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棲顏 鐘明月 周芳
【摘要】會計誠信體系對信用社會、市場秩序、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康美藥業、勝通集團等財務造假事件頻發,揭示我國在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文章以瑞幸公司財務造假案為例,深入分析了會計誠信體系的缺陷,并在會計人員、內部治理、中介機構、監管體系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議。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探討,旨在從中吸取經驗,為改進和建設會計誠信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瑞幸公司;財務造假;會計誠信體系建設;信息披露制度;監管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3
★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資助,項目編號:202310288006。
一、背景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誠信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在現代社會的重要體現。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明確提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對市場供需能夠提供保障,是市場起到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保障,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對高質量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會計誠信更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者,扮演著促進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的關鍵角色。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真實性和透明度也成為了市場參與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不僅關乎投資者的決策,也直接影響市場的健康運行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而會計誠信缺失會發生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做假賬,隱匿或者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損害財務信息真實性、可靠性的行為,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建立健全的會計誠信體系對于保障市場秩序、維護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頻繁出現的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事件引發了公眾對財務人員可信度和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深刻擔憂,而瑞幸咖啡作為廣為人知的上市企業,其財務舞弊事件將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由此事件可知,目前我國會計誠信體系建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剖析瑞幸咖啡財務舞弊案,從中汲取教訓,思考完善會計誠信體系的可能路徑。
(一)瑞幸財務造假事件回顧
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是中國門店數量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以“創造世界級咖啡品牌,讓瑞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愿景,作為主打優質咖啡輕食的餐飲企業,瑞幸咖啡通過大力促銷的商業營銷模式,營造出優質低價的完美形象,一度受到市場的歡迎,成為業績上升速度最快的咖啡品牌之一。然而,瑞幸咖啡卻在2020年被曝出財務舞弊行為。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財務丑聞之一,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市場震動(如圖1所示)。
2020年2月1日著名的做空機構渾水發布了一個長達89頁的針對瑞幸咖啡公司財務造假的報告,報告指出瑞幸公司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一直在夸大銷售業績,瑞幸公司還同時夸大了廣告費用等支出以便與夸大的銷售收入相匹配。起初瑞幸持否認態度,但不久后,瑞幸公司最終承認在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公司虛報了22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1]回顧瑞幸財務造假的過程,瑞幸通過跳號、向企業大客戶銷售巨額咖啡代金券的方式虛增每家門店商品日銷量,為了擴大銷售數據還夸大商品單價,進而導致虛增銷售額。此外還隱藏了關聯交易,把咖啡機售賣給關聯公司并做成虛假銷售額,同時為了和銷售額相匹配,瑞幸公司還虛增成本。瑞幸的造假手段造成了公司財務數據的嚴重失真,導致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市值蒸發,甚至引發了對金融市場監管制度的質疑。這次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讓社會意識到,隨著我國會計制度與相關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盡管我國在會計誠信體系建設上已經有很大進步,一些企業卻仍然能夠通過虛構數據、隱瞞信息等手段來掩蓋真實的經營狀況,從而誤導投資者,破壞了市場的公平性和信任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成為引人深思的案例,不僅揭示了財務造假的嚴重性,更凸顯了建立健全會計誠信體系的緊迫性。
(二)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會計行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對會計主體的經濟運行決策、信息披露及公布信息質量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有助于穩定市場秩序。在此次瑞幸造假事件中,除了瑞幸公司遭受巨大重創之外,其他中概股公司也受到嚴重影響,首先是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美國將會對其加大監管力度,這些企業的名譽會受到一定影響,為其在美融資帶來困難;其次是準備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將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查,間接損失難以估量。由此可見,我國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還有助于國內甚至于國際的市場秩序的穩定。
