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發揮強大的協同育人作用,積極拓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和新載體,是健全高校育人機制的可行之道。文章研究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有效促進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出具有審美能力及人文情懷的高素質人才。方法:通過學生組織這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重要抓手,提升高校美育能力,拓寬美育路徑,繁榮高校文化,凝聚青年共識;完善美育環境,通過空間環境促進文化傳承,涵養文化自信,拓展思政育人的內涵和外延;強化學科指導,全方位協同育人。結果:貴州大學藝術類學生組織通過開展美育品牌活動,進行主題為紅色文化、校園文化的原創歌曲撰寫等美育專項活動,通過在學生群體中開展藝術公開課等美育實踐項目,有效地將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拓寬美育、思政育人陣地。貴州大學通過構建山水自然景觀與校園樓宇建筑相得益彰的校園環境,通過整修飽含歷史記憶的校園建筑與文物,通過大力宣傳校史,有效完善了美育環境,助力師生涵養品格。學校通過強化學科指導,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形成協同效應,助力立德樹人。結論: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蘊含著培育美的特質,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不僅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及內涵的內在需求。
關鍵詞:高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貴州大學;藝術類學生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03
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課堂外,還要深入挖掘、打造更多平臺的思政教育元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由此可見,應將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積極拓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和新載體。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生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利于拓展“大思政課”的內涵和外延。
1 大力推進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新形勢下,大力推進高校美育工作顯得愈發重要。使學生接受美育熏陶,能不斷拓寬學生認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渠道,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使其更加清晰地識別成長道路中的陷阱與誘惑,提高思考能力和政治定力。
1.1 助力思政,是新時代黨中央對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堅守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用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筑牢廣大學子的理想信念之基,用和諧的校園文化引領學子走好人生之路,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擔負的新使命。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穩步推進高校美育工作,是促進校園文化氛圍形成,滋養師生心靈、凝聚師生共識、引領廣大師生培養愛黨愛國愛校的高尚情操的題中之義,是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審美情操、專業技能、淵博學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1.2 協同育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抓手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在思政課堂之外,美育工作能將思政元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一步傳遞給廣大學子。以文化人,美美與共,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美育工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方位、多舉措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在重點打造文化品牌項目的過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堅定、文藝才華出眾、形勢研判有立場、觀察問題有思考、現實發聲有影響的青年學生骨干,通過群體創作,帶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美育建設,涵育師生審美情操,切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發揮美育工作協同育人的強大功效。
1.3 強化感召,是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的內在需要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教育改革的實踐中可以發現,要想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必須遵循相應規律,勇于改革創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以師生為中心,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2]。美育不同于專業教育課程,更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滲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以獨特的功能和方式,在潛移默化間引導學生全面成長[3]。相較于思政課堂,通過學生組織進行美育實踐,能更好地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緊扣“第二課堂”的要求,結合鮮活生動的思政元素開展活動,履行“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增強對青年學子的感召力。
2 藝術類學生組織在美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學生社團、學生組織在學生成長成才、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美育工作可通過學生組織的輻射、引領作用,大范圍地、集群性地、自發性地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讓美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落到實處。下文以貴州大學研究生溪山藝術團為例,展現藝術類學生組織在美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 美育實踐助力鑄魂育人
貴州大學研究生溪山藝術團是主要負責開展研究生文娛活動的學生組織。藝術團以營造積極高雅的校園藝術文化氛圍為重點,著力構建與傳播貴州大學研究生文化。通過在重要時間節點打造美育品牌活動如“貴州大學研究生紀念一二·九運動文藝晚會”“貴州大學研究生溪·別畢業晚會”“我愛我的祖國經典誦讀”等,激發廣大學子對祖國最質樸的愛與眷念,讓廣大學子對學習充滿激情,對未來抱有信心和熱情,以文藝表演的形式傳遞正能量——愛國、熱情、奮進、謙遜、堅毅、踏實、立志高遠、知行合一、勤勞穩進。
