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青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即時性、多元性、非理性等特征,網絡輿情主體、信息技術變革和意識形態斗爭給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新形勢新要求下,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水平可以從完善輿情治理意識、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發揮數字技術優勢三個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索。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及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圍繞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和熱點新聞發表的觀點和意見的集合。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日趨明顯。
一是傳播的即時性?;ヂ摼W媒介傳播的高速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傳播的即時性。一般而言,從高校網絡輿情的出現到燃爆往往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的時間。這不僅是因為高校大學生對自媒體的高度關注與熟練運用,還取決于大學生“群居”的生活方式。線下線上交互的傳播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渠道,從而大大加快了網絡輿情的發展。
二是內容的多元性。網絡空間中呈現出的信息豐富多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外交等各個方面。由此引發網絡輿情的內容也涉及多個方面,無論是校園外的政治熱點、經濟大勢,還是校園內的人際沖突、熱點新聞,都是高校網絡輿情中的“??汀薄?/p>
三是行為的非理性。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普遍具有發表個人觀點的強烈意愿,加之網絡的匿名化,表達方式在不斷更新換代,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的心理顧慮,為其提供發表情緒化言論的環境,繼而引發某些非理性行為。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風險因素
高校網絡輿情因其主體、對象和環境的不同,在產生、演化、發展、消退的不同階段有其差異性體現。對高校網絡輿情主要風險要素的分析,是做好輿情處置的前提和關鍵。
一是來自網絡輿情主體的挑戰。首先,高校大學生個性獨立、敢于發聲,對于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校園突發事件關注度極高,一旦學生認為自身群體性尊嚴或利益遭受挑戰或損害,將迅速形成網絡聚集反應,通過網絡“抱團”甚至刻意制造網絡輿情的方式,為實現訴求提供支持。其次,高校大學生長時間活躍于各類網絡平臺,一天中應用的網絡軟件多達十幾個。當他們運用這些網絡工具完成生活中的各類事項時,也在不斷接收各個平臺推送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時間鎖定網絡中的各類熱點話題,并能夠迅速參與其中。最后,網絡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大量表達自我的空間和機會,高校大學生也因此成為使用新媒體中最活躍、最積極、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群體,這也成為了生成網絡輿情的基礎條件。
二是來自信息技術變革的挑戰。網絡傳媒的低門檻和快速便捷、高速運轉使其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其他媒體的“排頭兵”,網絡媒體在群體性事件中不僅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具備引發的功能。近年來,各平臺上涌現的短視頻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大眾傳播信息和自我表達的主要載體,規模巨大的大學生用戶,更是讓短視頻成為輿情傳播擴散的“策源地”。很多情況下,輿情都是在短視頻平臺上發酵,然后迅速擴散至其他社交平臺,增大了輿情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與此同時,相較于以報紙、廣播等為代表的傳統媒介,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虛擬空間,價值取向不同、利益立場不同的人都能夠選擇多種渠道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一些商家和個人為了吸引流量,博人眼球,更是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制造熱點、造謠傳謠、發布不實信息,盡管有關部門已加大治理力度,但典型案例仍層出不窮。
三是來自意識形態斗爭的挑戰。引發高校網絡輿情的“導火索”有可能是偶然因素,也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空間成為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要陣地。面對充斥在網絡平臺上的真假信息,普通民眾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很難直接分辨是非,也容易迷失方向。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路徑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原因多、爆發快、影響廣,有效治理的難度不斷提高。要從思想認識入手,通過建立集“多維一體”“協同聯動”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機制,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預防、準確判斷、妥善處置,從而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一是完善輿情治理意識,提升輿情治理能力。高校網絡輿情爆發后,“堵”和“鎖”的處置方式不僅不能發揮作用,而且往往容易造成謠言滿天飛,刺激輿情的生成或者造成事態升級,也會給學校聲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高校要及時轉變思想認識,當網絡輿情出現時,敢于并且善于當好“發言人”。首先,高校應在第一時間了解引發網絡輿情的事件真相,全面分析事件起因以及矛盾沖突點,及時、準確地掌握事件信息。面對可能出現的質疑或反對,要以事實為依據正面回應,耐心引導輿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次,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官方媒體平臺進行解釋說明,盡可能擴大正向宣傳影響,避免網絡謠言進一步擴散,在逐步打消質疑的過程中化解危機。最后,要及時制止、教育、引導網絡中出現帶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一些缺乏理性和情緒化的負面“聲音”,控制網絡輿情影響的范圍,以保證輿論主流不偏頗。
二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同樣都需要道德來規范和約束個人的行為。高校應該樹立“協同育人”觀念,調動多方主體參與到引導和規范學生網絡行為的教育實踐中來。首先,高校教師要加強學生網絡道德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網德”。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擦亮眼睛”、克制情緒、“管住手指”,認真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不被網絡上的負面情緒所左右,不隨意跟帖、轉發、評論,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輕舉妄動”,真正樹立起參與網絡生活的責任感。其次,高校管理部門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利益訴求,為學生構建暢通便利的訴求反饋機制,并及時解決問題,做到事事有響應、事事有落實,進一步降低網絡輿情爆發的風險。利用新媒體建立校內信息共享平臺,讓學生擁有合情合理的觀點表達和情緒宣泄的空間,將意見表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最后,高校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加強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結合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熱門話題及時發表正確評論,積極引導輿論走向,發現學生發表不當言論時要及時進行引導和教育。
三是發揮數字技術優勢,筑牢治理保障體系。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網絡輿情治理能效的提升提供了技術保障。高校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提升網絡輿情治理水平。第一,完善網絡輿情研判機制。利用“大數據+人工”建立全時段全方位的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定期收集、整理更新數據庫,及時對數據信息進行歸納和分析,根據網絡輿情發展規律,結合重大時間節點和重要社會事件,對可能出現的網絡輿情進行提前干預,做到心中有數、行之有度。第二,提升網絡輿情的管控效果。一旦發生網絡輿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搶占輿論話語權。一方面要優化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校園媒體平臺,增強其在學生群體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宣傳形式引導輿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意見領袖”,引導“意見領袖”用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方式表明正確立場,發表正確言論,通過“意見領袖”與其他學生建立平等良好的溝通關系,減少與學生的距離感,增強信任感,降低不當言論惡意占據網絡陣地的可能性。第三,建立網絡輿情持續跟蹤機制。原本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網絡輿情事件,有可能因為相關話題的出現再次“卷土重來”。要利用數字技術對網路輿情進行持續跟進,密切關注網絡輿情的后續走勢,對有可能再次引發輿情的因素提高警惕,及時處理,降低輿情重新爆發的風險。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應對決策模型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2SK126)的研究成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23XC0305)的研究成果;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中國民航大學專項資助(項目編號:3122024014)的研究成果;中國民航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研究成果。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