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影

德國哲學家馬丁認為,教學是一種近距離的“你—我”的關系,沒有互動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互動式閱讀教學,改變了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生為本,構建開放、平等、民主的生態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得沉悶的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然而,受教師觀念素質、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及教學環境的影響,互動式閱讀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智能時代,“智慧課堂”的出現為教育教學注入新的能量,為突破互動式閱讀教學的困境、提高教學效率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本文主要探討在智慧教育環境下,互動式閱讀教學高效落地的策略。
一、互動式閱讀教學的內涵及教學困境
《小學教育學教程》中闡述:互動式閱讀教學是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三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所構成的互動關系,即教師、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教材、深入教材內部、與教材對話,從而產生超越字面意義的理解,然后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將“理解”進行匯攏、交流,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如今,互動式閱讀教學已經是語文課堂的主流形式,無“互動”不“課堂”。但是,在常態課堂教學中,互動式閱讀教學卻面臨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困境,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是互動屬于“少數派”,無法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發展是互動式閱讀教學的愿景。從一篇課文的學習來看,是希望通過互動式閱讀教學,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內涵,落實語文要素。從長遠目標來看,是學生的語言得到積累,語文能力得到訓練,核心素養得到發展。在課堂中,師生互動往往被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壟斷”;生生互動中,主動性不夠的學生被邊緣化;教師、學生、文本的三者對話,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參與,學生參與度不夠,就無法達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愿景。
二是互動浮于表面,無法建構深層次互動。許多課堂看似互動頻繁,但僅僅是“一問一答”的狀態,思維停留在找現成答案的層面。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也沒有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深入思考,沒有學生對文本中心意思、價值意義、語言特點的深入解讀,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在互動過程中被激活,也就不會獲得深刻、豐富的體驗,建構知識,拓展閱讀經驗。
三是互動高耗時低產出,影響教學進程。在傳統課堂中,師生、生生及生本對話主要憑借“語言”“書寫”“演示”等形式表達,而且一般只能一一表達,接著點評反饋,一輪互動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互動充分的課堂往往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以上教學困境都指向互動式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學生和文本,以及由三者構成的互動教學環境。
教師因素。首先,教師觀念沒有更新,僅把互動式閱讀教學當成服務于課堂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不是當成發展學生能力的一種途徑。所以當受到教學進度、文本難度、學生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就會放棄互動,直接灌輸。其次,教師的個人素質無法支撐互動式教學。如: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入到位,沒有得當的教學方法,就無法帶領學生進行深層互動;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強,也無法在互動中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指導作用,難以達成有效互動。
學生因素。學習能力相對薄弱、學習習慣差、性格內向的學生,因為預習不到位、對文本認知不足、不好意思表現等原因,無法加入到互動中,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的“局外人”,只想坐收答案。
環境因素。包括心理和物理教學環境。首先,課堂中缺失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在互動中缺乏安全感。課堂上要產生真正的互動,應該有一個基礎,那就是師生平等、尊重、理解,這是師生互動的本質。在教學中,特別是小學階段,教師往往以上位者的姿態調控課堂,學生不敢表達不同的看法,也習慣于“服從”老師給出的答案。其次,缺乏有效的互動模式、激勵及評價機制,無法培養學生積極表達、參與互動的習慣,也無法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勇氣和興趣。再次,受到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定,如果沒有合適的“互動工具”,在生均數量40人以上的班級中,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全員參與互動。
綜上所述,突破互動式教學的困境,需要教師更新理念、提升素質,需要學生增強學習主動性,需要改善傳統的教學環境,以滿足不斷發展創新的教學需求。
二、“智慧課堂”的內涵及技術優勢
“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為核心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其實質是基于大數據學習分析和移動學習終端的運用,通過數據化的教學決策、即時化的評價反饋、立體化的互動交流和智能化的資源推送,變革課堂教學內容與結構,構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
基于生本理念研發的“智慧課堂”,對于突破互動式閱讀教學的困境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一是支持多種互動形式?!爸腔壅n堂”借助智能設備,支持師生文本的單向互動,也支持一師對多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同時,互動可以是語音的、文字的乃至圖片和視頻的互動,促進師生互動。互動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跨時空的互動,有效改善固化的教學環境。
