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晶晶
【摘要】新修訂的《公司法》將于2024年7月1日實施。文章從新《公司法》修訂對納稅義務的確定、稅收征管以及企業所得稅適用影響等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探討新《公司法》從法律層面上取消對投資比例的限制、完善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固定公司可以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等方面的修訂,對稅收執法者和納稅人的影響,并提出風險管理建議。
【關鍵詞】公司法修訂;稅收政策;執行與適用
【中圖分類號】F810.42
2023年12月29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將于2024年7月1日施行。《公司法》的修訂“牽一發而動全身”,將對很多其他法律產生影響。稅法是建立在民商法對各類經濟活動規范的基礎之上,而實踐中大量的經濟活動是圍繞公司展開的,《公司法》是規范商事法律關系的基礎性法律,其修訂會影響稅法的制定與適用。本文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探討新《公司法》修訂對納稅義務的確定、稅收征管以及企業所得稅適用等方面的影響,并提出風險管理建議。
一、《公司法》修訂對納稅義務確定的影響
在公司出資設立方面,新修訂的《公司法》從法律層面上取消了對投資比例的限制,企業注冊時可以以實物、知識產權和土地使用權出資,這樣放開后就使得知識產權可以100%作為注冊資本注資,對于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案例1:甲公司要投資設立一家乙公司,用甲公司名下價值10萬元的專利,經過評估以后作價200萬元對乙公司進行投資。投資協議中確定五年期限,
甲公司成立的乙公司(子公司)是用專利來投的,那么這種公司架構。對乙公司完全是100%的無形資產進行的投資。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
1.取得評估200萬元時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 190
貸:資本公積——資產增值 190
2.進行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專利權)
218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8(200×9%)
甲公司采用的專利權進行投資:
一是根據新修訂的《公司法》,專利、商標、版權等無形資產對自己的專利權作為出資標的對外進行投資的,并且是對其擁有的專利權進行了價值評估。
二是根據《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01號),甲公司以專利權投資入股取得股權,選擇了遞延納稅的優惠,投資入股的過程暫時不需要繳納所得稅,因其可以遞延到未來股權轉讓的時候才繳納企業所得稅。
三是甲公司繳納的增值稅可以在乙公司進行抵扣,完全沒有壓力。
乙公司的會計處理:
1.在接受甲公司的專利權時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8
貸:實收資本——甲公司 218
2.按照投資協議進行攤銷時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 40
貸:累計攤銷——無形資產攤銷 40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此專利權的投資所涉及的稅收政策有以下幾點:
一是增值稅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科學技術部《關于印發<技術合同認定規則>的通知》(國科發政字〔2001〕253號)第六條規定,以技術入股方式訂立的合同,可按技術轉讓合同認定登記。根據上述規定,公司以專利技術投資入股按轉讓無形資產繳納增值稅,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
二是城建稅及附加。以專利技術投資入股如果符合條件免征增值稅,不需要繳納城建稅及附加,如果不符合免征增值稅的條件,繳納增值稅的同時還需要繳納城建稅及附加。
三是企業所得稅。企業以專利技術投資入股,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可以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九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所稱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是指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四是印花稅。《印花稅法》附件《印花稅稅目稅率表》中產權轉移書據包括專利權轉讓書據,按價款的萬分之三稅率計算繳納印花稅。
綜上所述,新修訂的《公司法》對本次投資的納稅情況產生了較大影響,雖然評估的200萬元投資需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但是開票的甲公司把增值稅發票開給乙公司,乙方也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企業所得稅甲方是沒有超過500萬元的投資,可免征企業所得稅。
二、《公司法》修訂對稅收征管的影響
新修訂的《公司法》為諸多稅收征管措施提供了基礎法方面的依據,完善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使得濫用有限責任以逃避債務的風險能得到有效控制。國家的稅收利益,也就是稅收債權,在新修訂的《公司法》下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新《公司法》對稅收征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公司出資設立方面,新修訂的《公司法》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認繳出資的五年內到期的規則,以實現維護交易安全、保障債權人利益的目的,也有助于稅務機關征收稅款。
