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得恩·納多爾尼《緩慢的發現》基于發現者的視角闡述了約翰·弗蘭克林的一生,其中“慢”貫穿整部小說,既是弗蘭克林的身體特性以及權力原則,又是弗蘭克林與世界變化的關系。本研究分析了施得恩·納多爾尼《緩慢的發現》中“慢”的體現、原則和形式,并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以“慢”反映的后現代美學特征,希望更深層次剖析該作品的精神內核,并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施得恩·納多爾尼;《緩慢的發現》;慢
【中圖分類號】I10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0-003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0
《緩慢的發現》(“Die Entdeckung der Langsamkeit”,另有翻譯為《緩慢的歸來》)是由奧地利作家施得恩·納多爾尼(Sten Nadolny)所著,該書最初于1983年出版,通常被認為是該作者的代表作之一。《緩慢的發現》聚焦于19世紀的英國探險家約翰·弗蘭克林的生活,特別是主人公對時間和決策過程的獨特看法,以富有詩意的風格探討了時間感知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關系,并將此與歷史事件相結合。書中,納多爾尼特別強調“慢”這個概念,將其作為一種力量和深度洞察能力的源泉,這不僅反映在主角的性格中,也是書中的主題之一?!毒徛陌l現》通常被看作是對快節奏現代生活的一種反思,鼓勵讀者重新考慮時間、耐心和深度反思的價值。而深入分析作品中對于“慢”的看法,可發現作者不僅對于“慢”做出了多重詮釋,更利用富蘭克林的分析與判斷作為對照,形成了環境的“慢”與人物思想的“快”的對比,由此映射出富蘭克林身上的多重底色。介于目前國內缺少對該作品的研究,同時作為德國后現代文學作品的代表之一,《緩慢的發現》體現了社會中速度原則的對立,具有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因此對施得恩·納多爾尼《緩慢的發現》中“慢”的體現、原則、形式乃至后現代美學特征進行分析具有較高研究意義。
一、施得恩·納多爾尼《緩慢的發現》概述
施得恩·納多爾尼的《緩慢的發現》(Die Entdeckung der Langsamkeit)是一部探討時間、耐心和決策的小說,以歷史人物約翰·弗蘭克林的一生為藍圖。作為小說的中心人物,約翰·弗蘭克林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他對世界的認知和反應比常人慢。盡管這個特質在童年被視為一種障礙,但弗蘭克林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會了將其變成優點,特別是在他的航海生涯中。小說跟隨弗蘭克林成長的軌跡,從海員成長為一名杰出的探險家、領導者和最終的極地探險先驅。書中通過弗蘭克林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時間感知的主題,以及如何緩慢、深思熟慮地觀察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對時間的感知使他在緊張和要求迅速反應的情境下采取了非常不同的行動方案。弗蘭克林的處世哲學讓他在領導海上探險時顯示出卓越的領導力,特別是在他那些命懸一線的北極探險中。
施得恩·納多爾尼通過弗蘭克林這個角色探討了個人的局限性和天賦,以及如何通過深度的自我理解來克服挑戰。弗蘭克林的人生故事著重展示了生活節奏和個體節奏之間的張力以及它們在歷史大背景下的交織?!毒徛陌l現》不僅是對一位歷史人物的復雜描繪,也是對現代讀者反思時間、生活節奏以及我們如何做決策的一種邀請。這部小說以恒定的慢節奏展開,使讀者能夠沉浸在作者細致構建的歷史和心理景觀中。
二、《緩慢的發現》中對于“慢”的體現
(一)大海的“慢”
在書中的前半段,主角約翰·弗蘭克林始終在海航中度過,他與大海、與海航乃至自身對大海的適應都反映了“慢”這一核心命題,亦是對“慢”的一種哲學探討,展示了“慢”不僅是一種速度或節奏,而且是一種深刻的存在狀態,對于感知、理解和與世界互動至關重要。在與海洋這個龐大、復雜且變化莫測的環境的相遇中,弗蘭克林的“慢”變成了他的優勢。
