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將信息技術與之緊密結合,創新語文教學的環境,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輕松自由,才能真正為學生的良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應用才能將教學的作用發揮出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策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融合信息技術也成為大勢所趨。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創新,可以有效彌補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優化語文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能提供有力支持。
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具有新穎的方式,能一定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用豐富的呈現方式,讓知識更加生動、立體、形象,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需求。對于學習語文的學生們來說,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也許是一個故事,也許是一句話等等媒介,每次上課期間教師都可以換用更加新奇的課件,以及更加新奇的內容,讓學生們對語文的學習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動態的圖案和視頻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們的視線。這種結合方式也可以拓寬學生們的視野,畢竟,大部分的小學生對于很多事物都缺乏主觀的認識,每當課本上出現比較新奇的事物的時候,教師都可以通過PPT等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們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從課堂上得來的這些認知是很難忘記的,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都是一些比較古板的只是框架,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想象空間,例如在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的課文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沒能去過,但教師可以提供很多的西沙群島的風景圖片,教師也能夠在幻燈片的中間用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即使,學生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特別淺顯,但經過整個班的同時思考并且由教師進行整個,這樣一來,教師們提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很重要,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沒有挑戰性。
二、信息技術參與課堂教學的素材拓展。
信息技術參與課堂教學,彌補傳統教材信息承載量的不足,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料供學生閱讀了解,這是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價值所在。在進行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根據教學需求靈活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傳遞,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得更多有用的資料,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的掌握字詞的語義用法或者詩詞典故的出處內涵。
比如在講到《童年的水墨畫》這節課的時候,其實課文中介紹的內容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講已經有些陌生了。很多小學生并沒有捕捉過蜻蜓,沒有坐在小河邊釣過魚,也沒有趕著鴨子下河或者在野外的山林里采蘑菇。那要怎么讓學生理解這種樂趣呢?老師在網上搜索“難忘的童年”這個主題,獲得了大量反映60后、70后、80后人群童年生活的圖片資料給大家看。其中有真實的照片,也有木版畫、連環畫、剪紙畫等等。這些圖片內容或者完全真實的反映了幾代人的童年生活,或者進行了適當的藝術加工,比課文里的文字描述要更有感染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充實了學生的認知。
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幫助小學生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有效渠道。學生在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的接收中,更容易調動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來幫助理解文本。
比如:在學習《繁星》一文時,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本篇散文的學習,讓學生能夠體會作者三次在不同地方看繁星的經歷,重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美麗的星空,讓學生感受星空的浩瀚,緊接著播放介紹作者巴金及其作品的簡介短片,讓學生對巴金有一定的了解之后,開始文章的分析講解。通過學生自己誦讀課文,找到文中有幾處描寫繁星的生活片段,作者一共有幾次看繁星的經歷。然后分成小組探究式學習,精讀課文,掌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比較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情境和感受。繁星是作者表達內心感情的一種具體物象,一定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不能脫離文本、脫離作者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要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去深入分析和思考。
語文閱讀的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字詞和語篇知識,更要在閱讀課堂中,讓學生學會體驗作者的感情,將人文情懷作為課堂的一個拔高教學目標。
四、信息技術參與語文寫作訓練活動。
就小學語文的課程安排來看,寫作訓練占據不小的比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老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功底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本身年齡小,經驗少,對于很多事物缺乏了解和認知。這就導致學生的寫作往往會空洞無物,難以有真情實感。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入,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關于寫作主題的豐富素材和資料,這能有效提升寫作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習作《他___了》的教學中,課文要求學生對標題進行填充并完成作文,題目可以是《他哭了》、《他笑了》、《他受傷了》、《他發怒了》等等。這是一個側重于神態表情的描述的寫作課題。為了幫助大家牢牢把握各種人物在不同情緒或者不同狀況下的神態動作,老師在網上搜集了大量的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寫照片給同學們看;同時也包括在影視劇作品或者視頻畫面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形象。比如《水滸傳》中李逵的豪爽大笑的形象等。老師用這樣的方式充實了同學們的寫作素材,也讓學生的寫作更加的細致、細膩。信息技術的融入,讓學生的寫作不再是一種空想空談。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嘗試中,我們必須要有一顆與時俱進的心,不能拘泥形式,不能盲從過往。要看到傳統語文教學的短板和不足,看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和利好,通過兩者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王偉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08-109.
[2]趙元強.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華夏教師,2018(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