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高政銳
【摘要】“一帶一路”視域下,《西游記》是傳播中國文化最適宜的文學載體,有助于推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的認可度。因此新時期應重視《西游記》的域外傳播,探究《西游記》域外傳播的方式,關注《西游記》域外傳播中的文化缺省問題,創新推廣技巧,借助多種傳媒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西游記》;域外傳播;文化缺省
【中圖分類號】I04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0-006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9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西游記》文化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ZWE432)。
《西游記》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在對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促進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于唐代玄奘西行取經之路與古絲綢之路高度融合,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游記》在新時代將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成為對外輸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強有力產品,如何把《西游記》文化繼續推廣和宣揚,是國家新時代文化背景下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因此論文主要探究《西游記》的傳播方式,如譯著、電影、連環畫等,還有《西游記》傳播中的文化缺省,以及《西游記》對外傳播的對策、建議等。
一、《西游記》的傳播方式
《西游記》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已有幾百年歷史,產生了很多經典譯介本。就《西游記》“西行”來說,最有代表性的譯介本有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譯本《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出使天國:一部偉大的中國史詩和寓言》);英國漢學家亞瑟·韋利的《Monkey:A Folk-Tale of china》(《猴》);華裔學者余國藩的譯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英國漢學家詹納爾的譯本《Journey to the West》。這些譯本為《西游記》在西方的域外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語言環境、價值觀念、文化認知體系的不同,導致《西游記》走向西方必將面對文化的碰撞和質疑。比如相對暢銷的亞瑟·韋利的譯本刪減了原著中的很多章節以及詩詞部分,僅僅保留了28回,且“所保留的故事及蘊含的思想與西方民眾的價值觀念相符,易于接受”[1]。余國藩的譯本是最接近《西游記》原著的全譯本,但該譯本的文化適應性和受眾面有限。其全譯本雖然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游記》原典的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但是卻不能普遍被普通受眾群體所接受。可見,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游記故事在海外的接受還受限于一系列因素。因此,現階段對于《西游記》的域外傳播,我們應該同時重視作品的文化內涵及有效方式。
除了譯介,通俗娛樂的影視化傳播方式普及面更廣、受眾更多,是一種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方式。《西游記》的影視改編作品早在國內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是四大名著中最早被搬上熒屏的,許多《西游記》的經典影片,都已成為不同時代的大眾文化經典,風行一時。如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家喻戶曉,使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對于《西游記》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等都耳熟能詳。相比之下,“由海外公司改編拍攝、主要面向海外受眾的西游記影視作品則數量稀少、影響力有限,為數不多的取得商業上成功的作品,其影響力多局限在東南亞,以及歐美的華人社群,文化意義有限”[2]。因此,針對西游故事的海外傳播,關注《西游記》影視改編作品的海外受眾面,即重視《西游記》故事文本本身的內蘊,也應尊重文化差異,借助現代數字技術等手段,強化西游故事的傳播效果。
此外連環畫的形式也是一種不錯的傳播方式。西游故事包含降妖除怪的故事內容、奇詭變幻的神話世界、奇幻可愛的人物形象等要素,更容易轉化為連環畫的形式。而且,相較于語言文字來說,圖畫的形式是人類天然的溝通聯系方式,不局限于文化背景,不局限于語言表達等。《西游記》連環畫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金少梅、章興瑞所繪。20世紀50年代是連環畫出版的黃金時代,當時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26冊《西游記》連環畫,風靡一時。20世紀80年代,全國再度掀起連環畫熱潮,河北美術出版社又組織出版了10冊《西游記》,但由于種種原因只完成了5冊。現階段,在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各地政府和“西游學”團體都在關注《西游記》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播方式。近年來,《西游記》連環畫補繪工程重新啟動。2017年,河北美術出版社為確保現有《西游記》連環畫(36冊)的故事連貫性和完整性,增加《西游記》連環畫在文學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邀請著名藝術家,中央民族大學付愛民完成了補繪《西游記》連環畫的工程。目前《西游記》連環畫已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出版,深受當地小朋友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的喜歡[3]。
