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友 何宇航 陳依卉 薛鑫宇 時進

本文以漢字的形體藝術性和構詞形式研究為核心,借助與漢字流變、漢字書寫相關的中華古典文獻以及現代研究資料,找到漢字天然具有的趣味性、藝術性、益智性,探究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利用漢字藝術進行創新的工具手段和落實方法。本文以南京地區的文化文物空間為主要服務對象,調查包括博物院、民俗館、書店等場所內文化創意產品的現存狀況和問題,找到利用漢字藝術進行創新的工具手段和可能性的落實方法,從文字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性立場,以及文化資源未來發展的市場化角度,利用古典文獻與現代科技,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幫助傳統文化找到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南京地區漢字文創發展現狀
一、南京市文創產業發展情況
根據南京市委宣傳部統計,近年來,南京市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發展迅速,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提供了相當多的發展借鑒,并在穩定社會心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京市擁有多家文化創意公司,其中先鋒書店作為本地龍頭的文化品牌,更是在文創產業中有著行業領先的經驗。而南京的眾多文化文物保護單位,也已經開始了文化創意的積極探索,比如南京博物院在2012年就已經成立了“文化創意部”,近幾年成長迅速,成績顯著,其文創產業已經成為省內標桿。2017年3月,江蘇省文化廳、文物局確定了37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要求試點單位在“創新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模式、優化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完善文化創意產品營銷與管理等方面進行重點探索”,其中就包含了多家南京的單位。
在“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南京市文創產業不斷刷新著它的紀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經測算達930億元。“十三五”時期,南京作為蘇南地區經濟排名第一的城市,繼續排名全省第一。南京作為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古都之一,未來也可以將文創產業在國內外雙道路進行推廣,進一步促進文創產業“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創意走向世界。
二、文創產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行業問題需要正視。在產品的創意方面,目前市場上大量文創產品的設計趨同,比如大量文創產品集中在鑰匙扣、記事本、書簽等主要種類上,而缺乏更多功能化的、多元化的類別選擇,這一點也抑制了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且造成了對文創產品的審美疲勞,因此,本文也力圖從這點上對文創產品的創意設計路徑進行補充。除此以外,很多單位對文創缺乏相關認知,他們僅僅把文創產品作為一個為獲得利益而生產銷售的商品,忽略了文創的文化屬性和對社會人群的文化傳導,在這方面,文物文化單位尤其要重視文創產品中傳統文化的因素,注重發展、延伸文創產品的教育意義和歷史內涵。
三、數字化時代下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道路
在數字時代的推動下,創意作為文創發展的核心內容,它的可能性方向日益多元化:一是在科技推動下實現傳統文化內容創新;二是在科技手段中衍生出的數字文化內容。融合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是現代文創發展的必由之路,大數據分析與元宇宙的應用研發,數字化元素將成為文化產業未來重要的資產之一。另外,網購豐富了商品銷售的層次性,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因而為漢字文創銷售注入了更多活力,但同時也要注意其不便之處。比如互聯網背景下,線上購買文化創意產品無法對實物有真實的體驗,而線下藝術品商店受地域、時間、場所等條件限制,與消費者交流互動明顯有局限性。因此,可以充分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構建大數據網絡和便捷通道,線下發揮文創店鋪的優勢,合理安排配送,解決售后問題。
南京市文創問題及其原因
一、南京文字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
地區文創產品開發中的重點問題,產品缺乏自主創新,市場具有趨利性和滯后性,一旦某件產品爆火,其他廠商就會立刻跟進,但大量地產出同一產品無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嘗試使用文字藝術形式創新的辦法,在產品中適當地融入南京地方文化的元素,從而來避免市場中的爭相效仿復制和“東施效顰”的現象,打造產品的獨特性和提高競爭性,成為一個新的賣點。
二、南京文字文創產品缺乏專業設計團隊,產品更新速度慢
南京地區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擁有大量博物館、圖書館、文創店。但部分相關單位缺少專業設計團隊,外包給其他企業,雖然此方法可以快速生產出文創產品,但由于外包團隊多位于南京以外的其他地區,對南京本地文化不甚了解,制造出的產品無法體現當地特色。同時,產品為影印或者以簡單的卡通形象和旅游掛件、鑰匙扣居多。這種形式的缺點顯而易見,類似于快消品,缺乏藝術價值,但相應產業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取利益,因而不思進取,導致文創產品幾十年如一日,缺少產品迭代。
三、經費限制導致宣傳推廣效果受限,且無法更新升級
一方面,公立文創機構如博物館等,因為多種原因,并未如期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或財政補助,導致缺乏相應的資金進行長久的開發和宣傳。另一方面,私立文創機構如各種文創店,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在此情況下,開發文創產品已經消耗大量資金后,很難進行后續的推廣宣傳,更無法通過市場反饋,實現對產品的改善和提升,因此,很多文創產品僅僅擁有第一代的“短期生命”。