2.2 美育實踐助力啟智潤心
音樂之美,在于“以美導善”,在于啟智潤心。貴州大學研究生溪山藝術團成員通過聯合學校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同創作《溪別2020》《足跡》《不是句點、不說再見》等校園原創歌曲,以學生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將美育工作啟智潤心的思政育人功能延伸到學生心中。原創歌曲充分結合重大事件元素,融入校園惜別之情、師生暢詠之意,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學校研究生學習、生活、科研、文體工作亮點元素,促進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形成,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美育工作進程,滋養師生心靈、凝聚師生共識、引領廣大師生培養愛黨愛國愛校的高尚情操。藝術的創新養分源于不斷的積累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大力支持及推廣的校園原創歌曲不僅旋律優美動人,歌詞更是結合黨史、校史,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隨著歌曲被廣泛傳唱,貴州大學學子“報國為民志氣同”的價值理念以及典雅雋永的審美情趣也得以傳遞。得益于這種“識美、知美、向美”的情感體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2.3 美育實踐助力凝心聚力
開設藝術公開課,能形成類別各異的藝術實踐,通過多元的藝術培訓,滿足師生提升審美能力及技能的需求。藝術團在開展文藝活動之余,著手建設日常排練機制及藝術公開課,各表演專業隊分時分段展開培訓,并及時匯總公布相關培訓信息,全校研究生均可參與其中。如街舞公開課、民舞公開課、吉他彈奏公開課、聲樂公開課、主持技巧公開課、啦啦操公開課等。這不僅能為學生組織招收到優秀的研究生,還為對各類藝術形式感興趣的同學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和平臺。通過這種形式公開的美育實踐,不僅拓展了校園美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豐富了藝術實踐項目,還為廣大師生搭建了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平臺。在組織框架內經歷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美育凝心聚力的功效得以發揮,育人功效顯著。
3 以美育人的實踐探索
3.1 完善美育環境,協同育人求實效
大學校園作為學生成長成才,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空間載體,具有直接的美育作用。高校的標志性建筑、校園風光帶、人文景觀可以讓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接受直觀而具體的美育。如位于貴州大學東校區篤行路北側的大禮堂,總建筑面積2538平方米,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主體為磚木結構。禮堂集主席臺(舞臺)、放映室、休息室等于一體。飽經滄桑的建筑向廣大師生展現了貴州大學波瀾壯闊的辦學歷史,以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脈絡。再如貴州大學西校區校園格局規劃,湖光山色與造型端方雅正的教學樓交相輝映,形如方印的圖書館居于其中,呼應了“明德至善,博學篤行”的校訓。空間環境的打造能潛移默化地助力學生美學涵養的形成。應以美怡情,完善美育空間環境,串聯育人空間中每一個“置景”的文化內涵,將點線面相結合,打造立體美育空間。
3.2 傳承校園歷史,文化育人出實績
除校園建筑布局具有空間育人功能之外,校園文化歷史的深厚內涵也能助力美育工作的推進。個體對美的認知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要充分宣傳校園歷史文化,充分挖掘高校文脈,以感召學生,讓受教育者“親其師,信其道”,沉浸在文化中去感受“美”。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科學性、人民性、創新性與實踐性特征,宣傳貴州大學紅色文化,有利于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應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發揮紅色文化的美育價值,通過挖掘紅色文化精神內核,尋求高校藝術美育的實現路徑[4]。100多年前,貴大人邱醒群、田君亮等上下求索,將馬克思主義帶到貴州,自此馬克思主義在黔山秀水燎原,紅色也因此成為貴州大學的底色。大革命時期,貴大人、紅色特工冷少農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貴州大學通過話劇、著書等形式,感念為國奮斗的紅色貴大人,傳承校園文化歷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將紅色基因種植到學子心中,真正做到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3.3 強化學科指導,教學育人施實策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在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實施美育,尤其要通過加強優勢學科與藝術的有機融合,整合美育資源,打造美育新格局。在課程設計上,應注重跨學科融合。例如,在文科類教學活動中,可以融入藝術元素,在講解和闡釋文學作品時,可以加入戲劇表演,讓學生感悟作品中人物行為的動機和事件的過程。對歷史事件的講解,可輔以繪畫描述。在工科類的課堂教學中,可對科學原理進行視覺化呈現等。總而言之,應強化學科的專業指導作用,形成“教學+美育思政元素”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從而提升教育的綜合育人實效。
4 結語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從而實現育人育心育魂的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深厚文化素養、遠大理想抱負、正確發展眼光的新時代人才為目標,這一過程蘊含著“辨別美”“認識美”“崇尚美”的內涵。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不僅可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還能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內涵。希望文章提出的實踐探索策略能為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12-06)[2024-04-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王占柱,馬詩苡.新媒體時代理工科院校“以美育人”的實踐探索[J/OL].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2024-04-26]. https://doi.org/10.13256/j.cnki.jusst.sse.221030526.
[4] 田二林,劉才喜.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美育的價值和實現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5):64-6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貴州大學黨建專項“高校學生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以貴州大學研究生學生組織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DZX2021001
作者簡介:張筱慧 (1993—),女,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