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孫學軍
摘要:“雙減”政策落實過程中,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獨特育人方式發揮重要作用。校外實踐基地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大平臺,可以通過加寬學生知識視野、加深學生知識理解、加強學生理想信念等策略,助力“雙減”提質增效。
關鍵詞:“雙減”政策;校外實踐基地;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5-0061-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校外實踐基地作為承接學生研學旅行、勞動實踐、綜合實踐等活動的一個大平臺,如何落實“雙減”政策,更好發揮實踐功能,把學生從校園導向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筆者提出,可以采用“加”策略,以“加”促“減”。
一、加寬學生知識視野,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正如蘇格拉底的除草哲學提出的良方——種上莊稼,方能更好去除雜草,有些家長熱衷于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訓機構,原因就是期望幫助孩子拓寬知識面,補充課外知識。而事實上,上校外培訓班,學生面臨的多是“超綱超本”的紙筆訓練,擠占了親近生活及廣袤自然的時間。實踐體驗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基石,校外實踐基地既要在物理時空維度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場地,也要在知識領域維度為學生拓寬知識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
(一)鏈接社會資源,提供廣闊的實踐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整合”,注重“實踐”,突出“開放”。“開放”的內涵之一,就包括要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校外實踐基地應深刻思考“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以面向學生當下生活、著眼學生未來生活的責任感,積極構建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和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的實踐資源體系。
“共建型”運作模式不失為一種好做法。主要實施路徑有三:一是種好基地這棵“梧桐樹”,引來社會各界“金鳳凰”。以校外實踐基地為基點,在政府職能部門協調下,吸引各政府部門到基地來投建互動性強的主題各異的場、館、廊、園,同時還與基地共享專業技術型人力資源,使優質公共資源廣聚并發揮其輻射倍增效應。二是畫出“同心圓”,擴大基地“朋友圈”。由教育局、科協牽頭,經過科學論證,認定一些有特色的企業化園林、果園、農場、工廠、科技體驗中心等作為學生校外實踐場所,并為其授牌,擴大“基地”族群,并形成以基地為龍頭的分門別類的實踐體驗路線,以服務學生成長為圓心,形成大“朋友圈”,有效延長基地外圍資源圈的半徑。三是不拘一格,聚全域人才而用之。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特色打造為驅動,網羅各類特殊的人力資源。如聘請知名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民間藝術傳人、科學家、勞模等擔任基地兼職輔導員,為學生實踐體驗儲備更多類型的師資力量。在這樣一個共建型環境中,學生進行專題研學實踐、舉辦個性賽會、實施勞動教育、開展社會考察等,都能做到全域資源共享,實現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協同育人局面。
(二)構建主題單元,提供多向的思考維度
林崇德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中提到專家訪談時說:“相對于‘知識基礎領域中的學科素養,被訪談者更為強調各類跨學科素養的養成,并將其作為決定個體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面,在被提及頻率排名前十位的素養指標中有九項為跨學科素養。”[1]《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學習”“跨學科素養”備受重視,這與當下國際社會的普遍經驗相契合。
校外實踐基地可以利用實踐場域闊大、實踐資源豐富、情境易設置、課程易連貫等優勢,通過設置大概念下的大主題單元實踐活動,助推跨學科的融合、大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達成領域融通、學科融匯、技能融合、智慧融聚,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交往、發現、創新等核心素養。例如,面向初中學生構建“探桂”大主題,設立“民樂·八月桂花香”“ 手作·伴手桂花糕”“種植·土壤酸堿檢測”“中醫·桂花飲調配”“觀測·月球上有桂樹嗎”“測量·樹和葉中的比”“典故·折桂的由來”等子課題,把勞動、化學、數學、歷史、語文、農學、物理、營銷等學科統整融合在一個大主題活動中。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和自然,把“紙上得來”變成“躬行踐之”,實現“基于書本知識—綜合書本知識—反證書本知識—拓寬書本知識”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學生在獨立探究、合作討論、設計創意、計算推理、實驗操作等實踐中,感受人際交往的樂趣、學科貫通的魅力、思維延拓的欣喜。
二、加深學生知識理解,減輕過重作業負擔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校外實踐基地可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特質,圍繞學科知識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設計利于鞏固重點、突破難點的項目化實踐作業,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點對點實操,增進對知識原理的深入理解,知識得到活化、內化。
(一)考察探究類作業將知識具象化
考察探究類作業可以用來服務課程學習,是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結合自身興趣和教師指導,從書本中選定研究課題,主要采用考察、調查、訪談、游學等方式,走進自然、社會,開展研究。考察探究類作業使課本內容立體化、生活化、實景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形成理性思考、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作業的考察探究源于課程內容,大于課程內容;源于課程要求,高于課程要求。
比如學習《蘇州園林》這篇文章,單靠反復朗誦和死記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蘇州園林的美,單純在園林里游玩也不能深得蘇州園林的精髓。根據課文內容,歸納出探究點,設計任務單,用游學的方式,組織學生帶著作業任務走進園林,尋找探究點,對比課文描寫,多角度領略園林設計之美,感受自然美、設計美的同時,也感受到文本的語言之美。這比課堂上條分縷析、勾劃重點要直觀形象得多,無形中也讓學生理解了描寫的語言魅力,學生能在以后的寫作中重視描寫,運用各種描寫,為文章增色,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一舉多得。這樣的考察探究類作業比課堂上的朗誦、分析、作文輔導更加有效。
