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歐盟碳交易體系為研究對象,詳細闡述了其自2005年成立至今經歷過的四個重要階段,分析了其市場規模、政策制度、發展現狀和成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中國碳交易體系建設的啟示,包括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市場建設和運行、參與方管理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同時,提出了對中國碳交易體系的未來展望,包括政策調整和優化、技術創新和應用等方面。期望通過對歐盟碳交易體系的研究,可以為中國碳交易體系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歐盟碳交易體系;碳市場;碳排放;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5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增溫、極端天氣等問題的不斷加劇,各國紛紛尋求減排措施,加大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標志著世界上各國家在強化環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見,并進一步明確了減少CO2排放的國際義務。截至2022年6月,宣布凈零目標的國家占全球排放量的80%以上,占世界GDP的90%以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和世界人口的80%。各國正在應用各種市場和非市場機制來加速實現其目標。碳排放交易體系作為該體系核心,近年來亦倍受關注。作為一種通過強制性排放措施而建立起來的由人工構建的碳交易市場,其體制設計對其運行及碳排放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其中,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ETS)是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交易量最大的碳交易系統,總收入達到1395億美元(來自ICAP)。歐盟的碳交易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經過了幾次變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數據。歐盟的發展經驗有助于中國的碳市場建設,推動中國的低碳發展,并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發。
二、全球碳交易體系概覽
目前,全球范圍內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包括歐盟碳市場、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韓國碳市場、新西蘭碳市場等,以及中國全國和試點地區碳市場。根據ICAP數據,截至2023年1月份,全球共有28個正在運行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其所處區域的GDP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55%,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的1/3,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左右。此外,還有8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在開發中,12個司法管轄區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在建設中。
各國政府可以根據本國國情,對碳交易系統進行調整,因此,每個系統都呈現出其獨特的特性。目前,碳交易系統在全球不同行政層級的地區運轉,從特大城市(如東京),到美國各州及加拿大各省份,再到國家層面(如新西蘭、瑞士),還包括超國家組織如歐盟。各地區的碳交易系統設計特征各異,所覆蓋的溫室氣體及行業部門也不盡相同。雖然大多數碳交易體系都覆蓋了工業、能源等領域,但也有少數碳交易體系被應用于建筑、航空等其它領域。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自2005年開始運行,目前是最古老的有效體系,在交易量和價值方面是最大的,該系統涵蓋了在EU運營的能源和工業部門以及航天公司的約10 000個固定設施,約占EU總排放量的38%,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各國在建立碳市場時最主要的參照(ICAP)。
三、歐盟碳交易市場運行現狀
歐盟碳交易市場作為一種長效的政策工具,在歐盟中的實施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的,它的發展已經過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相對穩定的第四階段。在各個時期,規模逐漸增大,相關的政策制定也出現了較大的差別。
(一)第一階段(2005—2007年)
第一階段涵蓋了27個歐盟國家,涵蓋了10個工業領域,主要控制的是CO2。在這一時期,按照各成員提出的全國配給方案,無償配給,主要采用了“歷史總數”的配給方式。這一步并不是為了大幅度減少排放,而是為了讓這個體系能夠正常運轉,讓市場主體對該體系有更多的了解,為下一步執行《京都議定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階段的歐洲碳排放權(EUA)價格大幅波動,最高時達到每噸30.45歐元,最低時下降到每噸0.01歐元(參見圖1)。
在此之前,歐盟各國沒有對其排放進行監控與匯報,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只有預計需要的減排額度比其實際排放要多。2006年歐洲大 EUA期貨成交價格由最高時約30/噸下降到約10/噸,加之禁止將前一期的剩余額度轉入后一期,2007年曾一度幾乎為0。在這一時期,交易量逐步上升,2007年歐盟碳期貨交易量接近10×108t,較上一年提高了1倍多。
(二)第二階段(2008—2012年)
