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麗
數學蘊藏著獨特的詮釋世界的方法論,數學本質為我們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從混沌中找到規律,從波瀾中揭示秩序。換句話說,數學是教學生聰明的學科,幫助學生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發現問題背后的奧秘和共性規律,感受數學的深邃和奧妙。數學不應該是一個冰冷的符號和公式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尋求真理的探索和創造。數學不應該是虛無縹緲的存在,更應該是一種實際生活的再現和應用。數學不應該是孩子們間的降維打擊,更應該是一種鍛煉思維的工具和方法。那我們應該怎樣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呢?項目式教學給我們提供了方向,我邊實踐邊思考……
項目式教學打破了舊的學習模式,改變了以往以學生個人為主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經歷感受過,才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自用筆、用手、用腳、用腦去計算、觸摸、丈量、感受數學。在析模、建模、用模的過程,借助于數學模型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并得到如下收獲:
一、事件選取合理性:項目式教學是通過對真實的、復雜的事件進行探究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在真實做事的過程中去生成知識,構建知識,以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所以項目式教學的實施,必須讓學生的探究欲、挑戰欲、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發和啟迪,讓學生的好奇心、自信心、成就感得恰當的滿足。數學從不是割裂的、分散的、虛幻的。不管是結繩記事、雞兔同籠、正負開方術還是割圓術,數學從來都是活靈活現的、充滿生命力的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為此,在項目化教學實施中,故事線這個載體,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選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的有意義的事件作為項目化教學的主題才能挑動了學生的內動力。通過教授讓學生理解到我們學習的數學,不僅是一種知識、一種語言、一種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二、支架學習必要性:由于項目式教學的本質區別于綜合實踐,它主要是基于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去學習新的知識,所以這就引發了一對矛盾的出現,既要用我們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某件真實事件,但手中又沒有這個數學知識,為此搭建學習支架顯得尤為必要。通過任務單的形式搭建學習支架,雪中送炭,讓學生感受到,為了做某件事必須自主的去獲得或者學習某個必要的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內動力,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既解決了問題,又獲得了知識。
三、教師角色多樣性:首先,項目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與我們日常探究性教學方式的主要區別在于,這種教學具有持續性,單元性,整體性。如果用一種比喻來說的話,它就像一場大型連續劇。為此,教師必須做好項目的規劃者、設計者、指導者,以完成導演的任務。其次,項目化教學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項目實施的,為此,在項目學習實施中,教師必須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助力者親臨其境,隨時把控課堂中的生成契機,調整項目學習的節奏和進度,以完成演員的責任。不管學生正確的或者復雜的甚至錯誤的想法、做法,教師都要關注到并給與適時適當的點撥。當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創設的活動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或者形式,不能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及思維的發展。最后,由于項目式教學最終是以作品形式呈現,為此,在項目實施中,教師必須學會聆聽學生智慧,學會評價學生作品,學會鼓勵學生前行,以完成觀眾的義務。總之,在項目學習中,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還是觀眾。
四、學生能力多元性: 項目式教學不僅是簡單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更主要的是促進教育變革。它的前提就是在做中學,是一種真正體現“實踐出真知”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實踐中它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自主地、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使有關問題盡可能多地當場暴露,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為此,這種教育下的學生們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當然,這些能力既是在做項目學習中,要求學生具備的能力,也是在做項目學習時,最終想要達成的培養的目標。
由于我們的學生長期接受“灌輸式”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賴性,主動學習能力不夠,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不少同學只是簡單完成任務,不會也不愿意深入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對老師的質疑拿不出很好的理由,缺乏積極求索、深入思考的能力,完成任務比較艱難。對此,我們教師要有“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的信念。路雖遠,行則將至。項目式教學探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