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玉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是中職學校幼兒保育專業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開設,使中職學生學習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基本知識;學習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形成運用科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幼教實踐,分析解決幼兒教育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探索發現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的能力,充分體現本課程的基礎性、指導性和應用性。在此,筆者就中職學校《學前兒童發展心理》作了一定的教學探究。
一、明確課程目標
應圍繞幼兒保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學前兒童發展心理》的課程目標。一是知識目標:(1)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基本知識。(2)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二是能力目標:(1)運用學前兒童發展理論解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問題能力。(2)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培養探索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教育能力。(3)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進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標:(1)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2)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信任幼兒,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
二、優化教學內容
幼兒保育專業教師應該根據中職學生綜合水平與專業能力要求,以及幼兒保育專業教師崗位需要,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課程體系加以創新,提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合理性。(1)匯總整合課程內容。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導致教學內容太過分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優化、完善課程教學體系與內容,并在教學中融入實際案例,將案例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相結合,從而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2)區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幼兒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他們的心理發展狀態與特點、情緒情感、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也都不同。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具體階段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教育觀。同時,幫助學生全面熟練掌握兒童發展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保教工作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三、改革教學方法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講授時力求知識的面面俱到,而學生則是坐在課堂上一味地聽,記筆記,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促進幼兒保育專業的課程改革。(1)教師教授和學生試講相結合。試講是體現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的綜合體現,是幼兒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教授與學生試講相結合的形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教學模塊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第二章《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中《遺傳論與環境論》這一節在講到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中涉及到遺傳素質和家庭教養方式的知識,學生通過課下查閱資料,并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生動形象地向大家講述了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2)小組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通過教師的指導,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通過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等方法,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書本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和內化,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構建“自主、高效、優質”的課堂。如在學習第五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第四節《社會交往》中學前兒童社會交往中的攻擊性行為時,通過給學生呈現教學案例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并把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結合學校的見習和實習計劃,將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在見習和實習的過程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對幼兒形成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四章《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二節《記憶》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選擇小、中、大班的孩子作為學習對象,通過向幼兒講述同一個故事《狼和小羊》,嘗試讓幼兒進行復述,并撰寫實驗報告,加強學生對學前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的了解。
四、創新教學評價
在課程改革中,從改變教學和考核模式入手,構建新型課程教學和評價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學生成績評價模式,體現“全程實踐,優勢定位”的理念。而學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課程的成績主要由學生課堂表現(10%)+形成性評價成績(40%)和期末考試成績(50%)三部分構成,最終實現以課程改革促進教學,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1)評價主體多元化。《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傳統的評價主體只有教師一人,因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增加學生評委和自主評價的形式,不僅讓課程的評價過程更加客觀,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和別人,并從評價的結果中讓自己不斷地調整和提高。(2)評價內容的多樣化。《學前兒童發展心理》課程的評價內容既有說課、試講、小組匯報等動態考核,又有小論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等靜態考核。同時,鼓勵和提倡教師將考核內容與未來職業崗位的勝任要求相結合,使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