第二階段歐盟正式執行了《京都議定書》的相關要求,即在2012年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降低8%。而從2012年起,工業領域又增加了航空領域,控制的溫室氣體類型仍然是CO2。在第二個階段中,對發電企業進行了免費配額削減,將其削減到90%,而德國和英國等國則有一部分使用了自己的基準法。
在第二個階段開始時,碳價格基本上保持在每噸20歐元以上,并于2008年中上升至每噸30歐元左右(參見圖2)的高位。但隨著美國的金融危機,歐洲碳價已經下降到了每噸10歐元以下。在歐經濟恢復后,歐洲碳價已逐步恢復到每噸15歐元,然而在整個歐洲債務危機中,碳價又回到了每噸10歐元以下。
連續遭遇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沖擊,歐洲金融市場震蕩加劇,制造業減產,致使實際碳排放量大幅減少。但由于免費分配采用的是歷史總量法,且前期碳排放總量處于高位,導致免費配額總量遠遠大于需求量,使碳價持續走低,最低達到7歐元/噸。為防止出現第一階段快結束時碳價暴跌至零的局面,歐盟允許配額跨階段沿用。同時,第二階段EUA期貨成交量持續增長在2008年達到近20×108t,是上一階段2007年的2倍;到第二階段末期,成交量增長至近65×108t,是該階段初期的3倍多。
(三)第三階段(2013—2020年)
《京都議定書》的第二個承諾期間與歐盟的碳交易市場的第三個期限是在同一時期。為了達到到2020年比上世紀90年代減少20%以上的減排目的,歐洲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碳排放限額,并使其逐年降低1.74%。在配額的分配方法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電力企業將不會獲得自由的配額(除了使用尾氣來生產電能以及在2004年之后8個加入歐洲聯盟的國家以外);其次用歐盟的參考標準取代了過去的“總積法”和“各國參考標準”。
第三階段的配額仍有過量供應,導致碳價格繼續下降,曾下降到每噸3歐元以下(參見圖3)。
為解決該問題,歐洲執委會建議采取“折量拍賣”的方式,將2016年年底近9×108噸的配額暫時凍結,并于2019—2020年底之前進行第二輪的拍賣。但是,這一計劃并沒有從根源上消除“配額過度”的問題,同時,方案實施后歐洲UA的價格并沒有顯著的上升。隨著碳價格的不斷下跌,歐洲UA的年度交易量從2013—2014年約70×108噸跌到2015—2017年的50×108噸。針對這一情況,歐洲聯盟在2015年提出了設立市場穩定性儲備(MSR)的構想。也就是如果在碳市場上流通的配額數量超過了8.33×108噸,那么在競拍時,就會把占現有配額總量12%的份額放入儲備庫。在配額量小于4×108噸的情況下,將1×108噸的備用金從備用金中提取出來并投入市場。這一制度在2018年被批準后,極大地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使得碳價格迅速回升到20歐元/噸以上,歐洲的年度碳交易額在2018—2019年間回升到了70×108t以上。自2020初新冠病毒暴發以來,歐洲碳排放總量曾一度下降到15歐元/噸,但當年6月份歐洲碳價迅速回升。隨后,隨著歐盟計劃將203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40%提升到55%,碳價格再次攀升,在2020年年底突破了30歐元/噸,歐洲EUA期貨的交易量達到了90×108噸。
(四)第四階段(2021—2030年)
為了實現階段性的減排目標,歐洲委員會將碳排放限額由原來的1.74%提高到了現在的2.2%(至少在2024年前實施)。此外,加速解決過量的二氧化碳配額問題,使可再生能源的儲量份額從12%提高到24%(2023年實施)。另外,考慮到進入碳市場可能導致“碳泄露”,進而影響到各國的競爭能力,歐盟在2021年7月出臺了“碳邊界調整”(CBAM)法案,擬在2026年起對歐盟部分產品征收“碳邊界調整”。在碳排放量較大的產業中,自由排放仍將持續實施,自由排放指標的取消將與歐洲國家的碳稅進程保持一致,并對各產業的參考價值進行重新評估,以保證自由排放標準能夠體現技術的發展水平。在覆蓋面上,這一期將包括公路運輸、建筑、內河運輸。英國在“脫歐”后于2021年1月1日從歐盟的碳市場中撤出,英國的碳市場也在同一天開始運作。
在進入到第四個階段之后,得益于MSR和歐盟新的排放標準,歐洲碳市場的樂觀氣氛變得非常強烈,因此,碳價格開始了持續的上升,連續突破了記錄,在2022年2月上旬達到了每噸96歐元的新高(如圖4所示)。202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更為活躍,EUA年度總交易量超過100×108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俄烏沖突期間,歐洲碳市場上的碳價格由高到低,短短數日間已降到58歐元/噸,但在這段時間里,歐洲碳市場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反彈勢頭,直到2022年三月末才重新恢復到80歐元/噸,并已接近歐盟按照“碳中性”政策制定的目標。在歐洲碳交易中,受短期供應緊張和較高需求的雙重作用,2022年8月,歐洲碳市場上的碳價格再度走高,8月19日,EUA期貨價格突破了歷史新高,接近98歐元/噸。自那以后,由于歐共體的出價已經回到了正常的水準,加上歐洲不斷加劇的能源危機,使美國的經濟面臨更多的下滑。與此同時,歐洲重新提出了從MSR拿出200×108歐元的碳排放限額的方案,使得歐洲碳市場上的碳價格繼續下滑。從整體上來說,與2021年的碳價不斷上漲的情況相比,2022年的EUA期貨在較高的位置上波動較大,其結算價從2022年1月3日的83.63歐元/噸波動到2022年12月30日的81.07歐元/噸,同時,交易的活躍程度也出現了下降,整個年度的EUA期貨交易額只有74.5×108噸。
四、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運行機制
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的運作機理為:歐盟碳排放交易模式的靈活性和經濟性。
(一)總量控制與配額分配機制
首先,歐盟ETS以“總量管制”為中心,配額總量呈遞減,且速率加快的態勢。在前兩個階段,EU-ETS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配模式,即各成員國編制國家分配計劃(NAP),并將其發布到各國家分配計劃中,再由歐盟理事會通過和修改,最終確定各計劃的總分配計劃。然而,由于NAPs的制定過程中存在著透明度和連貫性不足,各成員國家對NAPs的測算方式存在差異,從而造成了各成員行業間的競爭。為此,在第三階段,歐洲碳交易系統被改變,歐盟將控制碳交易總額,并決定全歐洲的碳交易總額。而在此過程中,歐盟則通過設定“總減排”的方式,使總減排額度以1.74%的線性遞減,而“第四階段”的減排額度則以每年2.2%的速率遞減。配額的分配方式以無償分配和拍賣為主,從整體上看,無償分配的份額在減少,而拍賣的份額在增加。