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提升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投資者通常依賴企業的財務信息做出投資決策,如果財務信息失真,將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會計誠信體系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使投資者能夠更加準確地評估風險和機會,從而提高其對市場的信心。
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有助于企業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經營。誠實守信的會計實踐使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從而做出明智的決策。相反,財務造假不僅損害了企業的聲譽,也會誤導企業的戰略決策,最終可能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
時代發展、會計轉型對會計的職業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財務會計逐漸向管理會計轉型,對會計工作者提出新的職業要求,面對各方數據,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進而輔助管理者做出決策。而在這個過程中,會計的造假成本較低,會計的權力擴大,面對各方誘惑,還是會有極少部分會計工作者失去道德底線,選擇鋌而走險,這是會計物質發展與會計精神發展失衡的體現,為了促進會計物質與精神發展的平衡,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必不可少。
二、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現狀
1928年,潘序倫先生在我國最早倡導會計誠信思想,在《中國之會計師職業》一文中論述了會計職業道德、誠信為人的重要性,是我國會計誠信建設的先驅。2008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注冊會計師誠信宣誓辦法》,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義務觀念、職業道德素養。2018年4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確立了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為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提出了八項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2021年11月,為科學規劃、全面指導“十四五”時期的會計改革與發展,財政部制定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其中重點強調要持續推進會計誠信建設,深入開展會計誠信教育,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會計人才培養、評價、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2022年10月,第二屆會計誠信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各主體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方法措施。2023年,財政部印發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全國性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補充了會計誠信體系中會計人員這一重要角色的行為規范準則。至此,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特點,以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守則等為依據、以誠信信息披露為基礎、以信息共享為核心、以教育宣傳為支撐的誠信建設體系。
三、從瑞幸事件看我國會計誠信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乏
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會計誠信意識淡薄。通過對財會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被調查者認為產生會計誠信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有: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淡薄,屈從領導壓力、職業道德失范,為私利違背職業道德、弄虛作假[2]。本案中,瑞幸公司提交給美國的報告表明此次財務造假事件是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劍為首的團隊進行造假,[3]暫且不考慮這份內部調查報告的真實性,瑞幸的此次財務造假事件一定缺少不了會計人員的參與,瑞幸的首席運營官劉劍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修學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并非專業的劉劍卻能在嚴格的監管系統中找到漏洞,這其中會計等財務人員的幫助必不可少。專業的會計人員在了解財務造假嚴重后果的情況下仍然知法犯法,說明這部分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責任意識薄弱,在各種利益的誘惑下,沒能守住自身底線,違背會計準則,幫助始作俑者進行財務造假工作,擾亂市場秩序。
(二)內部控制體系亟待完善
內部控制是保障財務信息真實性和防范財務造假的關鍵。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暴露了其內部控制體系的嚴重不足。瑞幸COO負責監測每日的公司運作,并直接報告給首席執行官,需要全面負責公司的市場運作和管理,參與公司整體規劃,完善公司運營管理等,即瑞幸COO擁有影響財務報表的能力。而瑞幸公司未能有效監控交易流程,未能建立起對交易數據的適時核實機制,這為虛構銷售數據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外,瑞幸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存在缺陷,《公司法》規定,公司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相互制衡的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框架能夠確保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指導和對管理層的監督,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都是用于對公司情況進行監督的職位,然而,在瑞幸案中,僅靠COO無法完成整個造假過程,由此可以看出,瑞幸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漏洞,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未發揮應有的職能。此外,瑞幸第一大股東陸正耀的持股比例較其他股東而言相對較大,其在公司內部治理、市場運作等相關事務上具有較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并形成了絕對控制,這種“一家獨大”的現象很容易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失效,這也是其他上市公司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各種上市公司內控管理缺失導致的“黑天鵝”事件警醒我國企業需要加強內部控制的建設,保證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性,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三)中介機構的失職