四、文創“領頭羊”公立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面臨輿論壓力
部分文物保護單位,比如公立博物館等作為國家事業性單位,本身具有公益屬性,當其作為主體進行營利性的產品銷售活動時,往往會因其“商業性”轉向而不被公眾完全理解。另外,在產品定價上,也可能會使消費者產生“被宰”的誤會,影響產品的經濟效益,且受到公眾質疑,輿論壓力隨之而來。
對于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南京市文化創意產品現存的一些不足和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尋找多樣化文創形式,深入挖掘當地特色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金陵文化已經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淀,本身獨具特色,兼收南北。其文創產品也應具有南京的地方特色和傳統人文風俗的印記。因此,本文深入了解南京當地特色,多次拜訪南京民俗館、博物館等展覽場所,利用館藏優勢和資源,對館藏南京地區文字類藏品進行深度研究。比如,南京博物總館下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館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族婚禮請帖,可以以請帖內容文字為模板,開發同樣樣式的請帖文字產品。另外,語言的語音語調可以催生、促成文字的一種特色化表達,南京文創可以以南京方言為基礎,開發方言版八音盒等產品,以此來擺脫產品在形式化上的單一。再比如,南京自古就是文化古都,這座城市承載著悠久且濃厚的歷史文化,無數文人墨客留下詩詞贊頌南京。博物館圖書館文創店可以開發文字文創產品,以南唐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詞》最為合適,將二主詞融入南京各地名勝風景的明信片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利用古代典籍,進行漢字文創設計
利用漢字的藝術性和圖像性進行文創設計是本文研究內容的一個重點。文字作為文創的一個元素,它的作用不能局限于在文創產品上進行標示性說明,而是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文化元素與其他元素融合,展示豐富多彩的漢字文化。本文深入學習、研究《說文解字》(許慎)、《常用漢字圖解》(謝光輝)、《漢字王國》(林莉)等古典與現代相關資料,探索漢字在幾千年的源流演變中各種具有趣味性的構型特征,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最基本的構字法出發,去探索漢字內部的邏輯性和文化意蘊,并與市場上的文化文物、傳統文化以及地方文化資源進行連接,力圖使漢字與文化文物達到相得益彰、和諧共融的效果,令漢字的魅力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得以表現,也令傳統文化資源在漢字中“復活”生命力。
具體來說,古代典籍如《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等研究漢字字形及演變的書籍,在漢字的藝術設計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甚至可以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比如,可以利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古代歷史、文化方面的材料,挖掘漢字背后的故事和傳說,創作有趣的漫畫或動畫。例如,可以用《說文解字》序中提到的黃帝司徒倉頡發明文字的故事,“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或者用《說文解字》中解釋各種動物名稱的故事,來展示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如“牛”字,《說文解字》中寫道:“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牛”是牛頭與牛角的結合,特別突出了牛角與牛耳(如圖一)。通過這些不同風格形體的古漢字可以發現,“牛”字本身就是極好的簡筆畫。而這些漢字圖像均可以運用在與“牛”相關的文物文創產品中,增加歷史感和趣味性。
圖一
再比如,可以利用《說文解字》中的部首和六書理論,在開發文創產品時,用不同的顏色或材質來區分形聲字中的聲符和形符,展示漢字的結構美和內涵美。有一款名為“漢字大冒險”的手機游戲,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讓玩家通過拼湊部首來猜測漢字的意思和讀音,同時也能學習漢字的來源和演變。同時,依托漢字部首偏旁相對獨立、結構組合多變,可以開發出樣式多樣且趣味性強的漢字字謎游戲。如“一陰一暗,一短一長,一晝一夜,一熱一涼”(答案:“明”),“一人一張口,下面長只手”(答案:“拿”)等等。擁有著大量文字文化資源的博物館、美術館可以以此為創作方向,開展創意研究。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模型,線上線下模式并舉
面對線下宣傳資金耗費大與財政補助不足的矛盾,博物館可以開展線上模式,利用微信公眾號,淘寶,京東,Amazon,多渠道,多手段宣傳銷售自身產品,避免線下宣傳帶來的高耗費,低收益的不良后果。
另外,隨著AI產品的爆發式的產生,博物館圖書館文創店可以利用AI進行文創產品,如文體的設計。AI可以對館藏文物、當地特色進行快速且深度的學習,可以豐富設計者的思路和創意觀點,甚至可以幫助產品滿足特色化、客制化的需求。通過這種互聯網技術,文物文化單位和民營書店還可以縮減成本、提高利潤,甚至幫助解決文創主體缺乏專業設計團隊、需要進行外包等問題。
四、收益透明化,減小輿論影響
公立博物館等國家事業單位應該與民眾進行良性的溝通和宣傳。在利用文創產品進行收益的同時,應該及時通過自身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定期發布一些文創收益與使用方面的報告、公布財務使用去向,并且最好可以將一部分收益投入文物保護中,形成“文物為文創根基,文創為文物護航”的良性循環。
本文系2023年南京審計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南京地區文創產品中漢字藝術的應用性研究”(項目編號:2023SX15003)成果。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