二是為教師提供精準指導。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智慧課堂”可以收集并分析學生學習數據,包括討論參與度、回答問題的準確度等。這樣,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互動教學策略,提高互動教學效果。
三是營造輕松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爸腔壅n堂”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趣味性評價技術和游戲化學習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激發學生的能動性。
總之,“智慧課堂”為學生創設了科學互動、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從技術層面上為教師實施互動式教學提供指導,為增加學生互動面、避免虛假互動、提高互動教學效率提供可能。
三、“智慧課堂”優化互動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智慧問答,搭建科學互動的平臺
師生問答是互動式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由于教師觀念、學生能力和個性等原因,每個學生獲得課堂對話的機會是不均衡的,甚至被個別學生“壟斷”。借助“智慧課堂”中的隨機選人系統、點答器即時反饋、平板數據傳送、教學白板的交互功能,能夠搭建科學互動的平臺,有效改變“壟斷式”課堂對話現象。
方法一,“智慧課堂”的選人搶答系統,創設均等互動。這套系統類似于“搖號抽獎”,選誰回答問題,帶有極強的隨機性和挑戰性。教師可以排除潛意識的心理干擾,也無需思考“我選誰”。而課堂中的每一個學生都無法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等待答案,作答機會在每個學生面前都是均等的。具有搶答功能的學習終端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學生可以不經“教師同意”搶到答題權。這樣的選人搶答系統,克服了傳統互動課堂中師生問答帶有“指向性”以及部分學生面對問題“消極怠工”的缺點。在選人的那一刻,學生已經在思考,即使沒有機會回答問題,但前期的思維活動已經參與了課堂中的互動學習。
方法二,“智慧課堂”的點答器,創設“多向”互動。如果說隨機選人系統還停留在一問一答的線性互動層面,那么點答器的使用可以達到“點面”交流、“多向”互動的效果。比如:某位教師在上《四季之美》一課時,圍繞“發現文章中的動態描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后,在電子白板上出示這樣一個問題:
全體學生可以利用點答器選擇作答。同時,系統實時收集、反饋每一個學生的答案,進行分類比對后加以呈現,這樣就實現了課堂上點對面的互動交流。教師還可以根據統計數據抽取學生回答“選擇的理由是什么”,選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闡述理由,促進互動交流。
任務驅動文本學習是互動式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對于閱讀教學中一些主觀性問題,比如“你覺得魯濱遜是個怎樣的人”“《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再將獨特的閱讀體悟進行分享交流。傳統課堂中,這樣的問題只能由幾個學生代表發言。在“智慧課堂”中,全體學生都可以通過平板、手機等學習終端,將想法說出來錄音發送,或流注于筆端寫下來,再拍照上傳。教師在接收端查閱學生答案,有針對性地回復,篩選有價值的答案,并在班級中開展研討交流。
另外,對于一些非文字呈現的學習任務,如《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課后題“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圖”需要以思維導圖呈現,“分角色朗讀,體會青頭和紅頭對話時的心情,讀出相應的語氣”需要以語音、表演的形式呈現,學生也可以通過拍照、錄音功能發送數據。而教師端同樣可以接收全體學生的答案,適時點評反饋。
學習終端可實現語義豐富、形式多樣的互動,拓展互動參與面,提高互動效率,加深學生的思維參與程度。
總而言之,借助“智慧課堂”搭建的科學互動平臺,學生獲得互動的機會是均等的,學生互動的參與面是廣泛的,在互動中思維火花能夠全面迸發,繼而獲得共同發展。
(二)智慧評價,營造和諧民主的互動氛圍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智慧課堂”的評價工具可以計分數等級,也能書寫評語,還有快速統計數據的功能,具有快速、直觀、跨時空的技術優勢,有效營造和諧民主的互動氛圍。
1.計分等級評價助力小組學習的積極互動關系。小組合作學習是互動式閱讀課堂的形式之一,也是生生互動的主要方式。但學生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小組學習中“搭便車”的現象時常發生。借助“智慧課堂”評價系統,教師建立學習小組后,呈現小組評分榜;再根據小組成員角色分工、確定個人責任,設定小組中個人得分。個人表現與小組最后得分息息相關,互幫互學才能完成任務。計分表中有紅花、有星星……生動有趣,評價結果及時快速,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好勝心,促其克服害羞、畏難等心理障礙,融入集體的互動學習中。
2.跨時空評價增進師生、生生互動的民主關系。教師可以在智慧教育平臺等在線學習平臺建設班級學習空間,在空間中布置作業、上傳學習資料。學生可以提交作業、下載資料。師生都可以在空間瀏覽、點評、質疑,這種類似微信朋友圈般的評價互動,有效彌補了課堂中時間和空間的不足,增進師生間民主和諧的關系。
(三)智慧勾連,生本互動走向縱深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閱讀中的互動教學要留有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沉浸式閱讀,與文本互動。但受個人的生活經歷、語言積累和心智水平的影響,學生無法進入語境,展開聯想,與作者產生心靈碰撞,理解文章內容,體悟情感。這時,教師需要憑借影像資料創設情境,借助資料輔助理解。
“智慧課堂”中資料庫的鏈接、學科工具、微課等系統,能夠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深入文本,與文本互動。比如,《梅花魂》一課中寫到:外公讀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兩句古詩時悄然落淚。無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情感,自然就無法理解外公的思鄉之愁。學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中的資料鏈接,查閱這兩句古詩所蘊含的情感,也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對外公思鄉卻無法歸鄉的愁苦有了更深體會。隨著“智慧課堂”系統研發的深入,像“資料鏈接”這樣的學習支持系統越來越豐富完善,為深層次生本互動提供有力支持。
2022版新課標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拓展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提升信息素養,插上“智慧課堂”之翼,優化互動式閱讀教學,實現真實的師生互動,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精神的豐富,使互動式閱讀教學高效落地。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