在瑞幸造假案中,為瑞幸公司做審計工作的機構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其聯席主承銷商包括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海通國際,[4]還有各大律師事務所,陣容堪稱豪華。在2019年年報審計期間,渾水發布做空報告,但大多數瑞幸公司的中介機構選擇相信瑞幸,支持瑞幸,直到瑞幸公司公布內部調查報告。這表明瑞幸公司的中介機構嚴重失職,沒能認真審核掌握瑞幸的真實運營情況。而瑞幸在渾水發布做空報告后不久就自己承認財務造假事實,很難不聯想到渾水報告讓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提起警惕,開始認真審查瑞幸公司財務,由于瑞幸門店有電子點單系統,所有銷售數據都可以輕松查詢,因此審核起來并不困難。[5]發現漏洞后才向瑞幸高層匯報,瑞幸公司才能在兩個月后出示一份內部的調查報告承認造假。由此可見中介機構的失職也是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阻礙因素。
(四)財務監管體系存在漏洞
我國傳統監管方式包括中介機構審計、行政監督力量核查等方式,由上述中介機構失職問題已經可以看出傳統的監管方式存在弊端,且中介機構與被審計企業之間存在利益關聯,中介機構較容易與被審計企業發生包庇情況,例如曾經轟動世界的安然公司與安達信財務造假事件。傳統的監管體系中財會人員普遍重核算輕監督,對財會監督的認知僅停留在政策文件上,而對具體的流程和方法仍缺乏一定的認知。此外,傳統監管體系中還存在財會監督力度不夠,影響力、威懾力不足;內部協作監督不到位,監督部門授權不充分等問題。在瑞幸的案例中跨境監管還存在缺漏,我國新《證券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擾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境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處理并追究法律責任”,但并未涉及具體適用情形。執行細則的缺失導致我國證券監管部門無法對跨境證券違法行為開展執法,而且我國境外管轄的規定不夠明確。[6]很容易讓跨境企業有可乘之機。
四、瑞幸事件對我國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啟示
(一)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發揮會計橋梁作用
首先應該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高等學校等相關教育機構是會計人員培養的“第一站”,是從源頭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必由之路,應該完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增設會計職業道德相關課程。此外在會計職業能力考核時也要著重考核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將會計職業道德列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做到會計職業道德伴隨會計人員終身,時刻對會計人員的言行產生約束作用。
同時應該加強會計在企業與會計誠信建設的橋梁作用,在第二屆會計誠信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司長程智軍提出:“會計行業要當好政策講解員,發揮好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和橋梁作用,向企業積極宣傳講解最新改革政策,幫助改革更好地落地成效。”會計人員要注意和警惕激勵、壓力、機會等引導從業人員放棄誠信的因素,及時制止其誤入歧途。就像此次瑞幸財務造假事件,如果會計人員在具備職業道德的情況下,盡力去阻止其他公司人員,宣傳財務造假的嚴重性后果,也許本次事件就可以避免。
(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公司內部治理
企業應當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國內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內控管理涉及的范圍有限且缺乏清晰明確的內部控制標準,企業應當設立有效的內控管理組織、架構,完善內部控制、內部審查、內部評估等工作,其本質上就是通過采取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并存的方式,對企業非法行為進行識別、防范以及制衡。[7]企業的內控制度能否執行到位,管理層認知是關鍵。企業管理者應當創造良好的控制環境,從企業文化、企業制度層面提高內控意識,保證內部控制政策的落實。
企業還應該加強公司內部治理。應該嚴格劃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的權責利,形成相互監督和制衡的關系,發揮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此外,企業應使股權結構多元化,提高股權分散度,避免“一家獨大”問題,分散第一大股東的控制權,中小股東的增多還能夠推動企業更加注重相關信息的披露,由此提高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
(三)加強中介機構的建設,完善企業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大多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都是由企業所有者委托中介機構對企業經營進行審計,企業所有者與企業經營者逐漸成為一體。[8]即中介機構的經濟收入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息息相關,一旦存在利益勾連,審計的公正性也就存疑。因此需要加強中介機構的建設。首先需要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開展培訓工作,與時俱進,以便及時發現企業經營中的問題;增加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加強審計制度的建設,通過完善的合同體系,明確規范中介機構的職責和報酬,探索建立中介機構利益保護和補償機制,[9]減弱中介機構的收益與企業經營之間的聯系。此外,加強內外部審計的結合,提高審計的全面性和深度,確保財務數據的準確性。
