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瑩 劉寧
摘 要:本文從近年自殺自輕行為增多引發思考繼而關注到高職大學生群體,結合高職大學生的現狀分析自殺自輕行為和無聊感以及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發現無聊感和生命意義感與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生命意義感是對生命目標和生命意義的認知程度而無聊感更多是興趣的缺失,精神的萎靡。對大學生活滿意度不高,主觀幸福滿意度低的表現。
關鍵詞:生命意義感;無聊感;心理健康;高職大學生
一、現狀解析
如今社會的迅猛發展,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高職學生更是如此。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和希望感,出現拜金主義、適應困難等各類問題。當發生問題時,大學生出現無法調試自己的情況又很難獲得社會系統支持的話,很可能對生命意義缺乏正確認識產生自殺等消極行為。
在對大學生進行學習情況問卷調查時發現高職班級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是相對被動的,例如有預習和復習習慣的同學少之又少,并且大多數學生喜歡“老師講,我聽”的學習方式,充分說明高職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無法用學習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只能尋求娛樂或者戀愛等其他途徑充實自己的心理需求。在這期間很多同學對于生命存在的意義缺乏思考,認為生命無意義,經常用“躺平”“emo”“脆皮”“養生系達人”等詞標簽自己。認為這是一種潮流,頂著這些標簽就覺得心安理得的“懶惰”。
二、概念分析
生命意義感涉及存在意義感和尋求意義感。存在意義指的是一種結果,是個體對自己生命目標和生命有意義程度的認識。而尋求意義感強調的是一種過程,反映的是個體不斷努力,以實現生命目標的程度。
高職學生的家庭情況都較為負責,貧困的、單親的、離異的、留守的都有,而且數量不少,這也導致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普遍存在。研究發現生命意義感和抑郁癥之間有密切關聯,擁有更高生命意義感的個體往往有較少抑郁癥狀,而擁有更高抑郁分數的人往往有較低的生命意義感。更甚的是,生命意義感和一般心理健康的四個維度在統計上是有顯著相關性的。
當代高職大學生習慣了短視頻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缺乏耐心。當他們在課堂、在宿舍甚至是看電影或者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時常會發出“真無聊”的類似感嘆。這里的“真無聊”更偏向于興趣的缺乏、自我實現的動力不足、自控力差、難以集中精力做事的狀態。屬于一種精神上的無聊感。一個人意識越活躍,對知識或者對某種更高的追求有著癡迷一半的欲望,他就會感到強烈的空虛和無聊
無聊有時是相對短暫的總會有結束的時候,值得人擔心的是無聊感發展成為消極的生命意義感,繼而蔓延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讓人思考活著的意義,如果一旦出現了迷茫沒有找到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就會產生心理危機。無聊感和生命意義感存在高度相關,無聊感和積極心理品質,例如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樂觀、希望、自尊等呈正相關,也就是一個人的無聊感越強越感到生命意義感越低出現自殺等危害行為可能性越高。
三、應對建議
(一)尋找目標獲得自尊自信的自我體驗
高職學生在目前的社會文化中好像依然被定義為學習不好行為不端的成分,盡管相比之前的社會人們已經大有改觀,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固有想法難以去除。再結合我前面所說的高職學生存在很多貧困、離異、單親、留守的問題,就可以發現高職學生的無聊感和生命意義感與自尊自信等自我體驗是密切相關的。例如,自尊水平低的同學會出現更多的無聊感和生命無意義感,他們遇到問題時會傾向于采取“逃避”的方式,跟隨自己的本能反映,追求享樂主義的刺激,甚至到處去進行“湊熱鬧”式的參加各種大小社團,隨波逐流的吃吃喝喝或者游戲互動占據自己的心理空白。
每個人都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一種強烈的情感連接。這種連接又不是持續保持在同一個頻率的而有,而是有波動起伏的。無聊意味著我們的精神和精力處于疲憊和精神下滑的狀態,長期處于此種狀態,會感覺到生命存存在和尋求意義沒有。你要能夠積極的發現自己存在無聊感,對生命意義的思量。如果你是間歇性無聊,那么你就歇一歇,如果你是持續性無聊,這個時候你需要找到生活當中的人生目標,你可以為自己樹立一個小目標,然后再找到一個階段性的大目標,并且投入精力去完成,你才不會感到無聊。
(二)開展校園“三生”教育
在林寧撰寫的“高職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素質研究”論文中,通過對高職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心理健康素質各因子的相互關系分析得出:
(1)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越強其強迫癥狀抑郁癥和偏執的表現就越少;
(2)學生對生命越熱情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焦慮恐懼感和偏執的意念就越低;
(3)學生對未來如果充滿期望則其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就會很低。
對于高職學校可以建立“三位一體”的生命意義教育課程體系,以學校為主體,在學校開展相關活動。例如,講座、問答競賽、興趣小組等形式普及“三生”教育,引發誘導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積極思考。給特殊崗位的教師提供學習培訓機會,諸如各系學生工作管理者、《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等。
各系部作為二級主體,在第二課堂中加入“三生”教育的學習,并在綜合測評、評優評選等事項中將此作為評價標準之一以鼓勵學生形成積極的生命意義感。將“三生”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擁有健康的心理。
輔導員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三級教育主體,成立相關課代表,在班干部中選拔積極生命意義感的同學感染身邊的同學,也可以進行相關主題班會,多去寢室或者其他途徑多了解本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和無聊感的實際情況,隨時開展教育。
(三)加強生涯規劃教育
正如前面所說,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導致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無法很好規劃,對未來感到迷茫等情況,學校應加強引導高職學生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活內容,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尋求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意義。擺脫無聊感,獲得積極的大學生活體驗。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獲得對未來的希望感等積極心理品質。
四、小結
本文的撰寫借鑒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是希望能讓大家關注到高職大學生這一群體,能重視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生命意義感和無聊感與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密切關系,試圖找到能幫助高職大學生擺脫無聊感和對生命意義感的高認知,達到調試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減少自殺自輕事件發生的概率。但是本文的闡述相對較為籠統,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性別應該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策略的指導需要更加深入更加詳細,增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從生命意義的視角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賈林祥;石春.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9)
[2]無聊情緒對大學生形成遠大理想的制約[J].蔣邦芹.高教論壇,2014(02)
[3]大學生家庭因素對生命意義感及自殺意向的影響[J].李旭;盧勤.中國學校衛生,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