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可能會出現的異常的矛盾心態,即文化自卑與文化自負。克服文化自卑與文化自負,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是每一個民族文化建設和發展之必要。滿清作為中國封建背景下最后一個王朝,統治中國兩百多年,在清中期也出現繁華一時的康乾盛世。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入主中原漢地,民族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底色,滿洲民族所面對的民族文化建設任務也更加艱巨與緊迫。在這樣的語境當中,統治者在前期建立獨具特色的八旗制度,又積極實施漢化政策,是一種正向的民族心態;而到了中期,漢化問題日趨嚴重,滿清統治者的文化自卑心理又日益彰顯。
在如今全球化的視野之下,社會的不斷延伸和連接越來越凸顯文化的差異與價值,人類面臨著空前的文化整合,構建文化自信與自覺的歷史使命更加緊迫。文化自信是一種對于民族、國家自身文化理念的認同和發展的信心。與此同時,伴隨著民族興衰、國運沉浮,在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上不時就會出現“自卑自棄”和“自大自傲”兩種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對于文化發展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影響。面對滿清民族自信的民族心態,我們應當學習借鑒,構建起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
清前期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方面可以表現為對于先進文化、優秀文化的主動追求,而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大力弘揚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清朝的功業就是來自滿洲人對于中國政治傳統的適應能力,以及其保持自身特殊素質的能力這兩個方面。
在清廷建立伊始,清軍打著“復君父仇”的口號,入主中原,在“天理”之上贏得了合法性質。同時為了體現“滿族氣概”,統治者將滿洲之風引入漢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化符號就是剃發蓄辮,新政權對于發式的極具象征意義的規定是滿洲威權的直接表現。
這種措施不能抑制可怕的種族情感,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當王朝開始正式著手對于整個華夏地區的統治之時,滿清統治者要更進一步,這一次他們是通過對于中國政治傳統的融入來完成自己的正統性塑造的。在滿清入關之后,漢化的步伐明顯加快,滿清統治者主動“儒化”“漢化”。相較于滿清舊制,漢地儒家文化更加適合中原廣袤疆土的治理。清朝統治者弘揚孔子思想和儒家精神,將其作為國家根本的道德與行為規范,通過強調自己是儒學傳承者,樹立起清廉和高尚的形象,彰顯自己的王權地位。清廷對于漢人施政及中央集權的種種措施,使得征服者的政權建立起一種上承天命的合法性,并且不斷深化、維護著。
在主動追求更加適用的文化的同時,滿洲民族也十分注重本民族特殊素質的保持。皇太極格外推崇金世宗,強調了保持舊俗的重要性,吸取金熙宗和完顏亮因為過度漢化而導致金朝衰亡的歷史教訓,勸導臣民要慎重地對待漢化,保持滿洲民族的文化特性。在這一點上,滿洲人的八旗制度則最明白不過地表明了滿洲集團的非中原的性格特征。滿洲的男女老少皆屬八旗,它的歷史和滿洲的歷史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八旗是民族性的社會組織,因為擁有各種滿洲特色的文化習俗,以及確信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制度以及歷史為基礎,八旗使得清帝國的民族集團“滿洲”集結起來,并作為一個世代相承的世襲集團而存在發展。八旗制度將滿洲各個部落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消除,滿族人形成一個龐大的聯合體,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此外,八旗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它保護和傳承了滿洲文化。通過該制度,滿族人得以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滿族人的文化和藝術、歷史文獻等都是非常豐富的,如果沒有八旗制度的保護,那么這些文化遺產將很快地被淹沒在漢族文化的洪流之中。滿洲民族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著“自知之明”,即“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又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礎。