有時即使中介機構完全履行了自身職責,還是會面臨公司刻意隱瞞其真實財務狀況的情況。故企業應加強信息披露,及時向投資者提供真實、準確的財務信息。增強財務報表的透明度,讓投資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除此之外,在瑞幸財務造假案中,大多數瑞幸的投資方在美國,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難及時發現瑞幸的反常現象。故需要同時加強我國信息披露制度與美國信息披露制度的協同作用,美國的相應法規規定的披露報告的種類更加豐富,且要求強制披露,而我國則是自愿與強制相結合,我國的信息披露質量較低,無法滿足外部市場的需求。[10]瑞幸作為我國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質量無法滿足美國投資企業的要求,造成了一定的信息不對稱,不利于外國投資方發現企業財務問題,不利于外國投資方對我國企業進行投資。
因此,完善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利于中介機構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對社會公布可信度高的審計報告,更有助于投資方對企業進行投資利益衡量,做出準確性較高的投資決策。
(四)完善監管體系,多方推進會計誠信體系建設
擴大完善我國的監管體系,加大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增加違法失信成本。新《證券法》在2020年3月實施后,盡管對公司的處罰力度有所增加,但仍然需要對其處罰細則進行細化和修改,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
在此次瑞幸財務造假事件中,由于缺乏跨境管制,對造假者的處罰過輕。長期以來,我國對類似瑞幸公司這樣主要經營活動和資產在境內,而上市地在海外的境外上市公司的跨境監管在部分環節存在空白,[11]造成此類企業的造假成本較低,更傾向于冒險性的造假行為,對投資方不利,且不利于其他類似企業在海外的融資。我國需要加強跨境監管力度,加大跨境財務造假處罰處置力度,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確立協同合作監督管理機制,積極配合協助對跨境企業的調查工作以及對違規企業的處罰工作。
媒體監督是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監督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媒體有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保證向市場傳遞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在媒體的輿論壓力下,足以引發監管部門的介入,甚至對違規企業加大懲罰力度。[12]中國財經報社社長萬平指出媒體監督是會計誠信建設外部治理方面的重要力量,媒體應配合各方監管力量,共同提升會計行業的誠信氛圍,合力建設會計誠信體系。
提高科技監管在監管體系中的比重,在此次瑞幸財務造假事件中,渾水機構動用了大量的瑞幸門店的全職人員和兼職人員最終做出這份長達89頁的報告,其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象,也說明了純靠人工揭露財務造假的效率之低和難度之大。基于目前數據收銀的普及程度較高,國家可以通過建設會計監管的大數據平臺,集中匯合大量的企業市場經營數據,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降低監管成本,[13]提高財務造假預警能力。
五、總結
瑞幸咖啡作為一家頗具活力的咖啡連鎖企業,曾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然而,2020年初,瑞幸咖啡卻陷入一場聲勢浩大的財務造假丑聞中。此案揭示了我國目前會計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部分問題。而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對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對投資方了解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均發揮重要作用。為了避免一些財會人員在利益的誘惑下,幫助企業進行財務造假活動,擾亂社會的市場秩序,損害投資方和其他企業的利益,需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發揮會計人員的橋梁作用;加強中介機構的建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為了提高監管強度,還需充分發揮媒體、科技手段的作用,多方推進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信用監管司張世煜的一句話概括:“加快推進、健全完善以協同共治為理念,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核心,以失信聯合懲戒為主要手段,以信用信息深度開發利用為補充的市場主體信用監管長效機制。”希望在多方合作的基礎上,我國會計誠信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促進整個市場和諧有序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韓洪靈,劉思義,魯威朝等.基于瑞幸事件的做空產業鏈分析——以信息披露為視角[J].財會月刊,2020(08):3-8.
[2]張玉琳,敖小波,賀穎奇.2021年我國會計誠信建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J].會計研究,2022(12):3-18.
[3]鄭麗萍,趙楊.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成因與治理研究——以瑞幸咖啡公司為例[J].管理現代化,2020,40(04):4-6.
[4]胡明霞.基于財會監督視角防治財務舞弊——以瑞幸咖啡為例[J].財務與會計,2021(18):44-47.
[5]張新民,陳德球.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商業模式、價值共創與治理風險——基于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20,36(05):74-86+11.
[6]徐玉德,智廣潔.從瑞幸咖啡事件看我國跨境會計監管的改進[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0(10):93-96.
[7]申曉楠,雷良海.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分析與防范——以康美藥業為例[J]. 商業會計,2022(12):101-105.
[8]蘇斌,鐘莉.瑞幸財務舞弊事件給審計帶來的啟示[J].會計之友,2021(04):135-140.
[9]王波.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改革的路徑啟示[J].金融發展研究,2020(09):89-92.
[10]張寧.中美證券市場知識產權信息披露制度比較研究[J].財會通訊,2020(21):155-158.
[11]韓洪靈,陳帥弟,陸旭米等.瑞幸事件與中美跨境證券監管合作:回顧與展望[J].會計之友,2020(09):6-13.
[12]李志斌,邵雨萌,李宗澤等.ESG信息披露、媒體監督與企業融資約束[J].科學決策,2022(07):1-26.
[13]牟思思,張趕.監管科技發展趨勢與挑戰[J].中國金融,2022(16):63-64.
責編: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