]。利益聯結機制為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了資源支撐,有助于發揮資源的集中配置優勢和農業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促使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其次,治理共同體以利益聯結為基礎,促進發展成果共享。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多元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包括政府、社會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小農戶等,需要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來協調多元主體有序參與鄉村建設[35]。同時,這些主體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如果沒有利益分配機制的調節,資源能力弱的主體將無法從發展成果中獲利。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從制度層面規范了各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提高了農業發展的包容性,保護了普通村民的發展利益,使小農戶也能分享到農業發展的紅利[36]。

(三)情感之維:以情感歸屬為紐帶

騰尼斯認為,地緣共同體中的人們因為有著一致的行動能力,在共有的生活意義上相互依賴,彼此協調,進而形成了精神共同體,這種精神共同體是一種真正屬于人的最高級的共同體類型[5]87。其在鄉土社會的表達即是一種結合了血緣、地緣關系,以親情、友情為紐帶形成的情感共同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治理共同體以情感歸屬為紐帶,有助于吸引農村社會人口回流和村莊公共精神的重建。

首先,治理共同體以情感歸屬為紐帶,吸引農村社會人口回流。“人”是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主體,長期以來農村人口流失和人才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痛點。近年來,隨著鄉村社會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留鄉返鄉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為治理共同體的重建提供了人才保障。與此同時,治理共同體的重建以積極回應村民發展需求為前提,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留鄉返鄉人員提供就業培訓,創造就業機會,讓更多的村民愿意回鄉且能在家鄉實現增收致富。其次,治理共同體以情感歸屬為紐帶,提升村莊公共精神。治理共同體內部往往共享同一套文化體系,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性格、道德準則、思維方式等一系列“共同領會”的精神[5]96,包括耕讀傳家的農耕文化、信仰體系、社區記憶、傳統習俗與生活方式等,都構成了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紐帶。繼承和發揚鄉村傳統文化是建設形神兼備和美鄉村的關鍵,治理共同體以情感歸屬為紐帶,吸引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提升鄉村社會公共精神。

三、案例描述

貴州省H鎮地處渝黔湘三省交界處,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素有“七山兩水一分田”的說法,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收入極其有限。全鎮共轄13個村(社區)5 047戶20 426人,土家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60%,原屬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地區,2020年以前,貧困人口4 851人,貧困發生率為2375%。當地傳統農業產業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茶葉、果業、畜牧、林下經濟四大類。但隨著人口外流趨勢逐年加劇,土地撂荒嚴重,茶園、果園大面積荒廢,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2014年以來,在中央、省、市、縣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H鎮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于2020年11月,全鎮1 373戶4 851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在此過程中,H鎮通過組建聯村黨委,有效利用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各項幫扶資源,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創建了以H鎮農業生態示范園為代表的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黨建聯合化構建組織共同體,通過產業一體化構建利益共同體,通過資源在地化構建情感共同體,綜合帶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一)黨建聯合化,構建組織共同體

在脫貧攻堅以前,H鎮的人口外流非常嚴重,直接導致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選人難”“班子弱”的問題異常突出。缺乏強有力的組織力量,使得村莊對接外部資源、協調社會組織能力不足,集體經濟薄弱。為了解決村級組織軟弱渙散帶來的一系列發展難題,從2018年開始,H鎮黨委經過學習調研嘗試創新基層組織形式,最終決定組建一個聯村黨委來實現片區聯動發展。主要做法是,依托愛泉村原有的“桃花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保留村民自治主體不變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H鎮生態果蔬委員會”。以愛泉村為發展中心,以地緣接近、產業相同為原則聯合帶動周邊的川塘村、侯家村、桂山村、龍川社區共同發展。聯村黨委設黨委書記1人,由鎮黨委副書記擔任;設副書記1人,由愛泉村駐村第一書記擔任;設黨委委員5人,由5個村支部書記擔任,下轄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32名。H鎮通過黨建聯合化,構建了一個組織共同體,設定了“組織聯動,產業聯抓,人才聯通,五村聯治”的目標,破除了基層黨組織“小弱散”難題。