清朝前期的滿洲民族在文化上保持著包容開放的態度,積極擷取與融入漢家文化,以此提升自己在中原場域下的適配性;同時建立相應的制度,對于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維持滿洲民族的獨特性,使自身區隔于其他民族。從這兩個方面著眼,滿洲民族在清朝伊始的階段是具有較強的民族主體意識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期的這種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們作為一個“征服者”而產生的心理。這種征服者的姿態使滿洲少數民族擁有了一種主體民族的自信心態,但相較于更適合中原土壤的漢儒文化,滿洲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在適配度上就要稍遜一籌。如果不進行積極的流變、融合,很難實現對于在地文化的更好的適應。
八旗制度在維護滿洲民族特質的同時,其雙向的限制性帶來的弊端也顯而易見:一方面,因為嚴格限制旗人的求職謀生,使龐大的勞動力資源閑置一旁,為此也不得不付出經濟上的代價,直接影響到各旗人口的不可逆轉的生活貧困化,最終給整個國家造成損失,另一方面,從政治上看,更直接地造成滿洲人和漢人相互背離的、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這些潛藏在清廷統治之下的弊病,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初期征服者心態的逐漸淡化而凸顯出來。
清朝中期的民族文化自卑與自負
到了清中期,隨著文化上與漢族的差距漸漸縮小,漢化程度不斷加深,滿洲特質固有的文化似乎只剩下了發式以及女子不纏足,八旗子弟也漸漸喪失自己的本族的語言能力。清朝中期的皇帝們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對于旗人官員滿文的要求更高。與此同時,乾隆皇帝自己卻從不掩飾自己對于漢家書畫的喜愛。漢民族的文化顯然更加適用,較為滿族也更加完備,其實滿文化在人數上的少數在一開始就讓他們陷入了被動,清朝初期推行的漢化政策存在的弊病日漸累積,問題爆發也在所難免。
漢化所招致的弊端是清政府在民族統治中必然會遇見的問題,只是到了清朝中期階段,這一弊病已經不可忽視地出現在帝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之中。漢化危機是滿洲民族文化心態轉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征。對于滿洲貴族而言,滿洲文化的那種“驍勇淳樸”之風在中原地區并不再是最優選擇,他們漸漸淡化滿洲善騎長射的民族特質,不會使用本民族語言,對于自身的文化開始伴隨更多的否定心態,“全盤漢化”的滿洲精英也越來越多。這種民族心態蠶食著滿清政府的統治。所以,在著名的1768年“叫魂”案件中,面對異己性質的象征性挑戰,這個外來人的政權從來都是極其敏感的,這種少數種族的狹隘的防衛心理其實是一直貫穿在滿清對于中原漢地的統治之中的。
漢化的危機本質上是滿漢征服與尊重交替的失衡。首先,就是滿洲人忽視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價值與特質,導致了滿洲素質的迅速退化。滿洲人入關已久,在乾隆的眼中,滿洲子民正在逐漸喪失掉“滿洲風尚”,不善騎射,不尊淳樸,不會使用滿語。皇帝認為這正是“漢化”后所帶來的結果,旗人沾染漢家腐敗習氣。其次,隨之而來的是滿洲的貴族精英的高度漢化。不僅在生活習慣上效仿漢人,也深諳漢人官吏的因應之道,在為官行事方面引入漢吏的思維方式與辦事手段。同時漢族官僚力量的不斷增強,也威脅著滿族統治者維持的國家機器。
在漢化問題中,最惹眼的便是江南地區,在這些“漢文化精英”面前,帶有一些蠻夷性的滿清統治者自然表現出一種落后文化的自卑感。從“叫魂”案件最后對于江浙官員的處置來看,乾隆真正是借著“謠言”的幌子,來震懾江南精英群體,從而整飭吏治,鞏固滿清的統治。既恐懼又不信任,既贊嘆不已又滿懷妒忌,這便是滿人對于江南的看法。在滿族人的眼中,江南地區就是漢人文化最為中心的地方,這里的文化最為奢侈也最為學究氣,同時也最為“腐化”。在皇帝眼中,南方便是漢族官僚文化的罪惡淵藪。
腐敗固化、朋黨比奸、虛偽懦弱,強健的旗人在江南煙雨的浸染下與之同化,陷入所謂“江南的魔咒”。在“叫魂”案件中,皇帝用最為嚴厲的言語斥責受到江南文化蠱惑的滿洲官員。術士們竊取人們的靈魂,腐敗的漢文化則竊取滿洲的品德。滿清統治者產生的這種民族之間的對立、排斥和抗拒情緒,折射出一種對于外來文化(即漢文化)的恐懼和戒備心理:自我封閉,處處設防。其實在一定意義上,所表現和反映出來的也是一種極度的文化不自信。