二、《西游記》域外傳播中的文化缺省
《西游記》的域外學術研究幾乎隨著譯介本同時進行。隨著中國學術實現現代性轉型,域外《西游記》研究也漸趨成熟,特別是日本的《西游記》研究,名家輩出,成果豐碩。正如竺洪波先生所說:“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具有綿長、深厚的漢學傳統,《西游記》研究比較繁盛,且水平較高。”[4]《西游記》在日本的譯介是最早的,研究成果也是最突出的,但是日本學者對《西游記》的學術研究更加關注版本、作者、成書等基礎研究。如太田辰夫對《西游記》成書過程及版本源流的追索,磯部彰對孫悟空及豬八戒形象的形成過程的考察,小川環樹對《西游記》作者的考證等,都對國內學界的《西游記》研究有重大啟發。英美漢學家則更多關注《西游記》與宗教的關系。如上文提到的李提摩太的譯本《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出使天國:一部偉大的中國史詩和寓言》),具有明顯的宣揚基督教的傾向。還有余國藩的譯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記》),比較注重對《西游記》進行宗教闡釋,提出了著名的“贖罪”說,在英美學界影響很大,甚至對國內學者也有影響。
關于《西游記》的文化內涵研究,域外學者們更傾向于跨文化視角的解讀,雖不失一些獨到的見解,然而學者們更側重于以西方的文化語境來對《西游記》進行文化解讀。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游記》中優秀傳統文化在域外傳播的缺失,甚至隨著后工業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西游記》影視改編作品層出不窮,相較于《西游記》的學術研究來說,通俗影視作品更多地影響著普通民眾對于《西游記》的認識,而被解構了的《西游記》影視作品相較于文學經典《西游記》來說,在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審美意蘊方面都有不同。在《西游記》的傳播過程中,特別是許多現代改編的西游主題電影等,只是借助了《西游記》中的人物名稱,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已失去了《西游記》原本的面貌。此外,受現代數字技術的影響,《西游記》改編電影中追求特效,往往以夸張的人物形象來追求視覺體驗,這對于經典文化的傳承與審美是不利的。因此不得不說《西游記》在域外傳播方面存在文化缺省問題,當然這也是大多數文學作品域外傳播常見的情況。
三、《西游記》域外傳播的對策、建議
鑒于《西游記》在新時期的文化使命,根據《西游記》域外傳播的歷史情況,本研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包括創新推廣技巧、傳播方式選擇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以深化經典作品《西游記》在對外傳播中的影響力和效果。通過落實這些對策建議,旨在我國新時代文化戰略的背景下,借助《西游記》與“一帶一路”的天然聯系,助推《西游記》研究的當代轉型,實現傳統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和認可。
(一)創新推廣技巧
文化是多元化的,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創新和顛覆可以對中國的文化傳播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除了經典譯介本以外,《西游記》的跨文化改編也早已開始了。《西游記》作為神魔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百年來被改編成很多經典影視作品,風靡國內外。特別是影視作品在改編過程中,更青睞于選擇孫悟空,因此成功地將孫悟空形象傳播到國內外市場。孫悟空作為《西游記》中的重要形象,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通過對其形象的傳播,可以將中國的文化特點和價值觀念傳達給世界各地的觀眾。除此之外,新時期《西游記》的域外傳播,建議采用新穎獨特的方式展示《西游記》,創新推廣技巧,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和渠道,以更加精準和有針對性的方式傳遞給受眾,進而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例如,可以通過創作衍生作品,如漫畫、跨界合作或IP延伸等,展示《西游記》更多的形象特色和故事內涵,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制作影視作品、舉辦話劇演出等方式,將唐僧師徒等經典形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相結合,使《西游記》在域外取得巨大的影響力。
(二)借助多種媒介手段
針對《西游記》對外傳播的應用研究,對于傳播方式的選擇,建議采用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包括文字輸出、影視作品和游戲文化等。文字是最早出現的傳播媒介之一,也是最為直接、原始的傳播方式,在《西游記》的域外傳播過程中,文字輸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游記》對外傳播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可以節譯,選擇西方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內容來翻譯,甚至推出改編本、簡寫本、漫畫本,培養普通讀者和幼年讀者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興趣,厚植西方接受中國文學的土壤”[5]。影視作品是吸引觀眾和讀者的重要渠道,“電影能夠訴諸人的感官,打破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和障礙,最大限度地實現跨文化傳播。