(二)產業一體化,構建利益共同體

愛泉村在H鎮屬于山區村莊,以山地為主,農業生產最大的局限就是土地石漠化嚴重。2013年,當地政府組織成立了一個果蔬專業合作社,在山上栽種了500畝花椒、500多畝柑橘和800多畝茶園。剛開始幾年合作社效益較好,周圍村莊的農戶都看在眼里,紛紛效仿,將自家栽種了很多年的李子樹、梨樹砍掉,換成了花椒、柑橘和茶樹。結果到產品上市時卻出現價格下跌、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缺少統一規劃的跟風式發展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們發現自己辛苦經營的果園收益還不如出去打工掙得多,于是效益不好的果園開始被撂荒。

2020年,在聯村黨委的統一規劃下,以愛泉村原有的果蔬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五個聯建村共同參與打造了桃花源農業生態示范園。以桃花源農業產業為基礎,融合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將園區打造成集田園風光、休閑民宿、農耕體驗、文化旅游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為了整體提升園區及周圍環境水平,桃花源農業生態示范園建設遵循“四園同規劃”的原則,圍繞“山上林園、山中果園、山下田園、宜居家園”的建設目標,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綠色休閑的生態旅游圈。為了加強園區管理,五個聯建村共同成立了“桃花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管理運營,形成“一園帶五村”的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生態示范園建設,統籌整合五個村的資源,使五個村的產業發展形成一體化布局,構建了一個五村聯建的利益共同體。各村以各自的資源(林地、山地)和資金入股,農民以山地、資金、勞動力入股。采用“黨建+公司+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探索建立了“4321”利益聯結機制(見圖1)。在聯村黨委的統一領導下,以農業生態示范園為總體框架,將企業當年純利潤分成四部分:40%作為全民分紅資金,保證利益共享;30%用于滾動發展資金,保證園區正常運行;2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當前主要用于資助“三類人員”(貧困老年人、重病人、殘疾人)、防貧預警救助、公共服務建設和教育發展等;10%作為管理者報酬,提高管理熱情。2021年,僅桃園就產桃40多萬斤,產值330多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近60萬元、群眾增收120余萬元。

(三)資源在地化,構建情感共同體

為解決人口流失、人才短缺帶來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H鎮在規劃建設桃花源農業生態示范園的同時,啟動了“固巢養鳳”人才在地化培養項目和“尋根故里”文化資源的本土化開發項目,構建了一個情感共同體。即按照當地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為留鄉返鄉人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增強了村民對家鄉的情感歸屬。在文化資源開發中,根據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理解,保留本土化特色,提升了人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固巢養鳳”人才在地化培養項目由聯村黨委書記負責,聯系貴州省農科院和鄭州果樹研究所權威專家教授為村民開設果園規劃、果樹修剪、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園區管護等方面的課程。除此之外,根據留鄉返鄉人才需求,圍繞種養技術、農業保險、辦公軟件、金融補貼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多次培訓。平均每年培訓技術人才50人次,“土專家”“田秀才”90人次,基層干部120人次,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100余人次。村民們通過培訓掌握了專業知識,既可以進入農業生態示范園工作,也可以留在家鄉發展自家的果園,技能培訓讓人們在家門口就業有了保障。桃花源農業生態示范園中有80%的就業人員為本地留鄉返鄉村民,其中包括為“三類人群”設置的公益崗位,保障其有穩定的就近就業機會。

農業生態示范園的文化項目規劃沒有請外面專業的規劃團隊,而是在聯村黨委的統一組織下,召集五個聯建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經過多次開會商討,最后制定了以園區帶動、農戶協同的形式,打造“尋根故里”文化體驗項目。包括繪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弘揚公序良俗;修建少數民族文化長廊,用于宣傳貴州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其中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分布地、傳統節慶、特色服裝、飲食文化、舞蹈歌曲等,游客可以穿著少數民族服飾游園拍照,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修建農耕文化體驗館,以文字、圖片、視頻、實物的形式展示當地傳統農耕文化;修建文化廣場,在節慶時邀請當地的非遺傳承人表演傳統樂器和當地土家族舞蹈。周圍的農戶以自家庭院為場所,開設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引導游客體驗當地特色住宿文化和飲食文化。游客還可以從農戶那里購買一些物美價廉的特色手工制品,無形中傳播了當地特色文化。