海上生活要求船員對惡劣天氣和不可預見的情況迅速做出反應。然而,弗蘭克林的慢節奏成了他的特色,他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決策。盡管這可能讓他在緊急情況下顯得反應不夠迅速,但他的決策往往更考慮長遠,因此更加穩健和有效。弗蘭克林與海洋的互動超越了簡單的征服關系。他的“慢”使他更能觀察和理解海洋的節奏和模式,并且學會與之共存和適應。這種節奏感使他的航海探索尤其具有可持續性和耐心,他不是匆忙前進,而是與自然界的節奏保持一致?!奥币脖憩F在弗蘭克林與他的船員的互動中。弗蘭克林對人的處理采取了更加深入、細致的方式,與所在時代其他軍官更加急躁、權威的風格形成對比,也讓弗蘭克林在艱難的航海旅程建立了船員對他的信任和忠誠。
弗蘭克林的航海旅程不僅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也是對內心世界的深入探討。他的慢速節奏反映了一種內省的方式,使他能在長時間的孤獨航行中深化自我理解和認識。此外,“慢”在大海中也體現了時間的相對性。海洋環境和航海的長時段強調了時間不是統一剛性的結構,而是可以伸縮和適應的。弗蘭克林的“慢”意識使他在時間的流逝中占據了一種獨特的地位,能夠用不同的速度觀察并體驗生活。
在越來越強調速度和效率的時代,弗蘭克林的“慢”顯得尤為突出。在他面對大海時,“慢”成為一種生存策略,是深思熟慮、耐心等待的象征[1]。通過這些不同的層面和內在的哲學意義,納多爾尼的《緩慢的發現》不僅講述了一個關于時間和“慢”的故事,更提出了對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的批判,鼓勵讀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個更平衡、更有意識的節奏。
(二)冰原的“慢”
對冰原的“慢”的體現在此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冰原上的“慢”,不僅是物理環境要求的應對策略,也是一種內在時間感的哲學思考,而從描寫模式層面來看,冰原的“慢”不僅體現在環境本身的惡劣與難以預測,還體現在主人公約翰·弗蘭克林與這種環境互動的方式上。對于冰原環境的描寫,納多爾尼強調了時間感和動作的緩慢性,這無疑與探險者面對極端挑戰時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冰原的變化緩慢而持續。溫度的極端低下,冰層的不斷移動,海冰的形成與裂解等過程是悄無聲息且緩慢發生的,但卻對探險者有著巨大的、致命的影響,由于冰原的嚴酷條件,探險隊的行進速度必然受到限制。在寒冷、風暴和不穩定的冰面上行走或航行,需要極為謹慎,這迫使探險者放緩步調,以防發生意外。在無垠的冰原上,時間和空間的感受被扭曲,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非常微小、幾乎察覺不到。這種孤立和緩慢的進程對探險者的心理帶來巨大的挑戰。納多爾尼通過弗蘭克林的視角傳遞了一種被廣闊、空曠和幾乎靜止的自然環境所包圍的經驗。
同時在北極尋找航道、踏上冰原意味著必須適應環境的節奏。在冰原之上的日?;顒尤绱罱ū茱L的帳篷,狩獵以補充食物,以及與同伴的互動都是在一個更慢的時間尺度上進行的。弗蘭克林和他的同伴必須學會保持耐心,以持續生存,并迫使弗蘭克林以非常沉著和深思熟慮的方式做出決策。每一步都必須經過仔細考慮,因為錯誤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從四次北極之旅中,納多爾尼始終將北極、冰原的描寫作為體現“慢”的關鍵點,自然的“慢”、行動的“慢”與思維的“快”甚至是作者虛構而來的幻想的“快”形成了顯著而獨特的對比。事實上,作品中對弗蘭克林在北極冰原商的生活描寫較少,但并不代表冰原與“慢”無緣。即使從宏觀角度來看,多次探險始終未能找到西北航道這一事件本身便屬于“慢”因此冰原的“慢”更像是冰原對弗蘭克林召喚的“慢”既要慢慢走、慢慢找,又要用自身的“慢”幫助弗蘭克林逃離社會的“快”。
三、《緩慢的發現》中“慢”的原則與形式
(一)“慢”的原則
分析《緩慢的發現》中“慢”的原則,可以從主角弗蘭克林的特質和經歷來分析,亦可以從施得恩·納多爾尼的寫作視角來分析。