案例2:2024年7月12日甲公司注冊一個建筑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在2026年7月11日到位,但是甲公司在2026年10月20日又將該注冊資本轉走。
此注冊資本轉走的行為產生的后果:一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以股東借款的名義借出轉入私人賬戶,會計上掛賬在股東個人名下。二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通過老板控制的關聯公司以關聯交易的名義轉走資金,其實是虛假的關聯交易。三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通過虛構債權債務,比如支付欠款、還款、預付貨款等名義轉走資金,其實債權債務根本不存在、子虛烏有。四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通過虛列費用的方式轉走資金,其實是找票列支費用達到抽逃資金目的。五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通過暴力轉走款項來抽逃資金,會計上不做賬,導致財務報表虛假。六是注冊資金實繳到位后,通過借款的模式,制造借款不還、編造壞賬損失。其損失屬于虛假損失。
為此產生的法律風險有:新修訂的《公司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違反前款規定的,股東應當返還抽逃的出資;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與該股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同時對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資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所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新修訂的《公司法》在法律層面建立起橫向法人人格否認規則,規定股東利用其控制的兩個以上公司,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時,各公司應當對任一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實踐中,股東利用控制的公司“換殼經營”、轉移利潤并進行避稅的行為并不鮮見,橫向法人人格否認規則拓展了繳納稅款的責任主體,稅務機關可以將該規則作為規制企業避稅行為的重要工具,據此要求股東控制的其他公司,對于未繳稅款承擔連帶責任。
案例3:2021年10月,A先生和B女士出資60萬元和40萬元設立甲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是A先生;2022年2月份A先生出資80萬元設立乙一人有限責任公司;A先生和B女士出資80萬元和40萬元設立丙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都是A先生;2022年7月份由于疫情,公司經營不善,甲公司于2023年宣告破產。清算完畢后,甲公司對丁公司的120萬元貨款,無法進行索賠。出現這種后果的原因:一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丁公司承擔債務。二是有限公司財產混同的;三是股東利用控制的多個公司來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
本案例產生的稅務風險:
1.新《公司法》開始強化橫向穿透、橫向人格否認。這也是新公司法的主要變化之一。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防止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和法人獨立地位,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
2.隨著新《公司法》的實施,民營企業家如何隔離自身及經營企業的法律風險和稅務風險,顯得越來越重要。
本案例產生的法律風險有:新修訂的《公司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股東利用其控制的兩個以上公司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各公司應當對任一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橫向穿透)。只有一個股東的公司,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縱向穿透)。
三、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是新修訂《公司法》的一大亮點,在推動企業運營、鼓勵投資等方面將發揮積極的作用。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相當于將資本公積金轉為收益或利潤,即用股東投入的股本溢價部分進行利潤分配。
《公司法》是調整公司內部和外部法律關系的民商法,不但是一部組織法,也是一部行為法。企業所得稅法是調整國家與企業就企業利潤如何課稅的行政法。二者之間雖然調整的對象和內容不同,但在鼓勵投資、促進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等的價值觀上基本趨同。二者之間聯系更為緊密的是,《公司法》賦予了公司的獨立人格,是企業所得稅法對公司行使征稅權的重要前提。公司這種法律上的獨立人格,決定了公司獨立于股東或投資者,可以獨立進行商業盈利活動,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利,也決定了稅法可以對公司這種擬制實體獲取的所得進行征稅。新修訂的《公司法》規定,可以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對某些公司來說,是個利好。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同盈余公積金彌補虧損一樣,都是站在會計處理的角度,指的是對賬面虧損(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為負)的彌補。