四、治理共同體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到2050年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如何在治理共同體構建的實踐中既滿足當前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需求,又能兼顧治理共同體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H鎮的實證案例提供了一條實踐路徑:黨建聯合化形成組織共同體,有助于破除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發展難題;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建立,使區域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了三產融合發展的能力,兼顧了農業產業發展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長遠利益;人才資源的在地化培訓和特色文化資源的本土化開發,凝聚了情感共同體,既解決了當前農業人才短缺的難題,又提升了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達到人才的持續回流和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的良性循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儲備了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以組織共同體助推鄉村組織振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重點強調了要逐步搭建起區域化黨建平臺,推行基層黨組織聯建共建[37]。在當前治理背景下,各村資源稟賦差異較大,要實現區域統籌發展要面臨不小的治理成本。黨建聯合化打造的組織共同體有助于破除基層黨組織“小弱散”難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調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鄉村治理,科學構建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為社會組織有序參與鄉村治理搭建平臺。

首先,組織共同體優化了基層黨建單元,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由于村一級黨組織資源能力有限,各村黨組織之間橫向交流機會少,很難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調配。H鎮建立的聯村黨委是一種構建組織共同體的嘗試,以產業發展為抓手,通過“組織聯動,產業聯抓,人才聯通,五村聯治”,帶動各村黨組織之間加強交流,提升聯建聯治的能力;其次,組織共同體為多方主體協同共治搭建了治理網絡,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統籌協調能力。其一,組織共同體縮短了鎮村之間的治理半徑,將鄉村社會組織間的功能耦合,使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相融合,避免了治理主體之間的推諉扯皮,提高了鄉村治理效能。其二,組織共同體能有效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H鎮各村之間由于地理區位差異較大,山區村莊與平原地區相比明顯處于發展劣勢。組織共同體通過借助聯村黨委跨組織協調的優勢,推動區域內部實現協同發展。其三,以黨建聯合化形成的組織共同體具有更廣泛的政治權威,通過借助黨建網絡體系,能辦好單個村想辦而辦不好的事情,解決單個村莊的行動困境,推動了治理主體的跨組織協同,有效提升了村莊公共品供給能力。組織共同體在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同時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和統籌協調能力,有效助推鄉村組織振興。

(二)以利益共同體助推鄉村產業融合與生態振興

利益共同體發揮作用的實質在于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凝聚多元主體力量,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態振興匯集多方資源。H鎮依托各類資源支撐,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以農業生態示范園為發展中心,將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利益共同體助推鄉村產業融合和生態振興相結合的新路徑。

首先,利益共同體匯集各方資源,促進產業融合和可持續發展。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中心形成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股權關系和勞資關系為紐帶,將政府治理有效、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聯結在一起,使參與主體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其一,對當地政府來說,完成考核指標,推動鄉村建設是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不僅是一個政績上的亮點,更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返鄉就業的民生項目。因此,政府在這一共同體內處于主導地位,會引起足夠重視,協調多方資源,積極支持和引導農業產業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其二,企業是利益共同體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其職責不僅在于做大農村社會的蛋糕,還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在帶動農戶、服務農戶中發展壯大自己。其三,對于村集體來說,以集體資產、資金參股,獲得收益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就有資金儲備用于提供村莊公共品供給和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其四,對于村民來說,利益共同體有助于將原子化的村民組織起來,解決小農戶行動困境,為回應當前小農戶連接大市場的治理需求提供了可能。村民以山林、土地、池塘、勞動力入股公司,不僅能在家門口獲得工資性收入,也能在年底獲得分紅,公司和農業產業的發展情況直接關系著個體農民的利益,農民會更積極地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以產業發展為前提,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將政府、社會組織、村集體、村民等各參與主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鄉村社會關系的再聯結。促使政府、村民、村干部、企業、市場之間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互動,從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其次,利益共同體能有效避免盲目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8]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建立,凝聚了各方利益關系,各利益主體在面對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雙重發展要求時形成了相互制約的利益關系,有助于形成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共識,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點。對于子孫后代來說,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構建了一個長遠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產業的優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具有正面效應,不僅關乎這代人的利益,同樣也是子孫后代的福利。因此,鄉村社會的利益共同體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抽象的利益關系,而是一個可持續的、具體的行動方向,為助推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價值基礎。