首先,身體機能特性。在弗蘭克林的成長過程中,“慢”是他生理特質的一部分。他對周圍世界的反應速度較慢,這在童年時期使得他與他人的交流和環境適應產生困難,成為他感到被壓制和與眾不同的原因。這種在生理層面的“慢”,導致他經歷了外部世界的排斥與挑戰,但也正是這種特質讓他更加仔細地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事物,從而在內心獲得強大。其次,弗蘭克林的慢速行動成了他生活和決策的方式,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在旁人看來,他的“慢”可能是劣勢,但這種“慢”實際上變成了他在生活中逐步取得成功的策略。在求生存、友情、愛情和職業發展中,這種“慢”成了一種權力,允許他仔細權衡決策,并在極端艱難的探險環境中生存并取得成就。再次,精神氣質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在弗蘭克林的精神世界中,“慢”與自我追求存在一種激發的關系,表現為精神氣質,與愛情、權力、對遠方的征服等交織在一起,成為他個人身份的一部分。這種“慢”與社會中主流的快速節奏形成鮮明對比,最終讓他在精神和社會層面上顯得更加獨特,并影響了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此外,觀念與規范性原則。對于主人公弗蘭克林而言,“慢”逐漸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標志,表示他可以超越周圍環境的限制,甚至能塑造出適應其慢節奏的環境。在文本層面之外,“慢”被提升為與“快”的文化原則相抗衡的力量,擁有其批判性和改革性的意義,這在當下高速、高壓力社會中顯得尤為突出[2]。最后,從作家施得恩·納多爾尼的角度看,“慢”是一種文學上的構思和表現。它包含了作者的審美趣味、敘事技巧和哲學思考,通過文學作品探討了現實社會中忽略和未充分重視的價值。書中“慢”的表現是一種創新的敘事方式,挑戰了傳統文學中時空和事件的敘述方式,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解世界的視角。
總體來說,施得恩·納多爾尼通過《緩慢的發現》不僅討論了“慢”在個體層面上的實用性和價值,而且探索了這一原則在社會和文化中的反映和意義,提出了一種對傳統“快節奏”文化的反思和批評。在這部作品中,“慢”不僅僅是行為和思想的速度,更是一種能夠深刻影響個人身份、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的哲學原則。
(二)“慢”的形式
《緩慢的發現》通過其文學手法和敘事結構體現了“慢”的形式。作者施得恩·納多爾尼不僅在內容上講述了“慢”的原則,也在寫作風格、人物描繪和情節發展也反映了這種的節奏。其一,納多爾尼在敘事中刻意采用了緩慢的節奏來配合故事主題。他詳細渲染場景、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制造出一種慢節奏的讀書體驗。讀者被引導以一種沉思的態度來逐字逐句閱讀,形成“慢”的通感;其二,《緩慢的發現》當中的語言通常是深思熟慮的,句子結構有時較為復雜,這要求讀者花費時間去消化和理解文字的含義。施得恩·納多爾尼通過精確而豐富的語言來慢慢揭示情感和心理活動,促使讀者去慢慢品味詞句背后的深層含義;其三,主人公弗蘭克林的性格和發展是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步展現的。讀者可以跟隨他的生命旅程,從一個反應遲緩的孩子到成為一個能夠利用其生理缺陷的優秀海軍軍官和探險家,這種演變并非快速發生,而是通過與人物一起經歷起伏和挑戰而逐步展開的;其四,書中的情節不追求快速的轉折和戲劇性的高潮,而是更專注于對細節的深入挖掘與長時間跨度的故事發展。這種結構本身反映了“慢”的原則,鼓勵讀者沉浸于故事的發展過程,而并非急于找到結果;其五,施得恩·納多爾尼創造了大量的空間來讓人物——尤其是弗蘭克林——進行反思和內在對話。這些沉思的片段是對快節奏世界觀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慢”的優點的直接展現;其六,“慢”的原則在《緩慢的發現》中常常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和元素來體現。比如緩慢穿梭于冰冷海域的航船、持久而艱難的探險旅程等,都在文字中形成了關于“慢”的形象代理;最后,“慢”的形式還表現在情感表達的深度上。書中的情感描述往往是復雜且細膩的,給予了人物之間關系和情緒變化以寬廣的描繪空間,允許這些情感層面的發展匹配故事的“慢”原則。