與文化自卑心理相反,同時存在的是文化的自負心理,文化自負是一種對待自身文化態度上的自滿自足和妄自尊大。這種心理的思想根源是“天朝”意識和“中央之國”情結,這一種民族心態在清朝中期也同時存在,但民族的主體是整個中華民族。1793年,乾隆召見英國使臣時給英王喬治三世一復函,明確告訴對方,本朝物產豐富,無一匱乏,無須從外部蠻夷那里引進各種商品。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固步自封,限制和封禁對外貿易、禁止私人出國以及外國傳教、抑制外國文化和科技的傳播、對西方科學技術持排斥和保守的態度。這些措施導致清朝的科技和經濟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處于落后和封閉的狀態,最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無法抵御西方列強侵略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文化自卑的心態是在清朝的統治中逐漸生發出來的。當前期的因征服者心理而帶來的優越感隨著時間逐漸淡化,滿洲貴族的漢化不斷深入,面對更加適合農耕社會的漢儒文化,滿清民族感受到科技與文化上的落后與不足,從而對自身文化產生失望甚至是否定的心態。在這方面更為敏感的帝王意識到了這種危機,但孤掌難鳴,在面對難以逆轉的趨勢之時所做的努力也僅僅是螳臂當車,民族自卑的文化心態更為普遍,由此產生的防備心態也更為凸顯與狹隘。
而作為帝國的整體,清中期正處于康乾盛世的繁榮之下,面對外來文化的侵入,滿清帝國保持著極度自負的態度,這種心態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政治經濟的全面發展帶來的文化上的自我滿足、自我陶醉,以至于自我封閉。這種消極的文化心態極易造成本應獲得的發展與中興的機會的喪失。
總結與反思
滿清民族的文化心態的轉變對于我們中華民族應對當今全球格局有著一定的思鑒意義。規避文化自卑與文化自信,建立起中華民族的自信,這是社會經濟正態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華民族所持有的“天朝上國”心態崩塌后,文化自卑的心態就一直普遍存在于民族之中,近代以來“全盤西化論”屢見不鮮,這是一種在文化自卑的民族心態基礎之上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否定。而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感不斷提升,這是一種積極正向的態勢,但與此同時過度自信、驕傲自滿的心態也有冒頭,出現“唯吾獨尊”的幼稚理念,只有加以嚴防與摒棄才能把握中興之機。
清朝統治前期對于本民族文化有著較為清晰的認知,有意識地建立八旗制度,保護并傳承滿清民族特質,入關后也積極吸納漢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使自身更加適應實時環境。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之下,我們需要去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強化對于自身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更新文化觀念,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保持好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同時也要避免應對更加強勢的外來文化時易產生的自卑與盲目自大心理,從而陷入狹隘防備的文化心態的漩渦,我們需要以更加寬容開放的態度積極地應對世界文化或外來文化的沖擊。
綜上所述,一方面,我們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包容吸納外來文化,構建起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克服自卑懷疑與盲目自大的消極心理,維持好文化自信,在當今世界語境的體系之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與更多的主流的當下文化進行融合互鑒。
作者簡介:
陳宇杰,2002年生,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人類學。本文系2023年西南石油大學第22期課外開放實驗重點項目“基于城市人類學田野調查、文獻綜述與民族志寫作探索”(項目編號:2022KSZ15002)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