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 要】幼小銜接教育的研究與落實是推進基礎教育優化的重要項目之一,項目的推進將有效激發低年級學生順利適應小學教育。其中,小學美術巧妙銜接將有效從智育、美育、習慣養成等多個維度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 幼小銜接 有效性
小學美術課堂作為美育的重要渠道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還能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習慣。在低年級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如何提升美術課堂幼小銜接的有效性。
一、尊重學習規律,激發學習熱情
對于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身上還保留著幼兒階段的學習習慣、探索模式。針對學生存在的種種問題,教師要做的并不是批評,而是尊重他們的認知規律,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比如,小學生的年齡尚小,所以,他們經常會因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完整地聽完整堂課。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經驗并摸索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再壓縮講解時間。與此同時,面對剩下的時間,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樣學生既能認真聽課,增加知識積累,又能在師生互動中完善知識架構。
在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上冊“下雨啦”一課中,學生將用眼睛觀察雨的變化,用長短、粗細、疏密等不同的點和線表現雨中的場景。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雨是什么樣子的?”結合這一問題,學生積極分享雨的形狀、速度、聲音、顏色。比如,有的學生調動肢體語言進行分享:“雨下得非常大的時候是白色的,它的速度特別快,聲音是嘩啦嘩啦的。”再如,有的學生分享小雨的樣子。圍繞形形色色的分享,教師及時予以肯定并借助小雨、中雨、大雨展示相應的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逐漸降低。這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學生以接力的方式將“下雨”和“情緒”結合起來。比如,有的學生說出“下小雨”,接下來,有的學生回答“好開心”。再如,有的學生說出“下大雨”,接下來,有的學生回答“好難過”。
教師作為課程講解的主導者不僅要輸出大量的專業知識,還要把控講解的節奏。一方面,當學生產生倦怠感時,教師要積極安排豐富、有趣的小游戲。另一方面,當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索積極性時,教師可以加快授課進度。
二、借助信息技術,培養邏輯思維
受年齡的限制,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缺乏抽象邏輯思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大量的視聽資源。區別于單純的知識輸入,圖片化、視頻化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還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這時,教師以學生的直觀感受為基礎輸出循序漸進的問題鏈。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一邊提升美術能力,一邊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上冊“小掛飾”一課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借助諸多材料設計一款小掛飾。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首先播放一段視頻。在視頻中,學生將欣賞諸多古風掛飾。“這些掛飾有哪些特點?它們經常會出現在哪些場景?”“如果讓你設計一款掛飾,你會如何設計?”基于上述問題,學生展開美術作品的創作。區別于以往的實踐,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設計。其一,結合主題內容畫出掛飾的基本形態;其二,基于繪畫稿展開手工作業。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關注他們的實踐過程并予以適當的引導。比如,有的學生想要設計一個劍穗。然而,從他的設計中,教師發現,該生的劍穗設計稿有些煩瑣且可操作性低。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嘗試著簡化設計稿并完成整體的操作。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秉承“生本”理念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憑借肯定的態度和及時的反饋,學生逐漸感受到美術的魅力,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三、引入小組合作,加強生生互動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習慣性地以自己為主體并單向地輸出大量知識點。雖然,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但是,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倦怠感。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達到幼小銜接的目的,教師就要引入小組合作,引入項目式教學。一方面,針對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圍繞學習項目展開知識點的探索、學習、應用、遷移。另一方面,針對認知沖突,學生基于高效的生生互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和策劃者的角色。
以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上冊“我的新朋友”一課為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觀察人物外貌特征并大膽作畫。教師擬定了主題為“探索如何給朋友畫像”的學習項目。根據項目要求,學生要在生生互動中解決以下問題:畫像應占據多少比例比較合適?如何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如何運用中鋒成線和側鋒成面?一般來說,學生無法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針對這一學情,教師將上述三個問題有序地插入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從后續的效果來看,學生不僅能在項目實踐中發現問題,還會在后續的課程講解中提出問題。比如,在講解“如何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時,教師按照學習項目的內容引入小組合作。在此過程中,各小組嘗試以接力的方式畫出同一個人物的五官。基于具體的實踐,學生產生了新問題:“為什么我們畫的五官顯得人物比較呆?”圍繞這一問題,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生生互動建立在民主、自由的溝通氛圍之上。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預留出充分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一般來說,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教師要善于激發他們的探索積極性。
四、重構成品展示,優化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評價中,教師習慣性地以自己為主體輸出相應的觀點。雖然,專業的觀點可以給學生以指引,但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師仍秉承傳統的評價方式,無疑會使學生喪失參與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過度依賴教師的引導,缺乏自主思考意識。為了促進幼小銜接,加深學生對美術內容的理解,教師要重構成品展示,優化評價體系。相比于直接輸出評價內容,新時期的教學評價講求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內容的豐富性、評價方法的多元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亦可以是評價者。與此同時,教師要緊扣學生的探索過程、探索結果展開過程式、評語式的教學評價。
以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上冊“繁忙的大街”一課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以“繁忙的大街”為主題設計了一個美術活動。根據活動要求,學生緊扣連環畫這一形式創作美術作品。考慮到作品呈現的效果,教師借助電子白板技術策劃“新書發布會”。“大家畫的是哪里的場景?大街上有哪些人?他們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連環畫?”結合上述問題,學生一邊分享作品內容,一邊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一般來說,連環畫是低年級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主要渠道,所以,學生往往可以快速理解連環畫的內容,分享自己的觀點。比如,其中一名學生繪制的大街是春節前夕的集市。借助商販以及前來買年貨的顧客,該生還原了年前的大街。針對連環畫的內容,其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致力設計豐富的美術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緊扣學生的探索進度、探索結果擬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基于高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一邊完善知識架構,一邊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與幼兒園時期的美術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開展課程講解時既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又要基于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明晰大致的教育方向。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學生一邊學習新知識、感受新知識、實踐新知識,一邊提升美術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婉夢.幼兒園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銜接途徑研究[J].時代教育,2017(8).
[2]胡永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創編故事教學策略探析[J].教師教育論壇,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