因此,絲綢之路文化共同體是在絲綢之路地理空間認同的基礎上,通過電影這種大眾媒介,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提供了一種共同分享的儀式和過程,從而建構起的一個想象共同體”[6]。通過拍攝電影、電視劇或動畫片等形式,展現《西游記》的神魔英雄和智慧才華。特別是孫悟空的形象,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化產品和媒體載體中,如電視劇、電影、動畫片等,得到了更多的認知和接受,吸引了大量觀眾和讀者的關注。孫悟空各種形式的表達進一步豐富了孫悟空形象的內涵,使之更加立體和豐滿。同時,孫悟空形象也成了文化交流和社會話題的重要符號,吸引了更多外國媒體和學者的關注研究,促進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了國際文化互動。另外,游戲文化是年輕一代主流娛樂方式,可以通過游戲開發的方式,將《西游記》中眾多的人物形象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玩家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游戲公司通常會注重游戲玩法的創新,開發令人耳目一新的游戲機制,增加玩家的參與度和游戲體驗,游戲中的西游人物形象也會進行更新和改良,提升形象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玩家參與其中。這種推廣技巧的運用,增加了游戲的吸引力和互動性,提升了西游人物形象在游戲文化中的傳播效果。在宣傳推廣中,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和廣泛覆蓋面,傳播《西游記》的相關內容,如微博、微信等,以便更加迅速地傳達《西游記》的魅力。
(三)講好中國故事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形式的發展,也有助于我國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西游記》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手段,因為唐僧取經西行之路與“一帶一路”具有天然聯系。雖然傳播和改編可以促進西游文化流傳域外,然而,作為一部具有強大影響力的IP,在改編的過程中也需要將中國文化和傳統精髓放在首位。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征,孫悟空形象承載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在對外傳播中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形象中孕育的善惡有報的觀念和渴望自由的精神,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情感需求產生了共振,使得孫悟空形象在對外傳播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引發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關注。這種興趣和關注帶動了文化交流的展開,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和了解中國文化,進而為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契機。可以說,《西游記》作為一部融合了人類普世情感和中國文化的代表作品可以引起海內外讀者的共鳴,它體現了人類為了追求理想而拼搏奮斗的精神,代表了中國人民對正義、善良和勇氣的追求,在海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潛在價值。在創新的過程中,講好能讓海外觀眾“共情”的中國故事,通過對西游文化的傳播,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念和中國故事中英雄人物的頑強不屈、努力奮斗、矢志不渝、勇毅前行的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
《西游記》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歷程經歷了起源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每個階段的傳播形式和影響范圍各有不同,但無論在哪個階段,《西游記》都在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扮演著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對《西游記》對外傳播過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對外傳播的意義和影響,為進一步推廣中華文化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曹慧敏.《西游記》“西行”之路探究——基于跨文化傳播視角的考察[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04):130-135.
[2]田浩.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路徑——基于對西游記故事海外接受實踐的考察[J].新聞春秋,2019(06):52-60.
[3]董嬌.“一帶一路”民族經典文化創意產業先鋒課題——《西游記》連環畫經典補繪工程[J].中國民族美術,2017(S1):86-98+2.
[4]竺洪波,王新鑫.域外漢學中的《西游記》敘述[J].文藝理論研究,2021,41(01):15-25.
[5]陳毅平.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大眾化路徑:以《西游記》韋利英譯本為例[J].中國故事,2023(01):50-53.
[6]胡凱.中國電影在中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劉玲(1985-),女,黑龍江綏化人,碩士,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明清小說。
高政銳(1977-),男,黑龍江木蘭人,博士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學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