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青

摘? ?要: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兩門課程在素養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上皆有契合點,可將勞動課程任務群下的相關項目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相整合,設計主題化、項目式的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活動。依托階段模式達到相融共生,即:選題階段,以勞動任務群項目為根基;實施階段,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征;總結階段,指向全面育人的綜合性素養。以此模式將兩門課程融合,從而落實獨特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勞動;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跨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13-0061-0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有了新的變化:“將勞動和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大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課程側重于以勞動項目為載體的勞動實踐。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都是對國家立德樹人、培養新時代勞動者這一根本目標的回應。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勞動課是兩門必修課,各有側重,不可互相替代。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都源于現實生活、由實踐中產生。《方案》提出,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可統籌使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根據師資、資源等實際情況對兩者進行適當整合。故此,將勞動課程任務群下的相關項目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相關主題整合,進行跨學科整合設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勞動任務群(5~6年級)“傳統工藝制作”下的“紙工”項目與綜合實踐考察探究活動主題“我是‘非遺小傳人”的整合。
一、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兩門課程的契合點
(一)素養目標的一致性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設定小學階段具體目標是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維度。其中“價值體認”維度的表述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課標》設定 “傳統工藝制作”(5~6年級)任務群的“素養表現”目標是“感受傳統工藝勞動的智慧,初步形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二者在人文素養上的指向目標一致。
此外,《綱要》中小學階段“創意物化”維度的目標表述為“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這與 “傳統工藝制作”(5~6年級)學習任務群的勞動素養目標“能根據勞動需要,設計并制作簡單的傳統工藝作品”基本一致。
(二)內容開發的相容性
《綱要》推薦了152種活動主題,課程內容豐富。《方案》將原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的內容分別歸入信息科技、勞動課程。而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職業體驗及其他活動三大部分仍有大量與勞動教育相關的主題,特別是關于節日、非遺的內容,為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了思路。《課標》專設各學段“傳統工藝制作”任務群,以“活動建議”提示了內容選擇與開發的形式。二者在內容及開發上的相容性如下。
另外,綜合活動生成性和開放性的特質,足以讓學生從中選擇與勞動課程相適應的主題。二者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勞動創造,打破勞動課“僵化”“窄化”“異化”的現實困境。
(三)方式運用的相似性
《綱要》規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課標》規定,勞動課程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二者都重視探究性、體驗性與實踐性。
根據上述契合點,我們將“傳統工藝制作”(5~6年級)勞動任務群下的“紙工”項目——“渤海漁村剪紙工藝”與綜合實踐考察探究活動主題“我是‘非遺小傳人”的跨學科整合,并進行了探索。
二、“渤海漁村剪紙工藝”項目與“我是‘非遺小傳人”主題整合的設計步驟
(一)選題:以勞動任務群下的項目為根基
5~6年級“傳統工藝制作”勞動任務群要求選擇1~2項傳統工藝制作項目,如陶藝、紙工、布藝、印染、皮影、木版畫等,并給出活動建議“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地方歷史文化,選擇開展適宜的勞動實踐,可以與其他當地特色傳統工藝制作項目結合。”渤海漁村剪紙是民間紙工藝術的一種,在渤海灣一帶流傳、興盛。20世紀,黃驊境內的岐口村將剪紙文化推上了一個歷史性的新高度,使其成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項內容為切入口進入第一階段的選題啟動,較快地激發出學生的興趣。
1.創設情境,確立主題。以“非遺”視角引入,通過欣賞“中華巧女”、渤海漁村剪紙工藝代表人韓寶菊的剪紙視頻及作品《雙龍騰東海》《漁家風情》《十二生肖》《運河古都》等,介紹韓寶菊帶著一把剪刀走出岐口村,創辦剪紙藝術社的傳承故事。“一張紅紙、一把剪刀,目隨紙動,紙隨剪轉,心之所至,手吐霓虹”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理解渤海剪紙藝術作為燕趙民間藝術的奇葩,它的傳承不僅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還提升了人們的審美素養,促進了教育創新和國際文化交流。因此,應該加強對“非遺”剪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并將其發揚光大。這樣的情境帶入,激發了學生做‘非遺小傳人的欲望和責任感,產生了學習剪紙技藝的動機與熱情。開展“我是‘渤海漁村剪紙工藝小傳人”這一主題式項目化的實踐活動,將“紙工”勞動項目升華到實踐活動主題,擴大了勞動項目學習的內涵和外延,使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我是‘非遺小傳人”有了適宜的載體和方向。