這些具體的文學元素和敘事策略,讓施得恩·納多爾尼不僅在故事內容上探討了“慢”的價值,而且還在小說的形式上充分體現了“慢”的原則,使《緩慢的發現》成為一部在多個層面上與速度和時間概念進行對話的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小說提供了反思現代快節奏生活方式的視角,同時啟發讀者在個人生活中開始尋求和實踐“慢”的價值。
四、《緩慢的發現》以“慢”反映的后現代美學特征
盡管《緩慢的發現》中的“慢”的原則有其明顯的歷史和現實基礎,但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時,同樣可以從后現代美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后現代主義強調文化和藝術中的相對主義,對傳統的敘事和權威性的懷疑,以及對于形式和內容之間界限的模糊處理[3]。納多爾尼在講述弗蘭克林的故事時,并未采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相反,通過弗蘭克林對時間的非典型感知,重新組織和表達經歷,這種處理方式反映了后現代美學中對傳統敘事的解構。
“慢”在書中的體現是一種抗拒宏大敘事的表現,這與后現代主義對于宏大敘事的拒絕不謀而合。通過展現一個個體如何以不同常規的方式探索世界和個人經歷,小說挑戰了歷史上總是聚焦宏偉事跡和傳統英雄形象的記敘方式[4]。同時展示主人公個體獨特的生存方式,小說體現了后現代美學中對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迎合。這種對“慢”的慶祝,拓展了對個人與社會互動及其內在體驗的理解,顯示了復雜與不確定性的價值。同時在小說中,“慢”的原則挑戰了傳統的速度和效率原則,這可以被看作是后現代主義傾向于批判和重新審視傳統價值觀,鼓勵多元思考和自我覺察的反映。
雖然《緩慢的發現》不是典型的元小說,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含蓄地展現了自我參照性。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展現“慢”的原則,作者在文學創作中勾勒出他自己對時間和敘事的理解,間接地對小說創作過程本身進行了思考和探索[5]。此外,后現代美學喜歡玩弄含糊和反諷。在《緩慢的發現》中,雖然主人公的慢速是其生理特征,但小說以此來強調更深層的哲學意義,即在追求成功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慢”可能比“快”更有優勢。
因此,《緩慢的發現》對時間、存在和敘事的深入反思,以及對傳統英雄故事和歷史敘述方式的顛覆,體現了后現代美學的關鍵特征,如對敘事格式的挑戰、對多樣性的接納和對傳統價值的反思。正是這種綜合了傳統與新穎元素的協同,使小說成為探索“慢”的原則的獨到之作,并借此反映了后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參考文獻:
[1]盧茨·科普尼克.慢下來:走向當代美學[M].王大橋,石甜,譯.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20.
[2]黃玲.庫切《慢人》中的后現代主義小說寫作手法[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06):127-128.
[3]劉健.德國后現代主義文學:起源、發展及其與戰后德國社會歷史的辯證互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3):109-117.
[4]楊娟娟.20世紀80年代后結構主義“反美學”的再審視——基于《十月》學派的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05):164-172.
[5]延永剛,齊素.互文性理論中的文學記憶維度[J].理論觀察, 2023(05):151-155.
作者簡介:
殷悅莉(2003.10-),女,浙江人,本科,研究方向:德語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