(二)配額儲存與預留機制
EU-ETS中的供需雙方通常存在著一種轉換關系,即如果系統內的可控減排履約企業的排污額度出現了過剩,則由控排企業作為供應方,將多余的排污額度在碳交易市場上進行銷售。相反,在控制型公司的碳排放超過配置限額時,它才是減排的需要方。另外,以“延期拍賣”為中心的碳配額儲備制度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改革措施,該制度力求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碳配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均衡,從而使碳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對穩定。
(三)MRV管理機制
這一制度是EU-ETS系統利用第三方審計對各企業的真實碳排放量進行監控、報告和核查,是EU-ETS系統獲得減排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也是維護系統高效運行的一個基礎和支持。在每年年末,EU-ETS下屬的有關公司必須上報當年的CO2排放量,并由具備資格的獨立驗證組織按照歐盟發布的有關規定審批。各會員國的排污設備操作者監控該設備的排污狀況,并于年終,將排污設備之排污狀況上報管制當局。
(四)嚴格的執行和處罰機制
當前,EU-ETS的懲罰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將第一個階段的40歐元/噸提高到100歐元/噸,并且在第二個階段中增加了一項條款,那就是即便是減排公司支付了罰金,其超額和沒有進行套期保值的碳配額也要保留到來年進行補償;隨著時間的推移,懲罰的程度也會隨著歐洲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化而變化,懲罰的強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重,懲罰的力度也會越來越重。
五、歐盟碳市場體系運行成效
歐盟碳交易市場體系是歐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它旨在通過建立一個碳交易市場來實現減排目標。截至2023年初,該市場已經運行了18年,這段時間內市場的運行效果備受關注。
一是碳市場交易體系收入和碳價方面,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收入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規模占比和價格的提升,也反映了其配額分配方式的演變。根據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數據,拍賣過程產生的收入在2013—2022年期間以26%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這意味著收入從50億美元增加到388億美元(見圖5),而這些收入主要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相關的項目,能夠幫助更有效地實現凈零目標。
二是碳市場的運行效果還表現在碳排放的減少上。數據顯示,歐盟碳市場的實際減排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數據,2019年歐洲經濟區國家的碳總排放量降至38億噸,比2005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時減少了11億噸。特別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覆蓋的工業部門的排放量(約占總量的40%)在2019年下降了40億噸至13億噸。截至2021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排放總量減少了45%,每個階段的頭幾年都有大幅減少。如圖6所示,從2010年,經核實的排放量以年均2%的速度下降。這主要是由于碳市場的運作導致碳排放成本上升,從而促進企業采取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此外,碳市場還促進了清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歐盟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碳市場的運行效果還表現在市場的穩定性上。雖然碳價格波動較大,但總體來說市場的運作比較穩定,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穩定性較為滿意。歐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維護碳市場的穩定,例如,設立了市場穩定儲備,以便在市場價格波動過大時進行干預。
四是推動歐盟碳減排和能源轉型成效上。碳市場對歐盟碳減排的促進作用日趨明顯。在歐盟碳市場前兩個階段,碳減排的主導因素為經濟衰退引發的生產下滑(圖7)。在第三階段,碳配額稀缺性逐漸取代經濟基本面成為碳減排的主要推動力。該階段經濟運行良好,但碳排放量年降幅達2.87%,高于前兩個階段0.31%和2.49%的水平。在碳價調控逐步完善的2017—2019年,歐盟碳排放量和實際GDP呈現明顯的反向變動。
碳市場通過碳價格信號推動歐盟能源結構轉型。碳價上升促使企業降低傳統能源使用比例,加速可再生能源普及。因發電行業沒有免費配額,必須為每噸排放購買配額,碳排放政策對電力行業影響最大,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統計(表1),煤電發電量降低35.8%,發電占比從23.35%降至15.18%,風電發電量提高255.5%,發電占比從4.32%升至15.56%,太陽能發電量提高890%,發電占比從0.67%升至6.68%,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大幅提升。