從會計的角度看,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實際上屬于所有者權益內部項目之間的結轉,用會計分錄表示:借記“資本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從稅法角度看,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列舉的企業收入范疇并未直接涵蓋資本公積金,且資本公積金本身不構成公司的利潤,不存在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風險。
案例4:2020年8月份,甲公司和乙自然人共同出資成立A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甲公司以現金出資1100萬元(實收資本600萬元。資本溢價500萬元),自然人現金出資400萬元。因疫情的影響,公司經營不力,截至2024年6月末,A公司產生的虧損500萬元。(案例中股東和自然人皆為居民企業和居民個人。)
1.A公司收到投資時會計處理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實收資本——甲公司 600
自然人 400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500
2024年7月,A公司準備向銀行融資1000萬元,為消除因賬面虧損給融資帶來的不利影響,A公司決定用資本公積(溢價)500萬元彌補賬面虧損500萬元。
2.A公司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會計處理
借: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500
貸:未分配利潤 500
3.A公司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企業所得稅處理
國稅函〔2010〕79號文件規定:企業權益性投資取得股息、紅利等收入,應以被投資企業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作出利潤分配或轉股決定的日期,確定收入的實現。被投資企業將股權(票)溢價所形成的資本公積轉為股本的,不作為投資方企業的股息、紅利收入,投資方企業也不得增加該項長期投資的計稅基礎。
4.A公司用溢價的資本公積(溢價)500萬元彌補了A公司虧損,是不用作為A公司的股息、紅利收入。因此,對于A公司來說,資本公積(溢價)彌補賬面虧損,不需要確認收入,即無需進行所得稅處理。會計處理上通過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消除了賬面虧損,企業所得稅上可彌補的虧損,會計處理不影響所得稅處理。不存在會計與稅收上的差異、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對甲公司的影響:
甲公司額外多投入A公司的500萬元,已經計入其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國稅函〔2010〕79號規定,A公司用資本公積(溢價)彌補虧損,不作為A公司的股息、紅利收入,同樣甲公司也不得增加其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
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增加了A公司后續可供分配的利潤,對于甲公司來說,后續會收到更多的分紅。《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的規定,居民企業直接投資于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免征企業所得稅。即后續甲公司收到因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增加的500萬元分紅對應的部分,也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5.對自然人乙的影響
對自然人來說,不管資本公積(溢價)是如何投資形成的,用資本公積(溢價)彌補虧損并不屬于轉增資本(或股本),所以,對應自然人股東來說,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對增加A公司后續可供分配的利潤,對于自然人乙來說,后續收到的分紅,是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變化,企業稅收政策也需要與時俱進。從舊《公司法》到新《公司法》的轉變過程中,企業稅收政策也經歷了重大變革。
當然新修訂的《公司法》對企業稅收政策的調整也帶來了的挑戰。部分企業面臨稅負增加的風險。一些企業可能需要適應新的稅收政策,并重新評估其經營策略和投資計劃。另一方面,稅務部門也需要適應新的稅收政策,加強稅收監管和執法力度,以防止偷稅漏稅等行為的發生。資本公積金并非由公司實現的利潤轉化而來,“無盈利不分配”是利潤分配的一項普遍規則,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為公司日后分配利潤創造了條件。可以預測此項變化將成為稅務機關的監管重點,因此,企業應關注此項操作帶來的合規風險。
四、結語
在當前形勢下,小企業、高利潤新形勢下要適應新修訂的《公司法》對稅收政策執行與適用的影響,企業要對稅收政策的學習和理解,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和財務管理方式。稅務部門也要加強稅收宣傳和培訓工作,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納稅意識和遵從度。同時,稅收部門還要加強稅收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稅收政策的順利實施。
主要參考文獻:
[1]初級會計實務[M].經濟科學出版社,2023.
[2]中級會計實務[M].經濟科學出版社,2023.
[3]翁武耀,張雨喬.從稅收視角關注新修訂的公司法[J].2024(5).
[4]楊春根.新修訂的公司法對企業所得稅有何影響[N].中國稅務報,2024(7).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