(二)設計制作類作業打通相關知識點
設計制作類作業基于實際生活情境,促進學生在設計嘗試中捕捉知識線索,學生得以在不斷操作調試形成頓悟之際,獲得對自我成長的肯定,獲得從“過去的我”抵達“現在的我”的欣喜。設計制作類作業可幫助學生直觀且深入地了解書本上某些知識點,形成現象與原理之間的關聯,培養學以致用能力。
如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設計的設計制作類作業“極致滑行”項目,教師僅提供卡紙、大小吸管、膠水、圓規、剪刀、尺等工具,讓學生設計制作一輛滑坡小車,在規定的賽道上滑行,比較小車滑行的距離。學生通過不斷調整小車輪子的大小、打磨增加輪子觸地面的表面光滑度、改造車身外觀、改變小車重量、調試小車滑行起點的落差,尋找提高小車滑行距離的良策,不斷分析影響小車滑行距離的因素。在思考、猜想、討論、實驗過程中,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影響摩擦系數的主要因素等。
這樣的設計制作類作業,注重“做中學”“踐中悟”,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用生動的案例闡釋抽象概念,增強學習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無形中梳理了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中動能和勢能知識點和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中摩擦系數知識點等,加強了知識點間的聯系,實現了“為了實踐育人,通過實踐育人,在實踐中育人”。
三、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減輕過重心理壓力
校外實踐基地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是變離身體驗為主為具身體驗為主,變封閉空間為開放現場,變間接學習為直接體驗,使得學生更容易在教育情景中,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享受溫暖的精神撫慰,驅趕內心的焦慮、茫然、躁郁等負面情緒。這與“雙減”倡導的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是一致的。
(一)以紅色教育活動堅定理想信念
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導致部分學生思想和觀念偏差,容易產生一些茫然的負面心理,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內部動機缺乏等問題。心病還須心藥治,必須通過一些理想信念的課程予以積極引導,防微杜漸,糾偏扶正。鑒于此,強化紅色文化教育元素就成了校外實踐基地須重點打造的實踐活動內容。校外實踐基地有豐富的館室資源和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教學樣態,沉浸式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會讓學生神馳、頓悟,由內而外的愛國熱情才會持久,理想信念才會更加堅定。
例如“微長征”“多彩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陽光之路黨史教育”“我的夢 中國夢”“蘇州刺繡繪紅旗”等紅色教育實踐系列活動,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演一演、做一做。“微長征”實踐活動中,學生在沿路看到的美好生活畫面,就是革命前輩們打下的江山。“多彩中華”和民族團結相關館室的參觀學習,讓學生探尋中華文明,了解中華的過去和現在,有輝煌、有苦難,感懷如今的幸福來之不易。“蘇州刺繡繪紅旗”活動,一針一線飽含愛國熱情。“我的夢 中國夢”情景劇,學生在踐行“我愛祖國”的同時,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與祖國的榮耀同頻共振。這類紅色實踐活動,能正三觀,堅定學生理想信念,讓學生從“小我為己”的學習目標向“大我為國”的人生目標邁進。
(二)以積極心理暗示加強逆商訓練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面臨著各種壓力,這些壓力會讓學生產生焦慮、躁郁甚至自棄的負面心理,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如何坦然應對逆境,如何健康、積極地面對壓力,已經成為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生命中的每一次逆境,都蘊藏著與之等價的利益與機會。人人都有超越逆境的潛能,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面對逆境的態度和心理。積極心理暗示這種潛能,需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挖掘[2]。心理拓展類的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重點打造的活動板塊,主要目的就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化解學生的心理塊壘。
以心理實踐活動“棉花與啞鈴”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坐好,放松,閉眼,深吸氣,慢呼氣……想象自己被一切美好的事物包圍,忘了自己的身體……緩緩地把雙手向兩側伸展,想象左手握著棉花,右手握著啞鈴……緩緩地睜開眼睛,很多學生出現左高右低的現象。這個活動告訴我們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它可以喚醒人的潛能,達成想要的結果。這樣的心理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認識到,有時候精神的力量可以喚醒潛能,從而產生藐視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得到的認知,效果遠勝于簡單的說教,更形象、更有說服力,學生更能用獲得的認知反觀現實中的自己,憤懣、不平、委屈、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會得到緩釋,從而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
“三加”服務“雙減”,校外實踐基地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觀照學生需求,發展學生能力,減輕學生負擔,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這是新時代基地課程改革轉型與深化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2):150.
[2]王志敏.逆境心理學[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2.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江蘇家校社育人機制研究”(B/2022/01/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2-29
作者簡介:李雪梅,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副主任,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校外實踐基地課程開發與實施;孫學軍,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主要研究方向為紅色教育實踐活動。