六、歐洲碳交易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歐盟碳交易體系的政策制度使得市場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碳排放權益,使得企業可以靈活調整自身的碳排放水平。監管和處罰機制則是對市場中不誠信行為的一種有效制約,保持了市場的運行穩定。然而,在實際運行中,歐盟碳交易體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缺陷。
(一)在歐盟碳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由配額過分發放以及分配方式不公平所引起的配額供需矛盾,從而引起了碳價的劇烈波動,乃至崩盤,這也造成了當時的價格信號十分微弱,因此,從那以后,歐盟碳市場的各項改革都是以解決這個問題為中心進行的。
歐盟的碳市場最初有10種產業,但是直到兩年后,其成員的碳排放量才正式公布。在其發展之初,歐盟的碳市場是以國家分配計劃來給各個國家設置自由的配額,但是因為缺少詳細而可靠的官方數據作為支撐,因此,在制訂國家分配計劃時,各成員國出于自身的利益,往往會高估自己的碳排放量;使得總的排放限額超過了真實的排放限額,從而使配額供大于求,而過量的限額又使價格下降。此外,由于在第一階段沒有完成的配額不得轉移到下一階段,因此,在第一階段結束時,碳價曾一度幾乎降到了零。

在第二個階段,歐洲碳市場借鑒了第一個階段的經驗,將碳排放限額延續到第三個階段,從而避免了第二個階段結束時碳價格的大幅下跌。然而,目前歐洲碳市場一、二次排放仍以自由配置方式為主,其配置方式是以“祖父法則”為基礎,根據公司的歷史排放數據進行配置,這種配置方式具有“賞罰不公”的特點,對先期減排主體有較大的不公正,且因經濟衰退而造成的公司產量下降等情形,也難以做出相應的調節。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的經濟狀況普遍較差,產業發展速度較慢,且各行業在碳排放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由于對配額率的要求降低,造成了多余的配額率。另外,在歐洲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對補償措施所容許的最高限額采取了相對寬松的做法,導致了碳排放總量的過剩。
(二)對部分配額盈余企業產生消極影響。以安塞樂米塔爾集團為例,歐盟給予鋼鐵企業寬裕的配額供給,充裕的碳配額使該企業面臨的碳排放約束較為寬松。該企業碳排放量的下降主要歸結于碳市場第二階段期間的經濟衰退,碳市場的作用不明顯。在該時期,安塞樂米塔爾集團有大量剩余配額(圖8),并通過售賣盈余配額產生超10億歐元的額外利潤,引發碳配額分配的公平性爭議。在配額政策趨緊的2013—2019年,該企業排放量年降幅僅1.8%,與其穩中有降的鋼鐵產量基本吻合,可見該企業發展低碳工藝技術的動力相對有限。寬松的碳配額政策,致使歐盟碳市場對安塞樂米塔爾集團節能減排的推動作用大打折扣。
七、對中國碳市場的啟示
中國正在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這是中國2030年碳達峰承諾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碳市場會提高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制造業中心的生產成本,改變包括鋁和鋼鐵在內的碳密集型行業,并影響全球消費模式。中國在這些行業占據著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從2011年開始,中國開始對碳匯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碳匯市場。我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掛牌,首次參與電力工業企業共2162家,年減排總量達458噸。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已經連續運轉了356個交易日,其中,碳排放配額的累計交易量為2.3×108t,總交易額為104.75×108元。在此期間,歐洲 UA交易總量在125×108噸左右,中國的年平均碳排放總量比歐洲的高出一倍以上,但其交易總量卻還不到歐洲的2%,遠遠低于歐洲的平均交易總量。在碳價上,全國碳市場的報價整體上保持在40~60元/噸之間,碳價的波動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之內,但是與同期的歐盟碳市場50~96歐元/噸的碳價水平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長期以來,中國與歐洲各國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中歐在2005年發表了《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合宣言》,這標志著與歐盟在全球范圍內確立了合作關系。中歐于2010年發表了《中歐氣候變化對話與合作聯合聲明》,正式確立了兩個部委間的對話和合作關系。在2020年,中歐間的氣候問題對話由部長級別提升為副總統級別,中歐間的“綠色合作”正式確立。中國參與的中歐兩個多年來開展的“碳匯”能力建設合作,為其發展和壯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前,中國的碳市場還處在初始狀態,而歐洲的碳市場則已經步入了平穩運作的第四個階段,并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引進新的體制,其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建立健全的碳市場監管機制。在碳交易體系建設中,監管機制是保障市場運行效率和公正性的重要保障。在監管機制方面,應該加強對交易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確保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穩定機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市場波動和價格風險。
其次,制定合理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在碳交易體系中,配額分配是關系到碳市場運行的關鍵因素。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采取差異化的配額分配方案,我國可考慮給予不同的免費排放額度,以幫助排放企業渡過適應期,有利于長期降低排放水平,促進碳減排和經濟發展的協調。同時,還應該探索碳排放權的交易流通方式,推動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和壯大。