(三)以情感共同體助推鄉村人才回流與文化振興

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人口外流趨勢依然明顯,鄉村社會“空心化”直接導致了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的主體缺失,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人”是連接各方要素的中介,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個個結點。“人”的回歸不僅指數量意義上的人口回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凝聚和人心的團結。資源下鄉背景下,鄉村建設在多重政策和多方資金的支持下轟轟烈烈地進行著,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改善,公園、涼亭、文化廣場一應俱全,唯獨不見人影。“空心化”背后折射出的是鄉村社會認同感缺失和情感激勵的不足。情感共同體的構建寄托了人們的鄉愁,強調了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情感歸屬,為吸引鄉村人才回流和文化振興提供了情感價值。

首先,情感共同體增強了人們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吸引鄉村人才持續回流。愿意返回家鄉的人員往往對鄉村社會有著深厚的情感寄托和高度的價值認同,他們是未來鄉村建設的主力軍。要使這些留鄉返鄉人員能更加安心地留在家鄉發展,實現“留得住、能致富”的發展目標,不僅要通過產業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訓。通過建立鄉土人才庫和人才孵化基地,根據本地產業發展需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訓計劃,從本地選培一批愛農村、懂技術的新農人。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讓人們學到的技術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使人們能在鄉村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提高個人價值感和對村莊建設的成就感,進而吸引更多人口回流。其次,情感共同體吸引村民投身到文化建設中來,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一方面,情感共同體有助于發揮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的創造性,實現鄉土文化的再生產。當前,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運作趨勢非常明顯,導致了文化產業同質化和單一化,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情感共同體內部共享同一套文化體系,人們對鄉土文化有共通的情感,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情感共同體有助于發揮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激活個體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積極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主動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物質文明要與精神文明協調推進,挖掘鄉村多元文化價值,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樣化、特色化的精神文化需要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來源。

五、結 語

H鎮通過黨建聯合化,形成強村帶弱村的組織共同體,促進了鄉村社會聯建聯治和資源整合,有效助推鄉村組織振興;通過產業一體化發展,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了鄉村社會的資源聚合和成果共享,助推了鄉村產業融合和生態振興;通過人才資源的在地化培訓和文化資源的本土化開發,形成情感共同體,提升了鄉村社會公共精神和情感認同,吸引鄉村人才回流,助推鄉村文化振興。H鎮從一個發展落后、人口流失嚴重的貧困鎮華麗變身為鄉村振興示范鎮,與其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科學合理規劃是分不開的,既是當地政府積極引導的結果,也是當地群眾強烈建設家鄉和致富愿望的直接表達。H鎮的實踐案例展現了治理共同體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樣本,其典型做法和經驗是值得推廣的,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五年過渡期,理清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模式是這一時期的重點工作。第一,發展思路要從提升發展水平轉變為提升發展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要求不僅強調“鞏固”,更強調“拓展”。“鞏固”是通過資源下鄉,集中力量提升脫貧地區的總體發展水平,“拓展”則要求在現有的發展水平上,提升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二,發展模式要從資源“輸入型”轉變為資源“在地化”。資源輸入型發展模式夯實了鄉村發展基礎,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保障,但這一發展模式在調動農民積極性方面作用有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則更強調對本土資源的“在地化”轉換能力。在此背景下,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組織聯動能力、利益聯結機制和情感紐帶功能,有助于將鄉村組織資源、特色產業資源、生態環境資源、農業人才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巨大動力,從而提升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水平。因此,要認識到治理共同體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鄉村振興為治理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政策和資源的支持,治理共同體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重要途徑[20]。在未來的研究中,不僅要關注鄉村振興背景下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邏輯和路徑,更要重視治理共同體在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價值和功能。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1-21)[2023-06-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2-22)[2023-06-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3-06-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5]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6] 石云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及其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01):23-28.

[7] 葉麗芬.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視域下生態治理多元主體探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13(05):37-42.

[8] BELL C,NEWBY H.Community Stud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he Local Community[M].London:Routledge,2021:5.

