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房
【摘 要】古詩詞誦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為學生誦讀古詩詞提供了有力支撐,讓學生在古詩詞誦讀中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淺層理解到深入掌握、由局限于書本知識到更全面的學習轉變。教師要通過交互性的誦讀組織建設、開放性的誦讀過程監控、生活化的誦讀活動設計等有效舉措,切實提升學生的古詩詞誦讀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古詩詞誦讀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他表示教育是不能脫離生活的,要敞開大門與外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接軌,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將已經掌握的知識充分運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要想實踐生活教育理念,要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方式將課堂所學內化為學生所有。古詩詞源于生活,我們不能只關注知識點,更應該追求核心素養,讓古詩詞和生活緊密關聯,變語文小課堂為生活大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古詩詞誦讀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需要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以“生活”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而不只是追求書本上的知識。生活教育啟示我們,教育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以學習的東西,書本知識和社會活動要相互結合,教科書不應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是學習的全部,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很多,我們要有意識地開發課程和學習資源。
二、“生活教育”思想對古詩詞誦讀的價值
(一)促進誦讀的生發:由被動到主動
“生活教育”思想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記憶和背誦古詩詞,古詩詞內容將與學生生活建立聯系,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同時也可以感受生活,進而能從生活體驗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激發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基于“生活教育”的古詩詞誦讀有利于喚醒學生的閱讀動機,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尋。
打破教師單向教授模式,把擁有共同興趣、有情感認同的伙伴結成“學習共同體”一起學習古詩詞,學生由傳統模式中的知識接收者變為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誦讀活動的主體。
(二)引領誦讀的發展:由淺層理解到深入掌握
古詩詞不僅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語言精練含蓄,具有深遠的意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其審美情趣,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大都停留在理解、被動積累的層面,難以體悟古詩詞豐富的情感,感受語言的精妙。基于“生活教育”的古詩詞誦讀能讓學生聯系生活,產生切身的情感體驗,進而促進深度閱讀。同學間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思維碰撞,讓學生勇于展示、樂于分享,學習不會只發生在課堂上,課后更是自主學習交流的好時機,學習也不再限制于書本上,學生會拓展多種資源豐富自己的認知,從而打破原有學習模式的束縛及局限,真正提升誦讀素養,促進思維深度發展。
(三)追尋誦讀的結果:由局限于書本知識到全面學習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詩詞誦讀,讓學生的學習由局限于書本知識走向更全面的學習。學生不僅是在學習一首首古詩詞,而是在有意識地聯系生活與學習,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收獲的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和儲備,更是知識運用能力。學習的路上也不再是“孤軍奮戰”,是學習伙伴之間的交互、溝通,實現團體式共同發展。通過開展貼近生活的活動,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掌握豐富的誦讀方法,習得與人交往、團隊協作等多種能力,最終懂得將所學運用于生活。
三、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詩詞誦讀教學策略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古詩詞誦讀教學要堅持以“生活”為核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轉變學習模式,建設“學習共同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設計多樣化的活動,打破課堂、師生的局限。
(一)“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強調交互性
古詩詞誦讀板塊的古詩詞數量多、題材豐富,學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不足。為了充分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驅力,教師要組建以“情感認同”為前提的“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小先生”的優勢作用,讓一群學生組成攜手同行的“學習共同體”,互教互學、共同成長。比起教師單向教授的模式,來自同伴的教授,學生可接受性更高,更能和諧共進。建立誦讀小組后,還要有配套的誦讀計劃,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古詩詞誦讀活動,營造濃厚的古詩詞誦讀氛圍。有了共同的奮斗目標,組內互相監督,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有疑問時組內成員積極主動互幫互助,實現了學習中的交互。
(二)學習過程的監控:確立延伸性
古詩詞誦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把控學習的節奏,不限制學習的方法,將古詩詞的學習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社會的任意時間和空間。誦讀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書本、課堂,教師要尋找生活與古詩詞的契合點,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在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構建一座橋梁,讓學生不僅能理解文本,還能感悟生活。比如,借助與古詩詞內容相關的圖片展示,人物故事講述,聲頻、視頻的播放等方式將學生引入詩歌情境中,以求身臨其境之感,使其切身感受古詩詞中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歷史人物的深厚愛國之情。比如,在學習《示兒》時,學生查找了南宋、北宋的地理面積對比圖,更鮮明地感受了國土被侵略面積之大,聯系到今天我們的國土面積,對國土淪喪有了更真實的體會??吹秸故具z民生活和統治者縱情歌舞的視頻更是直接激發了學生對當時統治者的憤怒和不滿。資料的延伸使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讓學生習得了結合資料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詩詞學習延伸到生活提供了支撐,教師可以推薦適宜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展學習空間。比如在學習送別詩時,可以給學生推薦更多送別詩的學習資源,學生將得到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同時能促進學生對送別詩學習的延伸,使其感悟古人送別時不同的特點和情誼,再延伸到自己生活中送別的經歷。在寫畢業贈言時,很多學生就引用了送別詩,這是與詩人的共鳴體驗,更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表現。
(三)誦讀活動的設計:展現生活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闡述新課程思想時,“體驗”一詞頻繁出現,這表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拓展,開展生活化的活動。古詩詞誦讀活動的設計要實現由“索然無味”向“豐富多彩”轉變,如知識競賽、古詩詞表演、飛花令、看圖猜古詩等,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更深刻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實際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一些常見問題也引起了關注,如活動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活動淺表性、與古詩詞學習關聯性低等,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更要注意與古詩詞教學內容的聯系?;顒邮切问?,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才是切實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來演一演,為所有學生搭建個性展示的舞臺、自由表達的場所,學生正是在演繹和豐富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詩人離別時內心最真摯的情感;在教學《十五夜望月》時,通過小組游戲飛花令,學生積累了許多寫“月”的詩句,也自然而然地發現很多寫月的古詩都與思鄉有關,寄托作者的鄉愁,從而對寫月的古詩有了進一步的感悟。教師還可以順勢讓學生聊聊自己賞月的經歷和感受,與詩人產生情感聯結,將這種情感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展開豐富的想象,使得誦讀古詩詞的過程變得更為立體和豐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內涵豐富,為學生誦讀古詩詞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引,加深了古詩詞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為古詩詞誦讀開拓了更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