最后,加強參與方能力建設。在碳交易體系中,參與方是市場運行的主體。應該加強對參與方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其對碳交易體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還應該加強對碳減排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參與方的碳減排能力和水平。
綜上所述,建立健全的碳市場監管機制、制定合理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和提高各參與者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歐盟的碳交易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優化我國碳交易體系建設,可以有效實現碳減排目標,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加快我國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并積極適應碳市場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未來應關注碳交易體系與其他環境政策的協同效應,例如碳稅和排放標準等,以及碳交易體系對于企業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在技術方面,應加大力度研究碳捕集、碳封存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以及數字化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碳交易體系中的應用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Haixu Yu,He Wang,Chuanyu Liang,Zhaohua Liu,Susheng Wang.Carbon market volat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tructural breaks:Evidence from EU-ETS and China[J].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2.
[2]ZHONG Jiarui,PEI Jiansuo.Beggar thy neighbor On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welfare impacts of the EUs proposed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J]. Energy Policy,2022,162:112802.
[3]QI Shaozhou,XU Zhenzhen,YANG Zhixuan.Chinas carbon allowance alloc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an integrated non-parametric cost frontier approach[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2,831:154908.
[4]Meng S.,T,Pham, L.Dwyer,and B. Grant,2021.Carbon Price Impacts on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60(2):370-383. 91
[5]王芳霞.“雙碳”目標下我國重污染行業環境信息披露問題探析——以寶鋼股份為例[J].國際商務財會,2023(20):59-62.
[6]孫文娟,門秀杰,張勝軍.歐盟碳市場發展歷程及對中國碳市場建設的啟示[J].油氣與新能源,2023,35(02):21-26.
[7]蔡彤娟,林潤紅,張旭.中歐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化比較——基于國家金融學視角[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3,38(02):127-143.
[8]李威.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我國碳市場發展的借鑒與啟示[J].海南金融,2023(04):44-51.
[9]孫悅.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及其價格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8.
[10]何少琛.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發展現狀、改革方法及前景[D].吉林大學,2016.
[11]張晶杰,王志軒,雷雨蔚.歐盟碳市場經驗對中國碳市場建設的啟示[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01):32-36+170.
[12]王科,李思陽.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2):33-42.
[13]樊金璐,傅仙華.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及我國碳市場業務機遇[J].廣東科技,2021,30(10):58-65.
[14]孫雪巍.“雙碳”目標下海南自貿港綠色金融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22(17):81-86.
[15]徐昕,吳金昌.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實質、影響及中國因應——基于全球氣候治理與國際貿易雙重視角[J].國際貿易,2023(04):51-59.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