將“傳統手工制作”項目與“我是‘非遺小傳人”考察探究活動進行有效對接、整合,使活動方案的策劃和執行更有目的性。推進了《方案》中課程實施的“統一規范與因校制宜相結合,統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將理念、原則要求轉化為具體育人實踐活動”這一要求。
2.問題驅動,明確方向。項目化學習是通過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和問題鏈引發學生對概念的思考與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渤海漁村剪紙工藝傳承需要我們做什么?”這是統領實踐活動的大問題。學生思考之后各抒己見,梳理歸納出主要子問題,“渤海漁村剪紙的顯著特點是什么?”“剪紙工序是什么?”“需要準備哪些工具?”“我可以剪什么?”“注意事項是什么?”“最終成果的呈現方式是什么?”“我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推介和宣傳?”等,并形成問題鏈。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根據實際能力設計活動方案解決問題,并選擇好完成任務的時間與空間。
這樣,既符合《綱要》所設定的“問題解決”緯度的目標涵義,又體現了《課標》勞動過程指導建議中“從真實的問題出發,指導學生勞動任務明確任務”的要求。
(二)實施: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1.學科融合,解決問題。“跨學科”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性質和顯著特征。教師要充分發揮綜合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跨學科”不僅是指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也指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融合。開展“我是‘渤海漁村剪紙工藝小傳人”主題活動的,教師要挖掘與其他學科的連接點,如圖案設計比例、線條的雕刻力度、表達的意境、工藝的美感、展示宣傳的手段等要素,與美術、語文、數學、歷史等各學科知識密切關聯,引領學生融會貫通,用已有知識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形成對現實生活的科學性認識。
2.任務設計,情境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實踐項目整合,在活動情境中規劃出系列任務,讓學生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科知識運用與遷移中推進項目向縱深發展。如“我是渤海漁村剪紙工藝小傳人”任務之一的“家鄉剪紙藝術”宣傳推介活動:
任務1:剪紙是流淌在指尖的民間藝術,它以漁家兒女生活圖景、海洋物種為代表,這是與其他地方剪紙藝術在內容上的顯著不同。它是民間的,也是世界的。請為渤海漁村剪紙藝術撰寫一篇推介文章;
任務2:調查除了以韓寶菊、白金磊等為代表的渤海漁村剪紙藝術傳承人之外的非遺傳承人還有誰?請為其中一位拍攝一段訪談視頻。
任務3:舉辦一次展覽會,對學生自己的剪紙作品和制作過程進行介紹。
這一設計體現了勞動素養中的學創融通與文化傳承意識,使學生在調查、訪談、策劃中提升了綜合素養。
(三)總結:指向全面育人的綜合性素養
1.多樣式分享。活動最終要形成成果,而成果的預設非常重要。在活動前期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終為始,設計好成果的形成過程和展示方案。為了成果的呈現,學生精心完成每一個步驟,力求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現作品、表達活動認知。學生最終選取的分享渠道多種多樣,如,在班級成果匯報會上進行“剪紙工藝”實物作品展示,評選優勝者;用視頻、課件展示考察、訪問等活動過程,評出各類別優秀獎項;寫出活動感悟,在校內文化櫥窗發表;創作推介美篇,分享到班級、家長微信群;梳理設計與制作報告,推選參加各級學生實踐成果評比等。這些過程使學生的規劃與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2.多維評價與反思。活動的評價反思要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結果性反饋,更要關注勞動過程及勞動體會,充分肯定學生在勞動中的進步。如學生在完成“學習渤海漁村剪紙工藝”這一任務后,既要引導學生感受傳統工藝的奇妙和獨特智慧,又要關注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獲得勞動實踐的成就感。同時,引領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反思,找出不足及其改進辦法,深化認知水平。
綜上所述,勞動項目與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跨學科整合設計,指向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共同的育人特征,是整合教育資源、助力教師提升指導力、促進兩門課程高效實施的有益嘗試。
【本文系滄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綜合實踐視角下小學勞動課程校本化架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30507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倪建東.“項目思維”在校內種植勞動中的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3,(28)/A(10):57~60.
[5]譚天美,魏鳳銀.變與應變:《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中的“課程目標“流變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23,(07):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