[9] AMIT,VERED.Reconceptualizing Community,Realizing Community:Concepts,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ntiments[M].London:Routledge,2002:13.

[10] ADLER P S.Community and Innovation:From Tonnies to Marx[J].Organization Studies,2015,36(04):445-471.

[11] GOODE W J.Community Within A Community:The Profess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02):194-200.

[12] DELANTY G.Community[M].London:Routledge,2009:19.

[13] 陳占江.現代社區建設的鄉土視野——費孝通的思想遺產[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02):5-12.

[14] 毛丹.村落共同體的當代命運:四個觀察維度[J].社會學研究,2010,25(01):1-33.

[15] 楊春華,姚逸葦.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J].農村經濟,2021,465(07):79-86.

[16] 周慶智.重構鄉村社會:國家視角或社會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20(01):22-30.

[17] 陳洪連,孫百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公共精神的缺失與重塑[J].長白學刊,2022(03):148-156.

[18] 夏柱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點[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22-30.

[19] 盧福營.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治理共同體重構[J].社會科學,2022(06):146-153.

[20] 曹軍鋒.鄉村振興與村落共同體重建[J].甘肅社會科學,2020(01):68-74.

[21] 劉祖云,張誠.重構鄉村共同體: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8(04):42-48.

[22] 田毅鵬.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社會基礎[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62-71.

[23] 毛一敬.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村級治理的優化路徑[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04):56-63.

[24] 陳榮卓,車一頔.利益聚合與行動協同:新時代鄉村治理共同體何以建構?——來自武漢市星光村的經驗觀察[J].中國行政管理,2022(10):65-73.

[25] 鐘曼麗,楊寶強.再造與重構:基于鄉村價值與農民主體性的鄉村振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6):1-9.

[26] 趙曉峰.鄉村振興中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基于理論資源、隱形陷阱與現實路徑的思考[J].社會科學輯刊,2023(02):104-111.

[27] 李敢,徐建牛.“農地入市”助力構建強弱村經濟共同體——鄉村振興背景下聯村脫貧案例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8(03):56-64.

[28] 劉祖云,李烊.在鄉村振興語境下培育“情感共同體”[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9(01):111-118.

[29] 楊美勤.“生命共同體”引導下的鄉村生態振興理路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6):183-190.

[30] 陳榮卓,車一頔.聚利而治:鄉村振興的組織化路徑與共同體建構——基于湖北X村的個案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05):26-32.

[31] 張繼軍.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效的關鍵要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01(05).

[32] 咸鳴霞,周義程.市場合作、民間協調與基層黨組織資源整合模式創新——基于聯村黨建實踐案例的類型學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05):90-98.

[3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3-06-01].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4] 李小云.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問題和振興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2(01):143-151.

[35] 王春光.鄉村建設與多元共享利益共同體的建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5):48-54.

[36] 葉興慶.以提高鄉村振興的包容性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中國農村經濟,2022(02):2-14.

[37]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2(01).

[38]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 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33-235.

Organization,Interests and Emotions:A Practical Path for Governance Community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Case of H Town in Guizhou Province

GAO Rongwei,DONG 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should serve the practical purpose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Analyz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interests and emotions,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governance community are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guided by Party building to achieve joint construction,joint governance,and resource integration;common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base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 sharing;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hould be the linkage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spirit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in rural society.Based on the empirical case study of H Town in Guizhou Provinc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governance community.H town has established an organiz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unification of Party building,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organizations.And it has also establishe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promoting the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Moreover,it has established an emo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of resources,facilitating the return of rural talents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governance community;Party building guidance;interest linkage;sense of belonging

(責任編輯:王倩)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項目(2452020063)

作者簡介:高榕蔚,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治理。

*通信作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91精品久久| 理论片一区| 香蕉色综合|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毛片免费试看| 国产91视频观看|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三区二区|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com|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日b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a级毛片| 伊人中文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就去色综合| 91啪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午夜不卡|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性一区|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天堂网2014|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成人第一页|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五月婷婷欧美|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a亚洲天堂|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色偷偷一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久久黄色视频影| 欧美天堂久久|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αv毛片|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